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星,周運超
(貴州大學 a.貴州省森林資源與環(huán)境研究中心;b.林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我國南方地區(qū)主要的造林樹種,但隨著長期大面積同齡純林的發(fā)展,地力逐漸衰退[1],水土保持功能堪憂[2]。研究者借鑒近自然林業(yè)的理論、技術和方法,試圖解決人工純林帶來的一系列生態(tài)問題[3-4]。近自然經(jīng)營措施對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服務功能和群落演替具有重要意義[3-5],以往的研究更多地關注于近自然化過程中林木生長動態(tài)[6-8]、植被多樣性變化[8-9]、森林空間結構[10-12]和土壤理化性質(zhì)[12-14]等方面,對于地下生境還缺乏研究,根系的基礎性研究仍需要不斷累積和深入。
根系是植物從土壤中汲取水分和養(yǎng)分的重要器官,根系生長及其入土深度能夠反映出植物與土壤之間物質(zhì)交換和能量傳遞的關系[15],能充分體現(xiàn)出地下生境的生態(tài)意義。根系作為植物與土壤相接觸的部分,是決定水土保持效益的關鍵[16],尤其是細根的擴展和迅速周轉,能有效地作用于土壤并產(chǎn)生較大的團粒結構,對改良土壤、固水保土及土壤碳匯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17]。根系生長與分布對影響因素的響應主要表現(xiàn)在植物遺傳品質(zhì)和土壤環(huán)境等方面,不同的立地條件會對根系生長產(chǎn)生較大影響,不同林分類型的根系特征會存在較大差異[18]。近自然經(jīng)營林效益評價被視為人工林研究領域的熱點方向,而根系對近自然林生長以及土壤效益的貢獻卻鮮見報道,近自然林地下生境的認知還處于未知狀態(tài),導致人工林近自然經(jīng)營后的效益評價并不完善[19]。因此,深入研究根系變化是認知植物與土壤環(huán)境之間錯綜復雜關系的前提[20],對于營林措施的選擇和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本研究試圖明晰,1)根系生長對近自然經(jīng)營措施的響應機理,2)細根生長及其生態(tài)功能在近自然經(jīng)營措施下作何應對?
試驗地位于貴陽市開陽縣(106°45′~107°17′E,26°48′~27°22′N)和息烽縣(106°27′~106°53′E,26°57′~27°19′N),共計17 560.10 hm2近自然經(jīng)營林及9 830.4 hm2對照森林(同林齡人工馬尾松純林),不同經(jīng)營措施的馬尾松林分特征見表1。平均海拔1 000~1 200 m,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1 111 mm,且雨季主要集中在春夏兩季,全年無霜期270~300 d。
表1 樣地基本特征Table 1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plots
根據(jù)試驗地馬尾松人工林的生長情況和立地條件,設置3 種近自然經(jīng)營方式。1)撫育措施適用于平均樹高≥2 m 且平均胸徑<5 cm 的幼林,其目標密度控制在2 500 株/hm2;2)間伐措施適用于平均胸徑7~15 cm 的中齡林,其目標密度分為:1)平均胸徑為7~12 cm 的林分,間伐密度控制在1 700 株/hm2。2)平均胸徑為12~15 cm 的林分,間伐密度控制在1 200 株/hm2;3)擇伐措施適用于平均胸徑15~34 cm 的近熟林,其目標密度分為:平均胸徑為15~17 cm 的林分,間伐密度控制在850 株/hm2;平均胸徑為17~22 cm 的林分,間伐密度控制在600 株/hm2;平均胸徑為22~27 cm 的林分,間伐密度控制在425 株/hm2;平均胸徑為27~34 cm 的林分,間伐密度控制在300 株/hm2。
