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黎
近年來,各地高考作文呈現出命題立意的范圍廣闊,寫作指向明晰,審題難度下降的趨勢。學生動筆不難,但寫作容易陷入流俗,無法且無力展示文章和思想的深刻度與新穎度。筆者認為如果能多方有效地運用矛盾法,則可以拓展文章的深刻度,凸顯個體的新穎度,造就出眾的華章。
矛盾技術植根于唯物主義哲學辯證法,強調矛與盾的對立和統(tǒng)一,如:大與小、多與少、過去與未來、個體與群體等。矛盾雙方彼此對立,或大相迥異,不可交融;或彼此轉化,逐步統(tǒng)一。這區(qū)別于邏輯矛盾,邏輯矛盾本身是違反思維規(guī)律的混亂錯誤,不具備現實意義的。邏輯矛盾反映的是思想觀念上的錯誤與無序,需要指正修訂,完全沒有推廣的價值和意義,但辯證法中的矛盾技術是有極高的價值和意義的。毛澤東曾指出“什么叫問題?問題就是事情的矛盾。哪里有沒有解決的矛盾,哪里就有問題?!眴栴}即矛盾,矛盾即問題,有矛盾即有改進與發(fā)展的突破口。如果矛盾雙方的對立是絕對的不可統(tǒng)一的,那么對于矛盾不同方面的認識能使人產生不同的情感傾向,從而堅固了情感傾向;如果矛盾雙方的對立是相對的可以統(tǒng)一的,那么在從對立到統(tǒng)一的過程中,展示出對矛盾的解決辦法,培養(yǎng)了包容博愛的情懷。無論矛盾雙方是否和解統(tǒng)一,矛盾都能從不同側面完整地展示事物的全貌,加深人們對事物的正確認知。
在歷經千年積累的成語寶庫中,人們靈活地運用了矛盾技術,創(chuàng)造出許多表意精準,含義豐富的成語,如:悲歡離合、功敗垂成、事半功倍與事倍功半、大題小做與小題大做等。在常見的熟語中,矛盾技術也大有用武之地,如:飽漢不知餓漢饑;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等。自古以來,人們在運用語言表情達意時,離不開矛盾技術,矛盾技術包含著辯證色彩,在對比中深化認知,明確取舍。筆者認為在議論文寫作中,我們可以從標題、結構和警句三個方面著手,引導學生用矛盾技術創(chuàng)造華章。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唯有精準、新穎而深刻的標題,才能使文章顧盼生輝,讓讀者一見鐘情。當寫作材料涉及對立面時,我們不妨運用矛盾技術,通過標題將矛盾對立的寫作雙方直接引入到讀者眼前,告知讀者寫作的對象,體現寫作的針對性和目的性。
眾多雜文大家在擬題時運用了矛盾技術,如:林默涵先生的《諷刺和歌頌》、馬南邨先生的《王道和霸道》、胡適先生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和魯迅先生的《為了忘卻的記念》《可慘與可笑》及《“醉眼”中的朦朧》等。不少高考范文的標題也運用了矛盾技術,如:2018年高考全國卷Ⅱ的范文標題《那些重要卻不緊急的事兒》《看到看不到的》和《從淺薄的真相中活出真理》等;2018年高考上海卷的范文標題《己所欲是否一定施加于人》;2018年高考浙江卷的范文標題《丟棄佛系揚儒系》;2019年高考全國卷Ⅰ的范文標題《渺小與不朽》;2019年高考上海卷的范文標題《重要與否,只關乎內心》;2019年高考江蘇卷的范文標題《蘿卜燒蘿卜,還是蘿卜燒肉?》等。
上述標題善用相對概念,這些概念大多是動詞、名詞、形容詞和副詞等實詞。在形式上分為直陳式和嵌入式,直陳式把兩個矛盾的詞語直接陳述出來,中間加上連詞銜接,如:《貧窮與富裕》《絲瓜與肉豆,形式與內涵》及《車里車外》等。倘若寫作者能從材料中提煉出關乎中心的一對矛盾詞,那么用直陳式擬題是比較便捷、簡潔而明晰的。嵌入式則要造一個或兩個言簡意賅的單句,把兩個矛盾的詞語鑲嵌進去,詞語語義相對,又形成深刻含義,如:《貧窮的富人》《富裕的窮人》《喧囂不走,亦堪優(yōu)雅獨舞》及《不深不淺種荷花》等。如果運用矛盾技術,那么2019年高考全國卷Ⅰ的作文可以擬題為直陳式《勤勞與懶惰》或嵌入式《興復于勞,衰始于惰》《以勤之光驅惰之霾》和《你我傾勤,何懼于惰》等。相對而言,嵌入式擬題雖然不及直陳式迅捷,但可以形成完整的語句,在傳情達意的同時,體現語言色彩和韻味。無論何種形式,標題中運用矛盾技術預示著正文部分會有辯證色彩,矛盾對照彰顯成因。
結構是文章的主體骨架,勻稱而清晰的結構如同文章曼妙的身段。結構包括整體的全文結構和局部的段落內部結構,矛盾技術的運用能使上述結構層次清晰,觀點明確,態(tài)度鮮明。從全文結構上看,矛盾技術適用于常規(guī)議論文、時評材料作文和任務驅動型作文等,具體操作是先陳述評論其中一個寫作對象,先肯定其合理性,后用另一個寫作對象來否定其缺憾處,反之亦然,這樣形成了兩種相反的寫作方向。相對而言,駁論文或先駁后立,或先立后駁,從而達到駁與立的目的。矛盾技術在構思時不以駁倒一方、樹立另一方為目的,重在以辯證客觀地評論寫作對象為目的,更便于一分為二地認知事物。
如: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一文的整體結構上運用了矛盾技術,文章開篇寫到“中國一向是所謂‘閉關主義”,隨后寫到“到現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中國一改往日的閉關鎖國為大傾瀉般的送去,雖然在送去的程度上有些過度,但在矛盾對立的轉換中我們依稀看到了中國的點滴進步,進步中有肯定,也有嘲諷與不滿。送去主義的對立矛盾方面為被動的“送來主義”和主動的“拿來主義”,文章便順理成章地過渡到對“怎么拿”和“拿來怎么辦”的論述。全文形成“閉關主義—送去主義—送來主義—拿來主義”的寫作思路,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用矛盾技術作為轉換樞紐。
又如:魯迅先生的《友邦驚詫論》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好個“友邦人士”!日本帝國主義的兵隊強占了遼吉,炮轟機關,他們不驚詫;阻斷鐵路,追炸客車,捕禁官吏,槍斃人民,他們不驚詫。中國國民黨治下的連年內戰(zhàn),空前水災,賣兒救窮,砍頭示眾,秘密殺戮,電刑逼供,他們也不驚詫。在學生的請愿中有一點紛擾,他們就驚詫了!
