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的大學是在故鄉(xiāng)讀的,沒有背井離鄉(xiāng),自然談不上什么鄉(xiāng)愁。
可終日浸泡在濃郁的宋文化里,我卻有恍如隔世之感。多少次,穿越尋常巷陌,駐足樓臺亭榭,登上斑駁城墻,感受那份溫婉的滄桑,恍如時光錯亂。贛州小城,仿佛正從文人騷客的淺唱低吟、絲竹笙歌中款步走來,而我,也成了臨安城的一介市井小民。
閑暇時,最愛跑到建春門的古浮橋去消磨時光。臨江而望,眼前是緩緩流淌的江水,腳下是微微晃動的木船和浮橋板,身后盤踞一條綿延數(shù)千米的宋城墻,沿著城墻往岸邊去,向西走一段路,又見郁孤臺正安靜地屹立于半山處。
于此處流連,享一份清幽寂靜,不知不覺一上午的光景就過去了。故鄉(xiāng)是被一座浮橋拉長的光陰,小城何其靜,這里的生活如同走在浮橋上,上下浮動,吱吱作響,滿是晃晃悠悠的詩意。郭沫若來此地時就曾作詩寫道:“三江日狂流,八境歲華遒。廣廈云間列,長橋水上浮。”
浮橋拉長光陰,古城墻卻將時光凝固。徜徉其上,撫摸斑駁青磚,叩問迤邐朱樓,一絲絲溫潤安詳?shù)墓乓猓芍讣饬鞅槿?。眼前仿佛浮現(xiàn):英勇的將士正與攻上城墻的敵人奮力廝殺,極目望去,殘陽如血,余暉照在寒光閃閃的兵刃上,刺得人不敢直視。
這座一千多年前建成的古城墻,至今仍保留著它應有的莊嚴、肅穆,游人嬉戲其上,也懷著適當?shù)木次?,墻垛、堞樓、警鋪、馬面、城門,都嚴陣以待,仿佛在迎接下一波敵人的進攻,一股浸透人心的蒼茫直撲面頰。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辛棄疾曾在此懷古言志,如今的郁孤臺默默聳立,任時光雕琢。透過歷史云煙,故鄉(xiāng)的宋代歷史文化遺存仍燦若星河:“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巖、享譽古今的排水系統(tǒng)“福壽溝”、江南名樓郁孤臺、八境臺、游龍般的古浮橋……它們一個個從歷史煙雨中款步走來,相對無言,卻喚醒過多少士人游子的郁郁鄉(xiāng)愁。
二
贛州是南宋三十六座名城之一,而說到南宋,就不得不提這里繁盛的客家文化了。
贛方言正是起源于南宋的客家話。作為一名漢語言專業(yè)的學生,在學習古漢語時,許多古漢字生僻艱澀,難解其意,可當老師用我熟悉的客家話將它念出來時,我才知道家鄉(xiāng)的方言原來與宋人的官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我深深感受到客家話在古文化中留下的烙印,那么璀璨、溫暖,滿懷故鄉(xiāng)的味道,仿佛宋代才子佳人的話音在耳邊回響,縈繞不散??图矣巫訜o論身處何方,離家多遠,只要聽到這熟悉的客家話,內心便會安頓下來。
宋人不僅留下他們的語言,也留下了他們的一日三餐、生活習俗,我們踏著這些民俗風情一路走來,不覺間成了宋的子民。
蘇東坡不僅在文學上造詣極高,對美食也是研究細致,是位頂級美食家?,F(xiàn)在以“東坡”命名的名菜還有很多,如:東坡肘子、東坡魚、東坡豆腐、東坡餅、東坡羹、東坡酥、炒東坡、東坡肉……不可勝數(shù),這些食物在故鄉(xiāng)已經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其中“炒東坡”已成為贛菜當中的名吃。每當遠離家鄉(xiāng),必要到館子點一盤“炒東坡”,坐下來細細品味,色澤素雅、味道酸美、入口滑嫩、耐人咀嚼,猶讀宋詞,仿佛正坐在客家圍屋內與東坡把酒言歡,一時竟忘了思鄉(xiāng)之愁。
故鄉(xiāng)這座小城,吃著宋朝的菜,說著宋人的話,逢年過節(jié)的習俗也殘留著宋朝的余韻。元宵吃湯圓、初春踏青放風箏、除夕送禮饋歲,這些童年時在故鄉(xiāng)每年都會經歷的歡樂,無一不承襲自宋朝。小時候的我卻并不知道,“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曾經也是宋朝稚童的野趣。
三
故鄉(xiāng)被稱為“虔城”,生活在小城的這些年,恍如做了一個虔誠的夢,我并非信徒,卻早已做了宋城最虔誠的擁躉。
我戀著故鄉(xiāng),并非僅僅因為我的家在這里,也不是我對江南煙雨樓臺有太多的眷戀,真正讓我頻頻回首、難以割舍的是小城被拉長的慢時光。
對,故鄉(xiāng)是緩慢的,它從宋朝踱過來,用了一千年。埃及有句諺語:“人類懼怕時間,而時間懼怕金字塔?!笨晌曳置骺匆?,在故鄉(xiāng),時間被暮色夕陽馱著,丟進了郁孤臺下的江水中,緩緩流淌。
故鄉(xiāng)的子民淳樸真誠,隨圓就方。他們活在宋人的詩句中并不自知,卻仍把日子過出一種淺淡的詩意。他們不懂得“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恬靜與喜悅,只知日復一日地在田間勞作,把熟透的稻子收割掉,把枯死的稗草作肥還田,把谷倉空余的角落努力填滿;他們不知道“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里含著怎樣濃郁的鄉(xiāng)愁,卻時常搖著槳櫓在故鄉(xiāng)的江河湖泊中捕魚打蝦,為終日粗茶淡飯的晚餐添一道鮮味,打點生活瑣碎;他們不明了“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的微妙意境,只是曾在微雨飄飛的春日,披著蓑衣,戴著草帽,頭頂一樹繁花,獨自在樹下鋤土插秧,至暮色沉沉,荷鋤而歸。
村民的生活雖不富裕,可他們的生活理念,卻奇妙地與宋人不謀而合?!澳r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陸游當年要是來到此地,必會發(fā)出同樣深情的慨嘆。故鄉(xiāng)的暮鼓晨鐘響了一年又一年,宋朝的淺慢時光讓他們近乎慵懶地偏安此隅,似武陵人一般,黃發(fā)垂髫,怡然自得,在經濟大潮席卷世界的時候,固守一片與世無爭的桃花源。
當我再一次登上郁孤臺,凝望山下不緊不慢流淌的贛江水,流水琤王從,江面上升起朵朵霧嵐,腳下的青石板越發(fā)穩(wěn)篤。我看見,蘇子邁著輕盈的步子從浮橋上走過,嘴里吟唱的是那首《過虔州登郁孤臺》:“八境見圖畫,郁孤如舊游。山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