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廷·巴特爾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開國少將廷懋就告訴他,人民永遠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一個人要想一輩子站得穩(wěn),就要永遠和老百姓息息相通。這個思想,影響了廷·巴特爾一生。
1974年,廷·巴特爾高中畢業(yè),從呼和浩特來到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在渾善達克沙漠北緣洪格爾公社一個叫薩如拉圖亞的嘎查開始了自己的知青生活。這里自然條件惡劣,望著滾滾黃沙,同來的知青有的在悄悄落淚,廷·巴特爾卻安之若素。一切都要從頭學起,很快,廷·巴特爾熟練掌握了蒙古語,學會了騎馬、放牧、打草。在牧民眼里,這個不怕臟、不怕累的小伙子,好像從來就沒有城里知青與牧民的隔閡,就像原本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1976年,知青返城的消息傳進錫林郭勒草原。大家猜想,廷·巴特爾一定是第一個返城的。沒想到,廷·巴特爾送走了一撥撥戰(zhàn)友,自己卻成為唯一扎根在薩茹拉圖亞嘎查的知青。
當時,嘎查有一個小型乳品廠,連年虧損瀕臨停產,廷·巴特爾臨危受命擔任廠長,一年下來,廠子盈利5萬多元,廷·巴特爾被牧民們視為英雄,大家一致推舉他當嘎查長。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嘎查的牲畜和草場被分到了每家每戶。當時的廷·巴特爾已經在草原上組建了自己的家庭,作為嘎查黨支部書記、嘎查長,他家分到的牛羊是全嘎查最少的,分到的草場也是一片沒人要的地方。就在這片位于兩岔河附近,面積5900畝的堿化、沙化草場上,廷·巴特爾和妻子親手繪制治沙地圖,還托城里的父母送來優(yōu)質草籽、樹種,嘗試種樹種草改良生態(tài)。通過多年的苦心經營,廷·巴特爾硬是把這片昔日全嘎查最差的草場變得水草豐美,養(yǎng)出了肥壯的牛羊。
實行草畜雙承包制以后,許多牧民的草場過度放牧,不斷退化。廷·巴特爾看在眼里,向大家高聲疾呼,必須實施劃區(qū)輪牧、圍封打草,可當時沒什么人響應?!昂捌粕ぷ樱蝗缱龀鰳幼?。”1986年,廷·巴特爾狠心賣掉自家的60只羊,圈起300多畝草場休養(yǎng)生息。第二年,圍封的草場打了9馬車草,相當于其他牧民1000畝草場的打草量??吹匠尚?,牧民們紛紛效仿。薩如拉圖亞嘎查在全盟率先出現了輪牧區(qū)、休牧區(qū),草場得以休養(yǎng)生息。
長期以來,錫林郭勒草原畜牧業(yè)結構失衡,“一羊獨大”。1998年,廷·巴特爾再次率先示范,把自家200多只羊全部賣掉,改養(yǎng)肉牛。為勸說牧民“減羊增?!?,他提出了著名的“蹄腿理論”:1頭牛有4條腿,5只羊卻有20個蹄子,而且牛是卷舌頭吃草,羊是啃地皮吃草,細算賬,1頭牛比5只羊對草場破壞更小,經濟效益卻不低于后者。他帶頭引進西門塔爾牛,通過和本地牛雜交培養(yǎng)適應本地環(huán)境的乳肉兼用良種牛,帶領牧民們通過少養(yǎng)精養(yǎng)實現了恢復生態(tài)、增加收入的雙贏目標。
2003年,廷·巴特爾創(chuàng)辦了股份制公司,帶領牧民發(fā)展多種經營,加工銷售鮮奶和風干肉,開展牧民之家旅游業(yè)、生態(tài)養(yǎng)魚等增收項目。年紀大了,干不動了,廷·巴特爾在幾年前解散了公司,將剩余資產分給了全嘎查的牧民。
這些年,廷·巴特爾在政府的支持下,在家中開辦了農牧民培訓基地,每年前來學習經驗的人絡繹不絕,有盟里的、區(qū)內的,還有區(qū)外的、國外的,廷·巴特爾傳授起經驗來也是毫無保留?!拔艺嫘南M麆e人家的日子過得比我好,超過我,那樣我也高興?!彼f。
如今,薩如拉圖亞嘎查成了遠近聞名的“生態(tài)村”,牧民人均年收入比當初廷·巴特爾插隊時增長了數百倍,家家住上了磚瓦房,開上了小汽車。一次次,廷·巴特爾被問到為什么要留在草原,他的回答很簡單:“這里有我的用武之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