本段中“友邦人士”對日本帝國主義和中國國民黨兩方所作所為的不驚詫,與對學生請愿行為的驚詫之間構成矛盾,這個矛盾表明了“友邦人士”遇事不公,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友邦人士”。作者透過矛盾的表象看清了“友邦人士”偽友好的本質,憤怒地發(fā)出了“好個國民黨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東西!”的心聲。
再如:俞平伯先生的《讀書的意義》一文中這樣寫道:
講到讀書的真意義,于擴充知識以外兼可涵泳性情,修持道德,原不僅為功名富貴做敲門磚。即為功名富貴,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讀書,更無須借光圣經賢傳,甚至于愈讀書會愈窮,這無怪喜歡讀書,懂得怎樣讀的人一天一天的減少了。讀書空氣的稀薄,讀書種子的稀少,互為因果循環(huán)。
在這段文字中,作者先提出了矛盾的正面,即讀書的真意義,然后指出了矛盾的反面,不少人讀書的意義是“為功名富貴做敲門磚”。這種矛盾的反面本身是錯誤的,作者指出在當時的情形之下,為了功名富貴還有其他的捷徑,人們的錯誤更進一步,而讀書這樣一件正確的事情卻可能會讓人陷入困境,從而可知當時的社會風氣并非風清氣正,缺少對知識的尊重和對真理的追求。矛盾雙方的相對照應引出了對主題思想的探究與反思。
在文章結構方面,矛盾技術既可以完全或部分地否定推倒前文,彰顯后文的正確性,也可以肯定前文,補充強調后文。通過對內外矛盾的分析,引導讀者探究矛盾的成因,啟迪對寫作背景、主題和意圖的思索,矛盾技術鑄造出的結構方式對認知事物的完整性和客觀性大有裨益。
一篇文章有了明眸與骨架之后,還需要大量的血肉來使之鮮活。不同類型的語句正是議論文的血肉,語句的成色直接影響文章的氣色,矛盾技術有助于寫出深刻而發(fā)人深思的警句。在《毛澤東選集》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矛盾技術創(chuàng)造的結晶,如:
我們的戰(zhàn)術就是游擊的戰(zhàn)術,大要說來是,“分兵以發(fā)動群眾,集中以應付敵人?!薄皵尺M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薄肮潭▍^(qū)域的割據,用波浪式的推進政策。強敵跟追,用盤旋式的打圈子政策?!薄昂芏痰臅r間,很好的方法,發(fā)動很大的群眾。
在造警句時,我們可以根據寫作內容提煉出相對應的幾組矛盾詞,如上述句子中的“進退”“駐擾”“疲打”和“退追”,給這些動詞加上主語,緊湊相連,環(huán)環(huán)相銜,則成為主語行為的準則策略,體現了戰(zhàn)術的靈活性和語言的緊湊性?!昂芏獭迸c“很好”“很大”之間相互矛盾,語義的反差帶來了語言的張力,展示了我軍游擊戰(zhàn)術的重大成效,這樣有較強的表現力。
又如:“作戰(zhàn)時選擇突擊方向和突擊點,要按照當前的敵情、地形和自己兵力的情況去規(guī)定。在給養(yǎng)豐富的地方要注意不使戰(zhàn)士吃得太飽,在給養(yǎng)不足的地方卻要注意不使戰(zhàn)士餓肚?!?/p>
這個句子的矛盾技術體現在逆向思維上,給養(yǎng)豐富的地方和給養(yǎng)不足的地方兩種違背常規(guī)的做法既合情合理,符合作戰(zhàn)需求,又發(fā)人警醒。所以,我們可以運用逆向思維,尋找出事物矛盾對立面,然后將對立面相連,如果語言順暢,語義通達,那么這樣的句子往往超越常規(guī),引人深思。
矛盾技術的背后是人們對事物認知方法的完善,思維方式的健全。從議論文的標題、結構到警句等諸多方面,矛盾技術都大有用武之地,表現矛盾,探知矛盾,化解矛盾,唯有熟知技術,熟用技術,才能在寫作時,于矛盾中生巧造華章。
[作者通聯:廣東中山市華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