在每一近自然措施林分典型地段各選取20 m× 20 m 的標準樣地3 塊,在各標準地內(nèi)選擇標準株3株。根系研究方法采用分層挖掘法[21-22],取樣點在距樹干1/2 冠幅半徑處,為統(tǒng)一土壤體積,取樣器容積為200 cm3,取樣的面積定位20 cm×20 cm,深度為20 cm,垂直方向每5 cm 為一層,逐層取樣,為避免根系片段造成掃描的偏差,取樣時盡量選取完整的根段。將野外采集的根系樣品放入篩網(wǎng)中進行清洗,直至根系表層無土壤殘留,編號后裝入自封袋并帶回實驗室。采用根系掃描系統(tǒng) WINRhizo 對根系進行掃描,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輸出根系特征指標如根長、根表面積和根體積。將掃描后的根系樣品置于70 ℃恒溫下的鼓風干燥箱中,經(jīng)48 h 后稱其干質(zhì)量,計算根生物量。
根據(jù)土層深度,逐層對根系特征指標進行統(tǒng)計分析,根系徑級分類確定為直徑d<1 mm、1~2 mm、>2 mm,各級別按照下限排除。
研究數(shù)據(jù)利 用ArcGIS 10.3、Excel 2007、SPSS 19.0、萬深LA-S 系列植物圖像分析等軟件進行分析。
在0~5 cm 土層,近自然林根系生物量大于其他土層且均優(yōu)于對照(圖1A),撫育、間伐和擇伐措施下根系生物量分別占總量的28.94%、42.27%和71.23%。由此可見,0~5 cm 是擇伐措施根系生物量的集中分布區(qū)域;在撫育措施下,馬尾松根系生物量在0~20 cm 表現(xiàn)出一定的垂直分布特征,根系生物量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趨勢,相比對照,根系生物量提高35.91%(P>0.05);在0~20 cm 土層,間伐措施下根系生物量相比對照降低了36.11%,但在0~5 cm 土層,根系生物量卻比對照提高12.08%;相比對照,擇伐措施下根系生物量顯著提高(P<0.05),為45.27%。
在0~20 cm 土層(圖1B),撫育措施下馬尾松根長均勻分布,相比對照根長增加 52.09%,差異性顯著(P<0.0.5);間伐和擇伐措施下馬尾松根長隨土層深入而減少,主要集中0~5 cm土層且分別占總長的42.09%和74.62%。相比對照,在0~20 cm 土層,間伐措施下馬尾松根長減少32.28%,而擇伐措施下馬尾松根長增加35.12%。
由表2可知,近自然林根系均表現(xiàn)出0~1 mm 徑級的根長最大,>2 mm 徑級的根長最小。撫育、間伐和擇伐條件下0~1 mm 徑級的馬尾松根長分別占總根長的83.72%、71.31%和66.25%,相比對照,撫育和擇伐措施下根長分別提高了57.79%和25.99%(P<0.05),間伐措施下根長降低了34.25%(P<0.05)。在0~20 cm 土層中,近自然林不同徑級根長由長到短為0~1 mm、1~2 mm、>2 mm。相比對照,撫育和擇伐措施下<2 mm 徑級的馬尾松根長提高了50.84%和27.44%,差異性顯著(P>0.05),間伐措施下根長降低了29.30%(P>0.05)。
在0~20 cm 土層(圖1C),撫育措施下馬尾松根系表面積分布差異較小,相比對照增加了12.73%;間伐和擇伐條件下根系表面積主要集中在0~5 cm 的土層中,分別占總表面積的51.46%和80.77%;相比對照,擇伐措施下馬尾松根系表面積增加55.78%(P>0.05),間伐措施下根系表面積降低31.76%(P>0.05)。
由表2可知,近自然林不同徑級下根表面積在表層土壤中差異較小。相比對照,撫育措施下0~1 mm 徑級根表面積增加47.81%(P>0.05),擇伐措施下1~2 mm 徑級根表面積增加57.93%(P>0.05);不同徑級下間伐措施根表面積均小于對照,且<2 mm 的細根減少33.91%(P>0.05)。
在0~20 cm 土層 (圖1D),撫育措施下馬尾松根體積相比對照增大11.76%,且呈先遞減后穩(wěn)定的趨勢,間伐措施下馬尾松根系根體積相比對照減少52.39%(P>0.05),且隨土層深入呈遞減趨勢。擇伐措施下馬尾松根體積生長相比于對照增加了72.36%(P>0.05),主要集中在0~5 cm 土層中。
