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治聽鼓書
最近,朋友約我去長治。之前從未去過長治,只知道長治在山西。印象中的山西,有兩大特色,一個是文物多,一個是面好吃。一個具有精神性,一個具有物質(zhì)性,兩個都在我喜歡之列。只是沒想到,它們以這樣的方式與我相晤。
下車伊始,長治就給我一頓文化大餐,餐桌不是擺在香氣撲鼻的飯店,而是放在市區(qū)中心的劇院,餐儀也不是讓你坐下來吃,而是讓你坐下來聽。就是說,在物質(zhì)的飯菜開席之前,先用非物質(zhì)的形式飽你眼福。
原以為,可能正好趕上了一場某個外來團體的商演,坐下始知,這是一臺由本市非遺傳承人組成的展演。便暗自猜測,山西的歷史那么厚重,長治的非遺也不會少,恐怕演到天亮也演不完。仔細一看,粉紅色的節(jié)目單,只印了六個節(jié)目,肯定不用熬夜。再仔細一看,六個節(jié)目里,竟然三個和吃有關。立馬回過味來,山西在農(nóng)耕傳統(tǒng)的中心,在太行黃河的表里,好吃的東西多,實屬正常。
在臺上或坐或站的傳承人,大多是一些身懷絕技的老人,有的還是老年盲人。他們沒有顏值,只有一臉的淳樸,一腔的真誠,一身的鮮艷。有意思的是,不論說的,還是唱的,不論拉琴的,還是打鼓的,不論是一個人的自彈自唱,還是一群人的此起彼伏,所有的說唱者都把嗓門扯到最高,所有的彈奏者都把樂器擊至極響。
上黨是長治的一個區(qū)。秦代三十六郡,上黨郡是其中之一,后來改稱潞安府,明代開始改叫長治,取長治久安之意。來自上黨區(qū)的潞安大鼓《哦,砂鍋》,唱的是盛飯家什。經(jīng)大鼓藝人繪聲繪色一說一唱,小小的砂鍋就有了不一樣的歷史和煙火。
要問我今天為什么要唱砂鍋
只因為這個砂鍋幾千年
一直是家里邊的正經(jīng)貨
自從那女媧娘娘造出了人
一個個又要吃來又要喝
要吃要喝拿啥煮
調(diào)上水和上泥
調(diào)水和泥捏砂鍋
砂鍋外養(yǎng)活了多少男和女
砂鍋里煮出了咱古老文明的大中國
......
砂鍋是土做的,據(jù)說女媧摶土造人的神話也出自此地,所以鼓書藝人唱起砂鍋,自帶五千年的陽剛和底氣。當然,鼓詞里也承認,砂鍋有可能打破,但是鼓詞又說,即使破了又如何呢,它可以全身而退還原為土,它可以讓這片土地渾厚如初。一只砂鍋,唱盡生命的傳奇和風流。
襄垣是個縣。襄垣鼓書《反菜園》,唱的是自家園子種的菜譜。反,即說一說或介紹介紹的意思。坐在臺上說鼓書的七位都是盲人,身穿布衣,目戴墨鏡,雖然眼睛看不見菜園,卻把蔬果青菜編成了一個集團軍,給肚子任命為總司令。
韭菜耍是雙刃劍
小蔥扛起槍一根
嚇得黃瓜上了吊
茄子空中挽流星
四馬投唐白蘿卜
正殿將軍羊角蔥
辣椒奸臣造了反
芝麻立刻報上京
......
這是小家小戶的日常喜樂,這是蕓蕓眾生的基本訴求,菜和人都匍匐于乳母般的大地。一向以為太行山區(qū)干旱缺水,如今叫他們?nèi)鐢?shù)家珍的一唱,感覺鋪天蓋地都綠油油水靈靈的。一個拉琴的藝人唱到興奮處直蹦高,都坐不住板凳了,那種發(fā)乎原始的憨和萌,當即就打濕了我的眼窩。
長子也是個縣。上古時代,堯帝把此地封給了自己的長子,故而得名。在長治,一個地名都可以叫得如此悠久,更何況其他?不過,長子鼓書唱的不是堯帝長子,而是《山西面食》。
面杖搟開是搟面兒
網(wǎng)眼兒擠出是河撈兒
兩頭尖尖兒是剔尖兒
三棱棱成型刀撥面兒
筷子挑出小溜尖兒
擦床擦出小擦面兒
大拇指 多靈巧
手心圪搓變戲法兒
圪搓出一個個貓耳朵兒
也有人叫它小捻窩兒
......
