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小學語文課堂上的提問是激發(fā)學生閱讀、思考、討論的重要方法。當下語文教學強調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而課堂教學進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機制下,因此教師的提問顯然不是控制學生被動學習,而是體現(xiàn)為對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及時把握和有效引導。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學生往往容易停留在淺層、表層意義上的“讀過”,與要求在文字中走個來回、讀進去還要讀出來、讀出文字背面的東西等深層次閱讀之間的距離差了很多。對此,教師不妨順著學生的思路來個故意發(fā)問,促使學生轉而深入思考。
如教學《曹沖稱象》一課時,學生讀課文后,讀曹沖稱象的方法只是停留在粗淺的感覺把稱象換成稱石頭:“再把大象趕上岸,往船上裝石頭,裝到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為止。然后稱一稱船上的石頭。石頭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課文體現(xiàn)曹沖的聰明和可愛,在于他想的方法既不傷害大象又稱出大象的重量,但曹沖在講述方法時,重點落在稱大象上了,稱石頭的方法有所忽略,二年級學生讀課文時,也容易跟著忽略過去,課文讀完了以為大象的重量就稱出來了。其實,他們并沒有完全弄懂曹沖的稱象辦法。教師在此可以提問:“大象在船上是無法直接稱出重量的,是因為沒有那么大的秤;那么船上的石頭與大象是一樣重的,怎么就有那么大的秤來稱呢?”這樣的提問,才讓學生再深入課文去尋找曹沖稱象方法中更多細節(jié)上的思考:大象不能切成一塊一塊的,而石頭本身就是一塊一塊的;雖然同樣沒有能夠一次稱出整整一船石頭重量的大秤,但可以把石頭卸下船,一塊一塊地稱出重量,再用我們數(shù)學上學習的加法合起來,才能夠得到大象的重量。
小學生在理解和體會課文內容與表達方法上,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偏差,像先入為主等思維方式更容易左右他們的想法和觀點。課堂上往往表現(xiàn)在對某一問題的看法上是一邊倒,對此,教師既需要保持清醒的認識,促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偏差所在。
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時,我聯(lián)系前面學習過的課文《小壁虎借尾巴》,那么多小動物都不肯把尾巴借給小壁虎,是因為尾巴對他們來說是非常有用的,那么小蝌蚪的尾巴是有用還是沒有用的呢?學生理解這個問題時,容易作出這樣的回答:或者有用或者沒有用,這就是理解上出現(xiàn)偏差的表現(xiàn)。此時,教師可以提出進一步的問題:如果說有用,后來尾巴為什么不見了?如果說沒有用,開始為什么那么強調長長的尾巴?這樣一來,用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才能得出比較全面的認識:在小蝌蚪時期,擺動長尾巴才能游動起來,并且掌握游動的方向,尾巴的用處最大;在小蝌蚪生長的過程中,漸漸地長出了后腿、前腿,這些腿在游動中也可以發(fā)揮一些作用了,所以小蝌蚪的尾巴會漸漸變短;最后,小蝌蚪長成了小青蛙,小青蛙習慣用四條腿劃水,尾巴就沒有用了。經過這樣的提問,學生糾正了認識上的偏差。
小學生在閱讀中還經常出現(xiàn)淺嘗輒止的現(xiàn)象,表現(xiàn)在對課文內容與表達方法的感悟僅僅停留在表面上,缺乏深度。對此,需要教師及時用問題進行引領,促進學生往深處去思考、去感悟,進行有深度的閱讀,最終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如教學《陀螺》一課時,課文圍繞陀螺從故鄉(xiāng)小伙伴玩陀螺寫起,寫“我”想獲得一枚好陀螺,最后寫“我”獲贈的陀螺“鴨蛋”雖然不怎么好看但意外地打敗了不可一世的大陀螺。這樣的童年故事,學生理解起來往往就停留在小時候玩陀螺上,找不到用來體現(xiàn)課文語文要素學習的要求“在你體會比較深的地方做批注”。對此,教師可以通過提問來促進學生的思考,進而找到體會深的地方:“鴨蛋”陀螺到手的時候,“我”的內心經歷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學生通過這個問題深入研讀相關課文內容,就會體會出:“我”在童年對抽陀螺的游戲的著迷和希望,“鴨蛋”陀螺的出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我”渴望獲得一個好陀螺的想法,但與“我”的期待又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對“鴨蛋”的感情是喜歡但還不是最喜歡。學生最終能夠得出這樣的體會并進行相應的批注,就說明他們的閱讀能力在此獲得了明顯的提升。
總之,教師的課堂提問,需要指向引導學習自主學習,有利于激勵學生去揣摩課文的表達特色,探究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藝術,引領學生尋覓語言智慧,讓學生借助教師的提問來提升語言文字運用學習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