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文化里的家國一體觀由來已久,家國之間共生共存。"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無數(shù)文人志士的終生訴求,歷史長河里的戰(zhàn)爭烽火讓無數(shù)人領(lǐng)略了家國的緊密關(guān)系,家國情懷的淵源由來已久,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表現(xiàn)紛呈。
關(guān)鍵詞:家國情懷;家國一體;相生相亡
《流浪地球》毫無疑問是2019年電影市場的一匹黑馬,憑借出色的特技制作和有深意的故事情節(jié),成功地征服觀眾,取得可觀的票房。觀眾和業(yè)界對此片評價甚高,毫不吝惜贊美之詞,并一致認定此片開創(chuàng)了中國科幻電影的新紀元。在中國市場備受贊譽的佳片,其故事情節(jié)卻在國外觀眾那里備受質(zhì)疑,很多外國觀眾不明白為何在地球遭受危機之際,作為拯救者的英雄要帶著所有人一起逃離?畢竟,在西方人熟悉的那些好萊塢模式英雄史詩片里,英雄大部分都是孤軍奮戰(zhàn),未曾出現(xiàn)過這種中國式的集體逃難。造成這種認知差異的,恰恰就是中國民眾深藏于血肉中的家國情懷。
中國歷史上,因為戰(zhàn)亂原因,曾引發(fā)過三次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移:第一次是西晉末年爆發(fā)的八王之亂,令晉朝實力巨損,北方各少數(shù)民族趁機南下,侵占了中原腹地洛陽,史稱五胡亂華。為躲避戰(zhàn)亂,中原漢族的王室貴族和富戶、大戶相繼南遷,據(jù)《晉書·王導傳》所說:“洛京傾覆,中州仕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蹦线w漢人的數(shù)量十分之大,按《宋書·州郡志》所記載:南徐州、南兗州、南豫州等,僑州內(nèi)總戶數(shù)達18萬,人口為96萬。而劉宋全境編戶人口為540萬,這樣從北方南遷的僑民,占了人口的約六分之一。第二次的大遷徙因安史之亂而起。安史之亂歷時八年,給唐王朝的社會經(jīng)濟造成嚴重破壞。由此而帶來的藩鎮(zhèn)割據(jù)的爭斗,又讓中原地區(qū)陷入了長達百年的混亂狀態(tài),大量中原居民為逃避戰(zhàn)火選擇集體遷徙。第三次則是靖康之恥,天子蒙塵,金兵南下,高宗南渡,多達500萬中原居民大規(guī)模南遷。三次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移事件,皆因戰(zhàn)亂而起,憑個體的微弱之力想在亂世立足談何容易。寧為太平犬的亂世人,紛紛跟隨中央政權(quán)集體逃難,家國就這樣緊緊地捆綁在了一起。
家國情懷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內(nèi)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古代官僚和士大夫畢生追求的人生理想,與之相對應的家國情懷則影響了中國政治和社會的發(fā)展長達兩千余年,那家國情懷的具體內(nèi)涵到底是什么呢?
(一)家國情懷的淵源與內(nèi)涵
家國情懷的淵源出自“家國一體”思想,最早對其進行系統(tǒng)闡述的是先秦時期的儒家,但其淵源可追溯至西周時期。周武王滅商后,實行論功行賞,開創(chuàng)了分封制度。具體內(nèi)容為:“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cè)室,大夫有二宗?!保?)“故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2)無論是宗室還是功臣,周天子都劃給他們一塊地盤,讓他們在各自的諸侯國享受做國君的滋味,又共同擁護周王的權(quán)威。所謂諸侯,很多與周天子同姓,有血緣之親;非族中之人,則多迎娶姬姓女子,用姻親的方式將彼此關(guān)系親密化。與此同時,強調(diào)宗廟祭祀制度,整個宗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斷提升。于是上至周天子,下到卿大夫,整個統(tǒng)治階層的利益密切相連。此時的家國關(guān)系頗難分舍。因為作為政治組織的國是以血緣和姻親連接的,整個社會也都靠血緣關(guān)系的親疏來劃定等級、確定權(quán)利和義務。后世的“家國一體”思想就源于這種家國治理模式??墒?,隨著周王朝的衰落,禮崩樂壞,曾經(jīng)一片祥和的美好世界被徹底粉碎。懷念西周盛世的孔子致力于按理想中的周禮重建社會道德規(guī)范,創(chuàng)立了儒家學派。對“家國一體”思想的系統(tǒng)闡述也源自于此??鬃訉W說特別強調(diào)個人、家庭和國家之間的緊密關(guān)系。
家庭關(guān)系里講究孝悌,但在孔子學說里直接把傳播孝悌之舉視為政治策略,《論語·為政》:“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保?)當有人問孔子,“子奚不為政”時,孔子回答道:“《書》云:“孝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這句話是說,一個人把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的良好家庭風氣傳遞到社會上去,形成良好的社會和諧風氣,這種影響社會的行為就是一種政治作為??鬃釉凇缎⒔?jīng)》中還提及,“教以孝,所以敬天下為人父者;教以弟,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笨鬃拥摹凹覈惑w”思想在其門人那里得到了進一步強調(diào)。
