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虎
(海軍軍醫(yī)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醫(yī)學影像與核醫(yī)學科 上海 200003)
肝血管瘤作為良性腫瘤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好發(fā)于30~60歲人群,此疾病早期癥狀并不典型,大部分患者為體檢中發(fā)現(xiàn)[1],臨床在早期診斷及治療方面存在一定難度,如何提高診斷準確性是保證治療效果的關鍵所在,對于預后改善也意義重大。本文抽取2016年4月—2019年5月的50例肝血管瘤患者進行研究,旨在分析肝血管瘤采取螺旋CT三期增強掃描的診斷效果,便于為實際工作奠定理論基礎。
研究對象取我院2016年4月—2019年5月的肝血管瘤患者50例,根據(jù)抽簽法分組,各25例。此次研究已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均經(jīng)手術病理檢查確診為肝血管瘤患者;年齡≥18歲;已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積極配合者。
排除標準:合并全身性嚴重疾病者;精神系統(tǒng)疾病者;伴有其它系統(tǒng)或臟器嚴重疾病者。
對照組男女之比為14:11,年齡最大63歲,最小29歲,平均(40.06±4.18)歲,患病時間(5.29±1.06)個月,最長19個月,最短1個月。
觀察組男女之比為12:13,年齡最大65歲,最小30歲,平均(40.21±4.02)歲,患病時間(5.03±1.24)個月,最大17個月,最短2個月。
兩者上述資料無差異,P>0.05。
對照組采用CT平掃,使用飛利浦256iCT,掃描層厚為5mm,重建層厚1mm。操作前禁食六小時,保持空腹狀態(tài),開始前二十分鐘,予以五百毫升溫開水,檢查前再予以兩百毫升溫開水,保證腸道處于充盈狀態(tài),引導其正常平穩(wěn)呼吸,掃描范圍包括整個肝臟。
觀察組采用多層螺旋CT三期增強掃描,掃描層厚同對比組,CT平掃后,予以對比劑100毫升碘海醇(靜脈注射),以每秒3ml為注射速度,三十秒后,予以動脈期掃描,六十秒后實施門靜脈期掃描,五分鐘后進行延遲掃描,根據(jù)患者實際病情可推遲至注射三十分鐘后進行,根據(jù)實際顯影調(diào)整掃描次數(shù)及延遲時間,重點觀察靶部位。
觀察兩組診斷準確性、漏診及誤診情況,分析觀察組CT圖像特點。
檢查準確性、漏診及誤診概率為計數(shù)資料,百分比表示,卡方檢驗,軟件分析采取SPSS19.00,數(shù)據(jù)對比P<0.05則說明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
觀察組診斷準確概率為96.00%,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漏診及誤診概率低于對照組,但兩者并無差異,P>0.05,見表。
表 對比兩組診斷準確概率[n(%)]
觀察組24例診斷準確患者中,21例單發(fā)病灶,4例多發(fā)病灶,共計29個病灶,直徑最大6.91cm,最小0.87cm,平均(3.19±1.01)cm。增強掃描可見14例動脈期病灶周圍強化明顯,延時及門脈期表現(xiàn)為對比劑逐步填充(向內(nèi)),6例動脈期病灶完全強化,且可見異常灌注,延時期等密度或稍高密度,門脈期略高密度,3例延時期、門脈期可見對比劑擴散(向內(nèi)),動脈期病灶中心強化,1例動脈期并無明顯強化,門脈期表現(xiàn)為周圍不強化或輕微強化,延遲期病灶有所縮小,延長掃描可見等密度填充。
肝血管瘤即為海綿狀血管瘤,腫瘤可見紫紅色、藍色外觀,血竇大小不一,內(nèi)襯可見內(nèi)皮細胞,中間存在纖維隔(切面表現(xiàn)為囊狀或篩狀),形似海綿。臨床治療以手術為主,保證診斷準確性利于提高治療及預后效果[2]。臨床予以螺旋CT三期增強掃描效果顯著,具有快進慢出等特點,可有效檢查出疾病,與其他疾病相鑒別。
常規(guī)CT平掃可直接觀察到肝硬化、慢性炎癥病灶,可與肝血管瘤相區(qū)別,但針對單發(fā)性轉移瘤,病灶內(nèi)部血運缺乏,增強掃描環(huán)形強化,門脈期則可見中心不強化、瘤體邊緣強化,這也能與肝血管瘤相鑒別。針對局部結節(jié)樣增生,此類病例相對較少,平掃即可見低密度區(qū),不存在包膜[3-4],增強掃描可見病灶均勻強化,門脈期可見密度較肝實質(zhì)高,延遲期可見密度更低,中央?yún)^(qū)存在星狀瘢痕,這也能與肝血管瘤區(qū)別。本文結果可見,觀察組確診的24例患者中,21例為單發(fā)病灶,4例多發(fā)病灶,共計29個病灶,直徑最大6.91cm,最小0.87cm,平均(3.19±1.01)cm。增強掃描可見14例動脈期病灶周圍強化明顯,延時及門脈期表現(xiàn)為對比劑逐步填充(向內(nèi)),6例動脈期病灶完全強化,且可見異常灌注,延時期等密度或稍高密度,門脈期略高密度,3例延時期、門脈期可見對比劑擴散(向內(nèi)),動脈期病灶中心強化,1例動脈期并無明顯強化,門脈期表現(xiàn)為周圍不強化或輕微強化,延遲期病灶有所縮小,延長掃描可見等密度填充。同時,觀察組診斷準確概率為96.00%,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漏診及誤診概率低于對照組,但兩者并無差異,P>0.05,這可能與樣本容量有一定關系。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因肝血管瘤具有明顯時間特征性,CT影像隨著時相不同而有所差異,臨床應把握好多期掃描時間,保證診斷準確性,與原發(fā)性肝癌等疾病相鑒別。裴生儉[5]等人曾對肝血管瘤患者實施螺旋CT三期增強掃描檢查,結果與本文有所類似,相比常規(guī)CT掃描,三期增強掃描臨床價值更高,漏診及誤診明顯更低,診斷準確率高,與本文結果有所類似,這也表明此方法的應用可靠性及可行性。
綜上所述,肝血管瘤采取螺旋CT三期增強掃描的診斷,臨床價值較高,可保證檢查準確性,與其他肝臟疾病相鑒別,避免漏診及誤診,便于疾病下一步治療方案的順利實施,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