由表2可知,不同徑級下近自然經(jīng)營措施馬尾松根系根體積表現(xiàn)出于根長和表面積相反的趨勢,以>2 mm 徑級的根體積最大,1~2 mm 徑級的根體積次之,0~1 mm 徑級的根體積最小。在0~1 mm 與1~2 mm 兩個徑級中,撫育與擇伐措施根系根體積均大于對照,在0~1 mm 徑級中,增量分別為38.89%、41.18%,差異性顯著(P>0.05)。在3 個徑級中,間伐措施根系根體積均低于對照。在>2 mm 的徑級中,撫育與間伐措施根系根體積均小于對照。
圖1 根系對近自然經(jīng)營措施的響應Fig.1 Responses of root system to close-to nature management measures
表2 不同徑級細根對近自然經(jīng)營措施的響應?Table 2 Responsiveness of fine roots with different diameter levels to close-to nature management measures
根系是植物器官中形態(tài)和結構最為復雜的,其發(fā)育好壞將影響植物獲取資源的能力,根系生物量、根長、根表面積以及根體積是反映根系生長發(fā)育好壞的重要指標。本研究發(fā)現(xiàn)撫育和擇伐措施實施后,在0~20 cm 表層土壤中馬尾松根系指標較對照組有所提高,尤其是根長和根系生物量,根表面積和根體積次之。撫育、間伐和擇伐措施下馬尾松根系生物量隨著土層深入而減少,且主要集中分布在0~10 cm 的表層土壤,既表明根系利用土壤水分、養(yǎng)分和微量元素的能力隨土壤深度而降低。究其原因,研究區(qū)腐殖層較厚,降水和枯落物分解的養(yǎng)分源源不斷地補充到淺層土壤,導致多數(shù)細根集中在此獲取資源。因此,根系在不同深度的土層分布具有差異,這種分布差異也反映出根系在該土層中汲取養(yǎng)分和水分的能力以及根系對該層土壤作用的強度。由此看來,撫育和擇伐措施對林分表土根系生長的促進效果極為明顯,近自然林根系表現(xiàn)出了更強的吸收水分和養(yǎng)分的能力,提高了林木個體和種群對資源的競爭力[23],對后期造林效益有著深遠的意義[24-25]。根系生長改善的主要原因是近自然經(jīng)營使人工林林分密度和層次發(fā)生變化,這種變化緩解了原本相鄰林木間對水、肥及生長空間的激烈競爭,因此林木根系能夠擁有更多的資源空間,促進根系的生長。此外,馬尾松根系對間伐措施的響應又與撫育和擇伐措施有所差異,在0~5 cm 的土層中,間伐措施下根系生長指標均大于對照組,但在5~10、10~15 和15~20 cm 3 個徑級中,根系生長指標卻小于對照組。原因可能是中齡林處在林木生長周期中的速生階段,其對土壤資源的競爭較大,因而細根在0~5 cm 的密集生長可以獲得淺層土壤中較為豐富的土壤水分和養(yǎng)分,吸收的水分與養(yǎng)分則通過較短的途徑向林木地上部分運輸,減少了運輸過程中能量的消耗。另一方面,根據(jù)同化物的“就近分配”原理[26],林木地上部分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主要運輸?shù)脚c其距離最近的需求器官,因此在0~5 cm 土壤中的細根能夠獲得更多的光合產(chǎn)物,進一步促進其生長。間伐措施短期內(nèi)對林木地下部分貢獻較少[27],而林木根系狀態(tài)的提升需要在森林的整個生命周期內(nèi),通過連續(xù)不斷的經(jīng)營調(diào)整,逐漸完善。縱觀前人研究成果,表層土壤最容易受到干擾和破壞,是水土流失易發(fā)之地[16],根系在這一空間的內(nèi)密集分布,能夠有效地固持土壤,抵抗水力侵蝕,因此根系對近自然措施的響應對保持水土有著積極意義。
