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傳統(tǒng)”接口的SATASSD兼容性是很強的(圖1),一般來說,只要是成熟的SATA 6Gbps接口都可以正常識別和使用。不過因為SSD的工作方式和一些特殊技術,我們最好還是使用比較“新”的主板來搭配。
一般來說。使用第四代酷睿及同時期平臺,都很適合升級SSD,安裝和使用一般不存在問題。因為這一代的板載UEFI等標準已經成熟(圖2),更適合現(xiàn)在的主流SSD工作方式。而且與第四代酷睿配套的一般是Windows 7或更晚的操作系統(tǒng),對SATA SSD的各種標準、工作方式兼容較好。
至于更早的主板,雖然安裝SATA SSD問題不大,但是用起來有可能會出現(xiàn)性能、功能受限等問題,個人建議選擇上市時間比較長的型號,以保證對舊平臺和舊系統(tǒng)的兼容性。
當然,受到接口的限制,SATASSD的速度是遠不如時下逐漸流行的M.2 SSD的,不過它也有兩個優(yōu)勢,一是主流容量的價格仍然相對便宜一些,二是一般使用較大的金屬外殼,散熱能力出色。所以使用中高端主板的用戶,可以考慮購買多塊SATASSD組成RAID使用。開啟RAID 0/1提升讀取速度后,其體驗與很多1OOOMB/s~1500MB/s級別的入門級甚至主流M.2相差無幾(圖3),而RAID 1等模式更是能提供更好的數(shù)據(jù)安全性。
M.2 SSD的發(fā)展時間比較短,因此各種兼容性問題還是存在的,在2019年第6期的《更輕更快更強移動固態(tài)硬盤》等文章中已經介紹過接口針腳、接口標準的問題,這里就不再贅述了。而且早期主板上的M.2接口因為很少會被使用,所以在設計時也不受重視,常常存在一些其他的問題。
一些早期主板上,雖然M.2SSD接口的Socket針腳兼容,也確實使用了PCle通道。但細看會發(fā)現(xiàn)標注的速度僅有TOGbps(PClex1)(圖4),這是因為設計時更多傾向于滿足PCle插槽的需求。只留出了一個PCle通道給M.2 SSD使用。
另外即使為M.2 SSD插槽連接了2條或4條PCle通道,也常常是和PCle插槽甚至SATA接口共享,要想讓M.2 SSD充分發(fā)揮性能,就必須在BIOS中關掉,或索性拔掉互相影響的設備。
很多早期主板的設計也沒考慮到高速M.2 SSD的高發(fā)熱問題,常常將高速的主M.2接口放在顯卡、處理器之間,既沒有留下足夠的空間,也沒有配備散熱片,使得SSD滿負載使用時溫度較高。我們可以考慮為這樣的產品配置SSD散熱片,選購時要特別注意顯卡與處理器散熱器的高度,不要購買過大過高的散熱片,以免互相影響。
如果主板M.2插槽的速度設置、位置等都讓人不滿意的話,其實可以考慮直接使用轉接卡。如果主板還有空閑的PClex4插槽的話,只要買個幾十元的轉接卡,就能讓M.2SSD獲得PClex4通道的全速支持。這種方式還可以很方便地給M.2SSD增加散熱片,甚至是加個散熱風扇。
如果追求極致存儲性能,而且主板上還有全速PClexT6插槽的話,那么擁有4條M.2 SSD插槽,并且支持RAID功能的PClex16擴展卡絕對能滿足需要(圖5、圖6),只是它的價格略貴。需要注意的是,使用PCle擴展卡也是目前消費級平臺上最好的M.2 RAID方案,由于PCle通道設置問題,直接使用板上的多個M.2 SSD接口,通過軟件組成的RAID常常只能達到PClex4通道的極限速度,效果并不好。
如果是在舊平臺上首次安裝、使用SSD的話,有些事情一定要注意,才能保證SSD的運行速度、穩(wěn)定性和壽命。
比如在安裝SSD和操作系統(tǒng)時,最好選擇GPT分區(qū)模式,可能的情況下應選用最新的Windows10操作系統(tǒng),起碼應該升級到Windows 7的最新補丁。如果是使用較新型號的SSD,則最好盡量減少分區(qū),留下較大的空白容量,以便讓系統(tǒng)模擬SLC緩存,提升存儲性能。這些相關的技巧在近期的文章中多有涉及,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最后還有一個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的問題,那就是不要沒事就跑速度測試,它們會快速產生大量的數(shù)據(jù)讀寫,幾次運行后的數(shù)據(jù)量就可能達到數(shù)百GB(圖7),對SSD壽命的損耗非常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