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它蘊藏著豐富的課程資源,可極大地推動歷史教學校本課程的開發(fā)。且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和實踐越來越受到重視。但目前我國與歷史有關的校本課程開發(fā)長期處于滯后的狀態(tài)。在堅持以國家課程為主導的課程改革的大趨勢下,如何結合豐富的地方文化,對歷史校本課程進行開發(fā)和新編,充分挖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的潛在價值,有效提高歷史教學,是當前值得探索的一個重要話題。
關鍵詞: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校本課程;開發(fā);建議一、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在校本課程開發(fā)中的作用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是指不同的地區(qū)在各自的歷史長河中因獨特的歷史事件所生成的歷史文化存在( 包括物質存在和精神存在)。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文化也因地域、人文等多種因素而不同。所以,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是最接近現(xiàn)實、最貼近生活、最容易得到、最方便研究、最快速融入的教學資源。
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是歷史校本課程的良好資源,自近代以來,該資源已經為學校教育積攢了非常豐富的實踐經驗。清政府頒布的《奏定初等小學堂章程》及毛澤東同志的“教材要有地方性,應當增加一些地方性材料”就驗證了這一說法?!吨袑W歷史教學大綱》明確指出, “鼓勵和提倡不同地區(qū)和學校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利用和開發(fā)歷史課程資源。”2鄉(xiāng)土教材是歷史課必修教學內容之一,鄉(xiāng)土教材的來源就是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同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及《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均提出,要視當?shù)厣鐣洕l(fā)展狀況,根據(jù)國家課程改革戰(zhàn)略,因地制宜開發(fā)適應本校的課程,為學生有效選擇課程提供保障。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系,推動學校進行歷史校本課程開發(fā),充分發(fā)揮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的自主性和靈活性,是地方資源的一項重要作用。因此,國家多個地區(qū)的教育部門、教育機構及教師充分利用了當?shù)貧v史文化資源,讓學生將歷史課程學習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在探索中成長自己。
二、現(xiàn)階段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應用于校本課程開發(fā)所存在的問題
雖然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在校本課程開發(fā)和歷史教學中已得到極大運用,但是從去年國家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來看,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應用頻率低、范圍窄,應用深度也僅僅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度挖掘其潛在價值和意義。究其原因,并非管理者或實施者一方面而致,實為校本課程開發(fā)管理體制與課程管理實踐存在著較大分歧。
有些地區(qū)教育部門對校本課程開發(fā)不夠重視。教育部門責權履行不到位,對教材審核把關不嚴,盲目開發(fā)、倉促出書,致使高質量、有特色的校本教材開發(fā)比例較低。校本課程重視程度不夠,僅將課程開發(fā)傾斜于應試教育,未將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真正融入進教材中;學校教學體系不完整,僅是停留在為研究而研究的形式主義上和急于求成的急躁心態(tài)中。學校許多自編教材缺斤少兩,重要概念、地方特色、飲食文化、民族習俗等未能與國家課程互相印證。教師作為課程的開發(fā)者和研究者,因自己專業(yè)素養(yǎng)、教育理念、外界輿論等問題,對校本課程開發(fā)不夠積極主動,極大影響了校本課程開發(fā)的進程和趨勢。學生作為課堂中的主體,了解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的主動性不夠,在校本課程開發(fā)中也沒有參與權。
三、推動地方歷史文化資源進一步在校本課程開發(fā)中應用的相關建議
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在歷史校本課程開發(fā)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有利于我們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限制,讓廣大師生研究、學習、推廣、宣傳地方歷史優(yōu)秀文化,提高學生對家鄉(xiāng)歷史文化的了解程度。所以,讓地方歷史文化資源進一步向校本課程開發(fā)應用、滲透、升華,就顯得尤為重要。
教育部門應該將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有機融合在鄉(xiāng)土課程中,或者設立單獨包含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的教育部批準的校本課程,并且建立完善的校本課程開發(fā)評價機制。訪。在此基礎上,堅持科學、合理的原則對當?shù)貧v史進行概括、分類和歸檔,參照統(tǒng)一的教科書式編纂方式,對地方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加工和完善。需要注意的是,要正確分析收集材料的真實性,地方歷史只是作為教科書的補充,當出現(xiàn)內容沖突時以教科書為準。其次,完善校本課程開發(fā)評價機制,改變部分地區(qū)校本課程只是應付了事的局面,要建立民主科學合理,符合地方實際的管理機制。在校本課程開發(fā)過程中,適時轉變思想,不受限于傳統(tǒng)教育教學模式,組建由教育部門領導、教育學專家、學校教師、學生及家長等共同組成的校本課程開發(fā)委員會,加強對校本課程的管理和監(jiān)督,廣泛吸取各方意見,對地方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去糟粕取精華,讓歷史資源充分融入進校本課程開發(fā)中。可以采取歷史講座、第二課堂等多種方式,引領學生了解地方史志,提升對家鄉(xiāng)的認知感,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和諧的歷史學習氛圍。此外,應當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讓歷史教師了解史、明白史、會講史,從主觀上推動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在校本課程開發(fā)中的能動性。
但是,目前地方歷史文化資源仍屬于新生事物,對其認知不夠導致運用不足,校本課程開發(fā)任務較為艱巨。不過,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施是一個不斷探索、逐步完善的過程,它符合歷史教學發(fā)展的基本要求。倘若運用得當,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將會讓我歷史教學過程更貼近社會、生活和學生實際,將改變中學歷史傳統(tǒng)教學模式,為地方歷史教學帶來新突破。
注釋:
1林春:“地方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德育資源研究”,《高教探索》2013年第4期,第142頁。
2楊漢章:“論地方史志與歷史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利用”,《科教文匯》,2007年,中旬刊。
參考文獻:
[1]林春:“地方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德育資源研究”,《高教探索》2013年第4期,第142頁。
[2] 韓燕:《與地方歷史文化相結合的校本課程之開發(fā)利用》,上海師范大學,2013年。
[3]梁開勇.和諧師生關系與中學歷史有效教學探析.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
[4]白月橋.歷史教學問題探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77
[5]趙亞夫.國外歷史教學透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劉軍.歷史教學新視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羅凱.論歷史課程與歷史課程意識[J].中學歷史教學.2004(6)
[8]凌德君.從地方歷史文化資源中有效開發(fā)校本課程——以《山海關民俗文化》一課為例[J].中國校外教育.2015(10)
作者簡介:
劉洪盼,山東省濱州市,聊城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