對于森林土壤而言,表層土壤中根系的水土保持效益優(yōu)于底層土壤[28-29],而根系的動態(tài)變化主要集中在細根部分[30]。目前,一般認為直徑<2 mm 的根系在功能和結構上一致,并以此來定義細根[21,31],部分學者認為,在直徑小于<2 mm 或1 mm 的根系中,其根系組成變異較大,導致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方面均存在差異[32-34]。為了能更加準確地探明細根對近自然經(jīng)營措施的響應特征,本研究將<2 mm 的細根進一步細分為0~1 mm 和1~2 mm 兩個徑級。研究發(fā)現(xiàn),撫育措施下馬尾松根長和根面積在<1 mm 的徑級中最多,且顯著大于對照組。但根體積則集中在>2 mm 的徑級中,小于對照組;間伐措施下細根根長、根表面積和根體積等生長指標均低于對照組;擇伐措施下根系根長在1 mm 徑級中最多,顯著大于對照組,細根表面積和根體積在在0~1 mm 和1~2 mm 兩個徑級中均大于對照組。林木—細根—土壤能夠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的關系,近自然經(jīng)營措施改善了林木生長條件,腐殖層代謝加快,不斷向表層土壤輸送有機C 和養(yǎng)分,使表層土壤具有較好的水分條件和較高的養(yǎng)分濃度,為更具趨水、趨肥性的細根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生長條件。同時,細根產(chǎn)生的分泌物能夠為地下生物創(chuàng)造出有利的生存條件,地下生物則通過分解有機質(zhì)來改良土壤性狀。再者,根系在土壤中的穿插和網(wǎng)固,能使土壤水穩(wěn)性團聚體數(shù)量增加,從而減少土壤沖蝕量。因此大量的細根能夠改善土壤理化性質(zhì)并提高抵抗水分侵入和降水擊濺的能力,反過來良好的土壤條件又能促進細根生長。以上說明,0~1 mm 和1~2 mm 徑級的馬尾松人工林細根通過提高自身根長、根表面積和根體積等生長指標來響應撫育和擇伐措施,且0~1 mm 徑級的細根更具生長活力,能更有效地確保水分和養(yǎng)分的供應,對于改善林下土壤的抗沖抗蝕能力和促進地下部分碳循環(huán)過程具有重要意義[35]。
本研究反映的是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經(jīng)營8年后的林下根系特征指標,因此,研究結果是階段性的,不能代表林木根系對近自然經(jīng)營措施響應的全部過程。然而林木根系對近自然經(jīng)營措施的響應是長期性的,動態(tài)的,受到諸多因子的影響[36]。要準確地評估近自然經(jīng)營措施對林分根系變化的影響規(guī)律,需要開展長期的定點觀測,通過根系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深入了解近自然經(jīng)營的優(yōu)劣所在,綜合分析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找到規(guī)律,才能正確選擇最佳的營林模式。綜上所述,在營林模式的選擇和森林管理上,除了考慮林業(yè)的經(jīng)濟效益外,更應該考慮生態(tài)效益,林木地下根系生長特點和分布特征將是今后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
根系通過提高各項生長指標,以應對近自然經(jīng)營措施對人工林及其環(huán)境的改變。研究表明馬尾松人工林根系對撫育和擇伐措施的響應更為靈敏,因此在競爭水肥和改善土質(zhì)等方面優(yōu)勢顯著。短期內(nèi),中齡林根系響應間伐措施的變化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淺層土壤。在考慮細根變化時,應當劃分細根徑級,<1 mm 徑級的細根生長活躍,因此這部分細根在近自然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更具價值。根系應對近自然經(jīng)營措施而產(chǎn)生的變化貫穿整個林木生長周期,今后需開展長期定點觀測,以探明根系對近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