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樣的“電報戰(zhàn)”,就是民國軍閥混戰(zhàn)時的“殺敵利器”。無論是各大政治人物間的暗戰(zhàn)博弈,或是各路軍閥間的明火執(zhí)仗,“通電全國”都是必出的大招。以至于“每次戰(zhàn)爭,各以電報代口舌,雪片紛飛”。
民國時期,上臺要通電,下野要通電,嘉獎要通電,譴責要通電,討伐要通電,和談要通電,甚至大學老師被政府欠了薪水也要通電……以至于有人說“不讀通電,則民國無史矣”。
說不盡的學問
據(jù)了解,“通電全國”就是要把犀利的電文,一口氣發(fā)送給全國各大報館機構(gòu)以及全國重要政治人物,電文內(nèi)容十分考究,傳播范圍也十分廣。最關(guān)鍵的是速度迅捷。在技術(shù)有限的民國時代,雖說各地報館林立,但報紙的傳播范圍畢竟有限。一件大事想要迅速“搶頭條”,就要靠速度更快的電報。晚清時李鴻章就說過,電報“相隔萬里好似同居庭院”。
為了搶時間,“通電全國”意味著另一場激烈的戰(zhàn)爭:輿論戰(zhàn)。比如中原大戰(zhàn)前夕,馮玉祥就發(fā)出感嘆:“閱蔣、閻往返通電。筆槍舌劍,針鋒相對,此兵戰(zhàn)前之電報戰(zhàn)也?!?/p>
其實這樣的“電報戰(zhàn)”,就是民國軍閥混戰(zhàn)時的“殺敵利器”。無論是各大政治人物間的暗戰(zhàn)博弈,或是各路軍閥間的明火執(zhí)仗,“通電全國”都是必出的大招。以至于“每次戰(zhàn)爭,各以電報代口舌,雪片紛飛”。
既然有這樣的戰(zhàn)斗目的,通電當然要寫得有講究。不止要氣勢如排山倒海,更要簡短幾句話就抓住對方要害。特別是當雙方有深仇大恨時,那就得一句話戳中對手軟肋,讓對方瞬間成為“落水狗”。比如四川軍閥混戰(zhàn)時,劉文輝的《聲討劉成勛通電》:“(劉成勛)一糧而歲數(shù)征,且巧立種種名目;一煙而稅百出,更暗布重重網(wǎng)羅?!卑褮怛v騰的劉成勛,一下釘在恥辱柱上。
除了踩對手外,“通電全國”更要著力打造通電者的形象。比如1918年曹錕的《曹錕表明心曲之通電》,其中點睛一句“拯斯民于水火,奠國基于磐石,錕當解甲歸田?!弊屗查g多了不少支持者。
“通電全國”的效果如何,不止在于通電內(nèi)容本身,更要看時機和立場的把握。把其中學問用到極致的人,典型代表是吳佩孚。
1918年,吳佩孚還只是前線一個師長,為段祺瑞“武統(tǒng)”沖鋒陷陣時,他就多次巧妙借助了“通電全國”成事。先是在戰(zhàn)事更激烈時,把握住了舉國的“反戰(zhàn)”呼聲,憤然“通電全國”,大罵段祺瑞導致“同種殘殺,生靈涂炭”。但就在段祺瑞迷惑不解時,吳佩孚又筆鋒一轉(zhuǎn),對準了段祺瑞的對頭馮國璋,又是一頓通電,還在通電上擅自加上老上級曹錕等人名字,呼吁馮國璋停戰(zhàn)。吳佩孚一下就在全國“躥紅”。
一次電報值600噸大米
作用如此之大,價格更是不菲。如民國十六年(1927年):個人出省電報是一字一角六分銀元(這是個人業(yè)務(wù),如果是拍發(fā)新聞的話,可就便宜多了,只要三分錢);通電差不多都是一兩千字,最長的近3000字計算,就算按平均1000字計算,發(fā)一封全國性通電的平均價格也近160塊大洋。要是以政府公函形式半價收費,也要80銀元。
這還只是一封電報而已。所謂通電,就是通通都要發(fā)電報,這費用就近乎可怕了。
通電分小通電和全國通電,小通電視內(nèi)容需求而定,一般只選擇特定城市或者相關(guān)人等。
比如府院之爭最激烈的時候,黎元洪免去段祺瑞職務(wù),以伍廷芳代替,伍廷芳特意發(fā)出通電,辯稱自己繼任總理一職合乎程序,這份通電的范圍只涉及各省督軍;袁世凱稱帝的時候,陸榮廷、梁啟超在肇慶發(fā)出通電,要求廣東督軍龍濟光反袁獨立,其通電題頭就是“告龍濟光及廣東軍界全體將士”,范圍不出廣東一境。
一般情況下,小通電都是只發(fā)給各報館,圖個輿論宣傳。如果要達到全國通電的效果,則至少要覆蓋全部一級、二級電報局以及各大報館。當時全國一級、二級的電報局大約有200多處,有影響力的報紙不下30余家。
這么算下來的話,一次標準的長篇駢文體全國通電,以政府公文形式來發(fā),最少得花上16000元;如果是以個人身份來發(fā),最少得花上32000元。平均一下,每次全國通電的費用得在兩萬元上下,就算是小通電,最起碼也得上百元。
兩萬元在民國是個什么概念?
民國一等榮光寶星勛章的年俸是3000元;曹錕賄選的時候,選票是賣5000元一張;電報局一等科員一個月薪水才100元——而且已經(jīng)是小康生活;如果是在民國十六年的上海市場,一塊錢可以買30公斤大米,兩萬塊可以辦起一家小規(guī)模的紡織廠。
換句話說,這一通電報打出去,就是7個一等勛章的年俸、4個議員的選票、600噸大米或者一家紡織廠。如果一個科員想通電發(fā)表政見,得攢上20年工資不吃不喝。
議會選舉是有錢人的游戲,通電也是一樣。民國史里發(fā)通電的,不是割據(jù)一地的軍閥,就是身居要位的大員,要么是影響廣泛的名人,普通人根本出不起這個錢。
“五四運動”背后的通電
巴黎和會期間,列強罔顧中國利益,悍然把德國在山東的勢力轉(zhuǎn)給日本。消息傳回國內(nèi),北大的學生們?nèi)呵榧?,決定要采取行動。最后他們決定發(fā)電報給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告誡他們不可賣國,同時通電全國,表明北大的政治態(tài)度??墒峭妼嵲谔F,他們都是窮學生,實在出不起這個錢,只好你一塊我一塊地湊,最后湊出近1000塊錢,剛夠給全國報館發(fā)一次小規(guī)模的全國通電,最后居然還剩下300塊,買了些竹布制作旗幟,在“五四運動”期間起了大作用。
北洋政府由此認定北大學生運動幕后肯定有人指使,理由很簡單:“窮學生怎么可能負擔得起通電費用!”可見通電之事,實在是燒錢的營生。
(《政治與電訊》《民國時期的通電公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