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旻
科技發(fā)展讓電子產品成為家庭日常用品,但也造成部分學生沉迷、依賴電子產品,表現出“脫離生活、脫離現實的人際交往”的問題。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現實的人際互動能力?
學校每學期一次的研學活動不失為一個很好的平臺。恰逢學校把研學活動的地點定在平江路歷史街區(qū),其具備這樣的特點: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末年;文化底蘊深厚,歷史名人層出不窮;飲食文化興盛,各色美食琳瑯滿目。于是,我進行了初步嘗試。這次研學活動,從籌劃到結束,持續(xù)了三周,分為宣傳準備、現場調研、成果分享三個部分。
前期宣傳,喚醒自主動機的前提
在學校研學活動正式進行前的一周,我們班的研學活動已經在“初識平江路”的主題班會中悄然拉開帷幕。選擇平江路這個地方,孩子們一開始并不滿意。他們紛紛抱怨去過好多次了,為什么還要再去?我請孩子們給出不愿去的理由。他們說,平江路游人如織,唯一值得回味的只有各色美食,沒有多大的意義。
于是,我給大家播放了事先準備的紀錄片,告訴他們,平江路歷史悠久,底蘊深厚,這是蘇州古城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歷史街區(qū),也是蘇州的文化名片之一,其歷史、文化、建筑、美食都值得深度了解。作為蘇州人,了解并幫助更多的人認識平江路和平江路背后的故事,是我們的責任。在此基礎上,我發(fā)布了研學任務:深耕平江路,擦亮蘇州名片。
孩子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這時,他們覺得做這件事有意義、有價值,是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于是,孩子們帶著弘揚蘇州歷史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開始了本次研學活動的策劃。
頭腦風暴之后,學生分成“美食組”“歷史組”“名人組”,在明確了組內分工后,準備從歷史、文化、飲食三個維度深度認識平江路。各個組都有自己的最終成果匯報任務:手繪美食地圖,介紹蘇州飲食文化;了解歷史沿革,尋找歷史痕跡;手繪名人分布圖,講述古巷背后的故事。
過程跟進,保持自主動機的關鍵
跟進執(zhí)行、適時引導是保證活動順利進行和保持學生自主探究積極性的關鍵策略。在活動的宣傳準備階段,我們每天都會專門拿出15分鐘的時間,由各組匯報工作進度,提出困難,尋求解決辦法。
孩子們需要的是現實中的人際互動,團隊合作則是培養(yǎng)人際互動能力的最佳平臺。在團隊合作中,孩子們不僅能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還學會了用積極的態(tài)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和同伴溝通的過程中逐漸學會了彼此尊重。
經歷了磕磕絆絆的摸索,孩子們終于確定了調研當天現場信息采集的內容。
活動的第二階段是現場調研,也就是學校帶著全體學生出行的這一天。為了讓當天的活動更充實,信息采集更全面,我公布了5個神秘任務。
1.和船娘學唱,了解船娘所唱小調的名字,并合影留念;
2.找到神秘大叔,了解潘宅的歷史;
3.探求昆曲博物館的秘密,找到特定的木雕、模型、畫,講述與之有關的故事;
4.找到圖片所在地點并合影留念;
5.和國際友人交流,介紹你所了解的平江路,并錄制小視頻。
小組各自的調研任務和老師公布的神秘任務,讓這次研學活動新奇、刺激。在現場調研的過程中,孩子們發(fā)現,以往他們只算是路過平江路,今天才是真正認識了平江路。通過調研,他們對平江路的深厚底蘊有了更為直觀和深刻的了解,為自己長在蘇州而自豪,為自己有能力宣傳蘇州、幫助別人認識蘇州感到驕傲。這種認知以及由此帶來的成就感,成為孩子們此次研學的最大收獲。
活動分享,促進自我成長的契機
研學的第三個階段是活動成果分享會。在分享會上,孩子們用圖畫介紹平江路的飲食、文化與歷史,形象生動,聲情并茂。孩子們先后走到講臺上,分享這次活動中的體驗、收獲和成長,以及存在的不足和遺憾。在分享會的最后,我們生成了研學活動的明細表,細化到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崗位,還生成了團隊合作基本原則,明確了團隊負責人負責制、不評判不指責不抱怨、規(guī)定之后就執(zhí)行、對事不對人等規(guī)則,以及團隊內部崗位的職責分工。
在這三周時間里,孩子們逐漸明確了個人定位,慢慢適應了現實人際互動,也逐漸喜歡上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的形式。在這一過程中,電子產品也成為解決問題的助力。
在研學活動中,教師要通過活動設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促成學生自主成長。教師要讓孩子們試著去發(fā)現、去研究、去摔跟頭,再自己站起來,這樣得到的經驗才是讓人印象深刻的,也是最能讓孩子們體驗到現實中人際交往意義和價值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qū)第三中學校)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