有一種說法,世界面食在中國,中國面食在山西。此說有可考的史實,的確已有兩千年之久。就說面條吧,東漢叫煮餅,魏晉叫湯餅,南北朝叫水引,隋唐叫冷淘。我估摸著,一個朝代肯定不止一種叫法,只是舉個例子淺淺地告訴你,山西是中國面條的直根,別處都是枝葉。比如,產(chǎn)自北方的蘭州拉面、陜西臊子面、河南燴面、北京炸醬面,南方的擔擔面、膳絲面、陽春面,雖各有所長,卻非面條的正宗嫡系,而是旁派分支。為此,曾帶著疑惑問長治朋友,山西人和陜西人都吃面條,做法上究竟有何不同?朋友說,山西人注重面的質(zhì)地和形狀,陜西人注重面的配方和佐料。一句話撥云見日,終于知道吃山西刀削面和小擦面的時候,為什么面的味道那么直接,那么香。
那一晚的未吃先聽,至今記憶深刻。聽過《山西面食》,等于給我接下來的吃扎了一針興奮劑。翌日開始,只要上了飯桌,眼睛便盯著各種制法的面食、蒸的、烹的、煮的,一道接一道,浩浩蕩蕩,熙熙攘攘,在我眼前成系列地展開,我的態(tài)度就一個,敞開胃口,來者不拒。所幸沒有幾次桌餐,大多吃的是自助,但卻更害煞人也,因為種類太多,樣式極具誘惑,一不小心就取過了量,頓頓撐個肚兒圓。我也只好豁出去了,胖就胖吧,畢竟在長治吃的每一頓飯,都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在長治看神話
長治之行,還有一個意外之喜,這里是諸多中國上古神話誕生的現(xiàn)場。卻原來,神話不只是口頭流傳,不只是編在書里,還可以去實地看實物。女媧補天,精衛(wèi)填海,后羿射日,以往都是在《淮南子》《山海經(jīng)》才可以讀到的神話,如今在長治民間藝人的鼓書里就可以聽見,在長治的城郊之間和鄉(xiāng)野之上就可以看見,真真兒讓我開了眼,經(jīng)受了一把時空大交錯,古今大穿越。
據(jù)我所知,女媧墓在國內(nèi)總共有五座,其中山西境內(nèi)就有兩座,而且歷朝歷代祀典女媧,都在山西洪洞縣的趙城舉行。趙城今屬臨汾,臨汾與長治兩市是近鄰。其實,地理和行政上的市和縣,都是后世的劃分,到大禹主政的時候,天下也只是籠統(tǒng)地分為九州,從這個意義上說,潞安大鼓完全有理由把女媧寫進自己的唱詞。
關于女媧的神話,專家學者曾從另一個角度作了解釋,認為河北白洋淀在地質(zhì)上是一塊巨大的碟形洼地,其與上古發(fā)生的一場隕石雨有關。正是那場災難,造成了“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復,地不周載,火煉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這一片因隕石砸出洼地形成的大水,自晉北至冀中,甚至波及到了渤海灣,于是就有了站在太行山上煉石補天、摶土造人的女媧。也有專家推測,這場災難一直漫漶到大禹治水方止,為害長達一百多年。由此可知,某些史前事件雖以神話的形式流傳,卻有不可否定的事實依據(jù)。我也由此相信,女媧神話一定會在潞安大鼓里久唱不衰,女媧廟也會在趙城香火不斷。
進入長子縣城之前,要經(jīng)過一條筆直的長街,我發(fā)現(xiàn)街兩側路燈的柱頭非常奇特,詢后得知,這是請藝術家設計的精衛(wèi)鳥銜木飛翔造型,頓時一個激靈。未等反應過來,車就進入一個大廣場,廣場中心便是精衛(wèi)填海巨型雕塑,不再是一只抽象的精衛(wèi)鳥,而是惟妙惟肖的炎帝小女兒女娃?!渡胶=?jīng)·北山經(jīng)》云:“……發(fā)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wèi),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wèi)。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p>
發(fā)鳩山層巒疊嶂,就在縣境西部,長子因此而有精衛(wèi)之鄉(xiāng)美名。在這個神話里,女娃是前生,精衛(wèi)鳥是轉世。不知道溺死女娃的那個東海,是不是女媧當年面對的那片汪洋,如果她們生于同一個時代,有沒有可能正是女娃的不幸遇難,而讓女媧有了拯救天下的母性擔當?
