□王 語
岳珂(1183-約1242),字肅之,號倦翁,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為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抗金名將岳飛之孫。其精鑒賞,工詩文,善寫詞。
或許受其祖父影響,岳珂的詞多抒發(fā)愛國之情,屬辛棄疾一類的豪放派。在書法理論領域,岳珂也很有建樹,著有《寶真齋法書贊》。該書以著錄其家藏的書法作品為主,突破了鑒賞著錄的單一體例,附有跋語和贊語。曹寶麟在《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中稱:“這些贊絕大多數是韻語,包羅了詩、騷、賦等文學樣式,充分地顯示了岳珂的文學功底和才華。”
在書學主張方面,或許是家風余緒所及,岳珂評書法一貫堅持歐陽修、蘇軾所推崇的人品決定書品的模式。鑒于祖父被奸佞所害的切膚之痛,岳珂有著極其鮮明的是非善惡立場。他對當朝忠孝之人極力褒揚,對他們的書法也非常推許;但對奸邪之徒則大加痛斥,言辭之間猶能聽到咬牙切齒之聲。對于那些人品極差但書法很好的人,岳珂雖給予評語,但也是作為“反面教材”來對待。依此推測,岳珂的書法作品應是中規(guī)中矩、端正嚴謹、一副正襟危坐的姿態(tài)。事實也正是如此,《郡符帖》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岳珂《郡符帖》,共1 9行,每行字數不等。此件作品整體風格一看便知是取自唐人顏真卿,除了顏字在宋代成為印刷體母本而被廣泛傳播外,顏真卿的人格魅力應該是岳珂取法的主要原因。此帖用筆嚴謹,輕重分明,點畫清晰,一絲不茍,前后書寫一致。我們可以猜想,岳珂在下筆時胸中常有一種正氣凜然之感,所以他的用筆特別強調提按,仿佛不突出提按就難以表達心中那股正氣。但是,這樣做使得點畫的形態(tài)和質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
首先,點畫中段顯得有些輕飄,特別是一些非常細的橫畫中段多是一滑而過。這是因為岳珂書寫時過分強調提按,注意力集中在點畫的兩端而忽視了中段。清代包世臣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中怯”。糾正“中怯”的方法,就是要用寫碑的中鋒逆行。另外,此帖中點畫的轉折處經常會呈現(xiàn)向上高高隆起的“墊肩”。這種結字一旦形成定式,則必然會影響全篇的格調。
其次,從此帖中的單個字結體來看也存在一些問題,如重心不穩(wěn)、各部分比例失調等。但整體來看,作品還算比較協(xié)調。原因就在于岳珂采用了豎有列、橫無行的章法。這樣,一些比例失調的字就可以通過靈活調整字形大小來達到和諧的樣式,而且上下字之間偶爾運用一些穿插以加強前后文字之間的統(tǒng)一,而不是給人以松散的感覺。此帖雖然是工整的楷書,但并不顯得那么死板。試想一下,如果此帖的章法用打界格的方式來安排的話,很多弊病就會立刻凸顯出來。由此看來,這種章法形式正是岳珂此作的成功之處。
另外,我們仔細觀察《郡符帖》,能夠明顯地感受到岳珂在書寫時的態(tài)度應是畢恭畢敬的。為什么會這樣呢?這里涉及宋代一個比較獨特的書信形制——札子。札子是北宋時期開始出現(xiàn)的一種公文形式,到南宋時達到鼎盛,元代也被廣泛運用,明代以后因其“繁文縟節(jié)”而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札子的主要用途有兩個:一是用于下級上奏或向長官進言、議事;二是用于上級發(fā)布指令或下發(fā)公文。北宋時札子主要是公用,而到了南宋時出現(xiàn)了公文札子與私人信件合二為一的情況,甚至有的則直接演化為文人之間的私信。南宋時期札子的特點是形制完備,多用行書書寫,并且札尾一般必具全稱——名曰“具全銜”。從藝術角度來看,南宋時期的札子章法多錯落且有變化,但是書寫多用端正穩(wěn)重的楷書或行書以示尊敬,所以會顯得拘謹且缺乏靈氣。
綜上所述,岳珂的《郡符帖》是比較典型的南宋札子形制。從札中受書人的官職及札尾岳珂的官職全稱來看,此帖屬于公文形式的札子,所以從政治需要的角度來講,作者以工整、端嚴的楷書書寫,導致書風拘謹也就不可避免了?;蛟S,這也是人們更愿意把此類作品當作文獻而非藝術作品來看待的原因吧。
《郡符帖》南宋.岳珂 紙本 30.3cm×49.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