子夏說:“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保?)小到家,大到國,忠孝實質(zhì)相同。孟子在《孟子·公孫丑下》里也同樣強調(diào):“內(nèi)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家國關(guān)系的實質(zhì)在本質(zhì)上如出一轍。孝是基礎(chǔ),忠是升華。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保?)荀子曰:“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家”是“國”之本,“家國一體”的理念逐漸明晰。
《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里,對“家國一體”思想的具體實踐也有清晰的表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6)
作為獨立個體的人與作為整體的國家在容量上看起來差異巨大,卻借由修身之法實現(xiàn)齊家,最后達到平天下的高度,成功將個體與集體完美融合?!吨杏埂氛f:“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即從親情的角度指出“仁”的社會內(nèi)涵,愛人首先愛自己的親人,處理好家庭關(guān)系。家是國之本,治國必須齊家,因為“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7)。所以,齊家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chǔ)。
《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引用《桃夭》時說:“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贝司湟惨徽Z道破家國關(guān)系的密切?!对娂瘋鳌肪砥咧杏涊d宋代理學家朱熹對家國關(guān)系的論述:
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男女者,三綱之本,萬事之先也。
再次表明家庭關(guān)系是國家關(guān)系的基礎(chǔ)。
(二)家國情懷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具體體現(xiàn)
“家國—體”思想隨著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后,成為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基本理念,受到各個朝代的重視。“古代君臣在談論國家方針政策時,總是不由自主地將家和國聯(lián)系起來。唐太宗在為太子選輔佐官時就說:‘但自古嫡庶無良佐,何嘗不傾敗家國。中唐左補闕盧履冰與皇帝論禮時也說:‘國無二君,家無二尊……伏惟陛下正持家國,孝治天下。宋徽宗強調(diào):‘內(nèi)外家國,理當一體,則有條而不紊。明太祖朱元璋則告誡理財諸臣曰:‘理財要當視國如家,君民即父子也。子衣食不給,而父獨能稻錦乎?”(8)這些政治理念深刻影響著社會的文化習俗與價值取向,個人、家庭與國家融合成濃濃的家國情懷。
家是國的基礎(chǔ)。《道德經(jīng)》有言“治大國若烹小鮮”。國家的治理之道可以簡化為家庭的治家之道。如舜能被堯選為繼承人,就是因其孝心可嘉,感動了無數(shù)人。舜在家庭里的處境極其凄慘,《尚書·堯典》說:“瞽子,父頑,母嚚,傲”。在這樣的家庭里,舜不僅不曾感受過溫暖,還經(jīng)常遭遇來自父親、后母和弟弟的折磨,即便處境艱難至此,舜的孝心也從未動搖,最終,他用孝心感動了家人,也感動了天下。百善孝為先。有孝心者利于齊家,“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泛愛眾,而親仁”,齊家者利于治國。
民為國想,國也需反饋于民。在中國古代,統(tǒng)治者有愛民之心,則國易昌盛,《晉紀總論》中有“民情風教,國家安危之本也”的樸素道理?!洞呵镒髠鳌は骞辍防镉性疲骸百砼d夜寐,朝夕臨政,此以知恤民也”的明君,深知“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保?)以及《后漢書·循吏傳序》中所謂的“廣求民瘼,觀納風謠,故能內(nèi)外匪懈,百姓寬息”之理,為民操勞,創(chuàng)造出的太平盛世,深受百姓贊頌,國家強盛,百姓的家庭更益美滿。
注釋:
王云五主編,李宗桐注譯:《春秋左傳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版,第67頁。
[元]陳澔注、金曉東校點:《禮記·禮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254頁。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47頁。
-7[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50頁。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78頁。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3-4頁。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9頁。
劉紫春,汪紅亮:《家國情懷的傳承與重構(gòu)》,載《江西社會科學》2015年第7期。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37頁。
作者簡介:鄧星(1982-)女,四川資陽人,研究生學歷,四川文化藝術(shù)學院湯用彤國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比較文學和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