長子的故事實在太多。一方面是民間傳說和神話,比如堯王的長子封在這里,炎帝的小女兒死在這里。另一方面是地方史志和文物古跡,比如從春秋到西漢400多年間,這里一直是上黨郡治所在地;在東晉十六國時期,這里曾做過西燕帝國的國都;唐代的法興寺及石舍利塔,宋代的崇慶寺及佛像彩塑,都是令人叫絕的稀世國寶等等。真是歷史越漫長,承載得東西就越多,或許王之長子,就是國之長子,自當為天下分擔負重,于是就給后世積攢了金山銀山般的家底。
后羿射日與女媧補天正好相反,女媧的時代是天昏地暗,汪洋澤國,后羿的時代卻是烈日當頭,炎熱干旱?!渡胶=?jīng)》《淮南子》都載過這個神話。意思是當時天上掛著十顆火球般的太陽,烤焦了森林大地,曬死了禾苗草木,欲置生民于死地。于是,受堯王指派,后羿張弓射日,一口氣射下了九顆,只留一顆造福人類。就像通過女媧的神話,專家們考證出發(fā)生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一場隕石雨,通過后羿射日的神話,專家們認為很可能是遠古先民親眼目睹了一次彗星撞擊地球的險況,驚恐萬分而又無能為力的他們,只好對著紛紛掉落的彗星碎片射箭,從而留下了這傳說千年的神話。
有人說,后羿射日的神話源自江蘇的射陽,也有人說,后羿射日的神話源自山西的長子。
這是個全民旅游和消費的時代,各地都在給自己爭可以賺錢的精神資源,也是個無可厚非的好事,關鍵是要拿出理由。在長治當?shù)?,這個神話也不歸長子專屬,去襄垣的時候,便聽說后羿的神話與襄垣有理直氣壯的聯(lián)系,而且還是個能自圓其說的版本。有人鄭重其事地告訴我,這里有座技術先進全國聞名的五陽煤礦,它之所以取名五陽,就因為后羿射日這個神話。說當年后羿射下的九顆太陽,有五顆落在了襄垣,而且馬上沉入到很深的地下,后來這些火紅的太陽們就一點點變黑了,把所有的光芒和熱量都變成了挖之不盡取之不竭的煤。神話確實能激發(fā)人的想象力,站在五陽煤礦的副井前,我就海闊天空地想,那么,另外那四顆極有可能也都悉數(shù)落在山西境內(nèi),說不定有一顆不偏不倚正好就落在了大同。
在長治市郊,有一座老頂山,與它相連相對的,還有四座山峰,俗稱五頂。那天在老頂山上,我看到了一座金色而巨大的炎帝塑像,在他懷中還抱了一捆黃燦燦的籽粒飽滿的谷穗。就想,炎帝女兒在發(fā)鳩山,炎帝自己在老頂山,精衛(wèi)對發(fā)鳩山的不離不棄是為了填海,炎帝對長治的情有獨鐘可能就是為了讓天下人有飯吃吧?
老頂山古稱百谷山,這是炎帝故地在此的重要佐證。北宋地理總志 《太平寰宇記》 云:“百谷山與太行、王屋置連,風洞從谷,崖壑幽邃,最稱嘉境。昔神農(nóng)嘗百谷于此,因名山建廟,仲春上甲日致祭?!?/p>
《潞安府志》也有記載:“炎帝廟明洪武四年重修。”明代當?shù)毓賳T王基在《重修神農(nóng)廟碑記》曰:“炎帝神農(nóng)氏之廟,在潞當祀。......考諸郡志,廟去城東北十三里,有山曰百谷。世傳帝嘗百谷于茲,故因以名?!?/p>
沿用宋明史書方志的說法,1929年商務印書館編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1936年中華書局出版的《辭海》,也都收有柏谷山條:“柏谷山,在山西長治縣北,和太行山、王屋山相接,因山上本多柏樹,故名,或作百谷山,相傳神農(nóng)嘗百谷于此。”
之前只聽說神農(nóng)嘗百草,如今又聽說炎帝嘗百谷,雖然炎帝和神農(nóng)是一個人,雖然他既被尊為中草藥之父,也被敬為稼穡種植之祖,腦子還是有點微微的暈,稍稍的亂。我數(shù)不出百谷都包括什么,百谷中我也只能叫出五谷的名字,但是我現(xiàn)在確切地知道了,炎帝懷里抱的是五谷之一的粟。在山西最著名的特產(chǎn)里之所以有小米,長治的小米之所以最好吃,就因為是炎帝在這里把野生的狗尾巴草,變成了可以人工種植的谷子,然后變成了碗里的小米。所以,山西不但出產(chǎn)中國最早的面條,也出產(chǎn)中國最早的小米,且小米比面條更歷史悠久。所謂山西是農(nóng)耕文明的中心,原來第一縷米香就是在這里繚繞起來的!
谷子好,谷子好,吃得香,費得少,
你要能吃一斤面,半斤小米管你飽;
愛稀你就熬稀粥,愛干就把撈飯撈;
磨成糊糊攤煎餅,滿身窟窿賽面包。
谷子好,谷子好,又有糠,又有草,
喂豬喂驢喂騾馬,好多社里離不了。
谷子好,谷子好,抗旱抗風又抗雹,
有時旱得焦了梢,一場透雨又活了;
狂風暴雨滿地倒,太陽一曬起來了;
冰雹打得披了毛,秀出穗來還不小。
谷子好,谷子好,
......
記得離開五陽煤礦,就去了襄垣民俗文化館,在那里復又見到唱《反菜園》的幾位鼓書藝人,此刻他們正在那里唱趙樹理當年寫的鼓書《谷子好》。一聽名字,心就熱了。再一聽鼓詞,情緒更是燃了。那一瞬,我真想把炎帝給拽到鼓書場子,讓他看看跟谷子一樣膚色的華夏子民,讓他聽聽后世子孫唱給谷子的歌謠,我真想知道如果他來到這里,會不會情緒一燃,也拉起琴,打起板,和這些盲藝人一起唱谷子好。
翻開當代文學史,趙樹理被稱為山藥蛋派開山鼻祖。上小學的時候就在姐夫的高中課本里讀過 《小二黑結婚》和《李有才板話》,記得跟小伙伴們在街上玩耍,如果看見對面走來一個丑婆娘,我們就叫她三仙姑,如果知道小伙伴挨了媽媽打,我們也叫她三仙姑。那時候不懂文學,只看故事,而且只能記住壞蛋。但是,趙樹理也是我最早記住的作家之一。這次在長治,還去了趙樹理當年的故居平順縣川底村,因為他在這里寫了一部長篇小說《三里灣》,川底村已改叫三里灣村。聽過他寫的鼓書,看過炎帝懷里的谷穗,我就有點想不明白了,作為炎帝的老鄉(xiāng)黨,明明在《三里灣》之前就寫過《谷子好》,文學史為什么給他叫了個山藥蛋派,而不是谷子派?
在長治采風的最后一站,是去武鄉(xiāng)縣王家峪參觀八路軍總部。走在那個氛圍里,突然就想起了那句常掛在中國人嘴邊的話,小米加步槍。如果只有步槍沒有小米,八路軍總部當年不可能在這里待那么久,日本人和蔣介石也不會先后被打跑,舊中國也不會變成新中國。所以,離開武鄉(xiāng)的時候,聽見不遠處的超市門口有人站在那里吆喝,武鄉(xiāng)的小米,武鄉(xiāng)的小米,便毫不猶豫地跑了過去,二話不說就買了兩袋……
寫到這里,夜已深沉,現(xiàn)在只想對長治說一句話,從此以后,我就將咀嚼著你的小米,醉在你的歌謠里。
【作者簡介】素素,女,現(xiàn)居大連。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遼寧省作家協(xié)會顧問(原副主席)、大連市作家協(xié)會主席、大連市文聯(lián)副主席、大連大學碩士生導師。散文《佛眼》獲中國作協(xié)“全國散文大賽”一等獎;散文集《獨語東北》獲中國作協(xié)“第三屆魯迅文學獎散文、雜文獎”; 散文集《張望天上那朵玫瑰》獲“第三屆中國女性文學獎”;散文集《流光碎影》獲“新聞出版總署三個一百原創(chuàng)工程獎”;《旅順口往事》獲“遼寧文學獎”。個人獲“遼寧省第四屆優(yōu)秀青年作家獎”、“遼寧省首屆最佳寫書人獎”、“大連市政府文藝最高獎·金蘋果獎”等,已出版十多部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