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伊菁
英國女王發(fā)來請柬
鐵明怎么也沒想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居然會向他——一個普通的中國公民發(fā)出邀請:1986年10月,英國女王訪華,15日抵達上海,專門向他發(fā)來請柬。當他應邀踏上黃浦江上的游艇,作為唯一平民站在市領導中間,接受女王的接見時,英國總領事上前一步,向女王介紹說:“他就是從前在牛津大學讀中國庚款公費研究生的鐵明先生?!迸跤H切地微笑著。鐵明禁不住吐出了那句縈繞在他心頭很久很久的話:“我想,該不是為了對我過去做過的某些事情的肯定吧!”
女王欣慰地點點頭:“是的,就是肯定你過去為中英民間友誼做出的努力!”
游輪拉響了快活的汽笛,五彩的飄帶撩起了鐵明對如煙往事的追憶,他的眼睛模糊了。此刻,一個令他欽佩的英國人史寶廷的名字在他心頭震響。鐵明仿佛重又回到了1940年,他的眼前重又升騰起與史寶廷先生圍著火爐談笑風生的那個夜晚……
為了一個義舉,鐵明毅然接受英國摯友的絕妙“挑戰(zhàn)”
當鐵明還是一個留學英國牛津大學的中國庚款公費研究生的時候,他在牛津認識了《東西方文明》一書的作者史寶廷先生。史寶廷先生作為一個英國人,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卻頗有興趣,而鐵明則對英國的憲政史非常關心?!盎ネㄓ袩o”,使他們有了談不完的話題和共同感興趣的問題,他們很快成了知己。
當時正值中國抗戰(zhàn)期間,當?shù)孟ぶ袊行┐髮W生在日寇炮火的逼迫下被迫從沿海省份遷往后方,途中幾乎損失了所有的藏書,師生不得不在毫無參考書籍的情況下,艱難地進行教學和研究的情況后,史寶廷先生流露出關切的神情。而出身于教育世家的鐵明更為祖國的教育事業(yè)擔憂,他曾經設想收集留英的中國留學生使用過的舊書,送給淪陷中的祖國。史寶廷先生贊賞他的愛國義舉,但認為僅靠收集舊書畢竟是杯水車薪。
那一晚,憂心忡忡的鐵明和史寶廷先生談了很久很久。史寶廷先生沉吟著,在火爐邊踱來踱去,末了,他突然停下了腳步,鼓勵鐵明說:“你應該發(fā)起一次運動,一次籌集愛國捐款的運動?!笔穼毻⑾壬难劬υ跔t火的映射下炯炯有神,他果斷地伸出4個手指,說:“我先給你4千英鎊。你若募到5千捐贈款,我再出5千;你若能募到8千英鎊,我再給你8千!”——多么絕妙的挑戰(zhàn)!火紅的爐火跳躍在史寶廷先生的臉上。英國式的挑戰(zhàn)也激活了鐵明熱血沸騰的青春。他上前一步握緊了史寶廷先生有力的大手。
用一本書的錢買了二三本書
鐵明步履沉重地走出中國駐英使館,郭泰祺大使坦率地答復他:捐款的事,大使館無能為力。
鐵明又找到英國民間組織英中協(xié)會,找到中國政府派在英國采購粵漢鐵路材料的中國人王景春,直言不諱地說:“史寶廷先生能出4千英鎊呢,你打算出多少?”
漸漸地鐵明胸有成竹了,只要了解一下哪些英國人與東方的中國有關系就成。這時,一個更為神圣的使命在他的捐款活動中升華了,那就是,借此使越來越多的英國人和在英國的中國人意識到,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已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鐵明組織了義賣義演,參與的人很多,即便不買他們商品的人也受到了感染,很快在英國營造了氛圍。于是,鐵明他們參加義演的場租費、電燈費,請名演員的演出費、車馬費,人家一概都免收了——為正義而戰(zhàn)!共同的心愿將兩國人民的心連在了一起。
第二年的春天,鐵明籌集了4千英鎊捐贈款,史寶廷先生也履行了他的諾言。捧著這筆浸透英國人民深厚情誼的款子,鐵明興奮不已。他分別找到當時在牛津大學各學科最有權威的學者,由他們開具各學科必不可少和最有價值的科學參考書目。然后,他找到當?shù)匾患視?,興沖沖地對老板說:“這筆款子,是英國人捐贈給中國后方的大學買教學參考書的,作為書店的老板,您怎么表示對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資助呢?”店老板被這個年輕的中國留學生的愛國義舉所感動,急忙召集4家書店的老板,協(xié)商后決定聯(lián)合承接這筆意義非凡的“生意”,并表示,所有的書,全部以舊書的收購價計。他們“按圖索驥”,很快湊齊了幾萬本書。店堂里根本放不下,四家書店從開單到裝箱,全都一攬子承包了。在這項集體行動中,書店的老板不賺錢,店員開單裝箱沒工錢,不是捐贈中國的嗎?——盡義務了!
看著一本書的錢現(xiàn)在可買二三本書,鐵明欣慰地笑了。
三萬多冊精心選擇的標準參考書全都按時裝箱完畢,鐵明又慕名找到了跑中國運輸生意的英國藍煙囪輪船公司經理。要從書店將成箱的書籍運到碼頭,然后裝到香港,經由香港再轉到中國內地,確實是不容易的。輪船公司從無提送貨的規(guī)矩??墒诸^的捐款是專款買書所用,鐵明怎舍得再額外花錢?此情此景自然也感動了藍煙囪輪船公司的經理,他贊揚英國人民對中國的捐贈義舉,表示自愿挑起義務提貨送貨到香港大學的重任。
鐵明按捺不住滿腔激情給香港大學副校長寫信,請香港大學協(xié)助,將這筆贊助籌集的書籍經由越南運到中國內地,而這筆運費則由香港大學開支。
不同國籍不同身份的人,自覺自愿地參加到這一義舉中來,這說明了什么呢?撫今追昔,鐵明的思緒隨著黃浦江上汽笛的回響飄得很遠很遠。
半個多世紀后,鐵明收到了英國摯友兒子寄來的御寒衣物
又是數(shù)年過去,當女王的請柬也成為珍藏的回憶的時候,一天,鐵明意外地接到了史寶廷兒子從英國寄來的信,信上說:
“……我懷著極大的興趣讀了您發(fā)表在《牛津》上的那篇文章——《中國的大學是怎樣得到那些參考書的?》。我想,倘若父親知道你們當時的計劃一直到現(xiàn)在還被懷念著,并被認為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定會非常高興的。不幸父親已在1953年去世。他為這項事業(yè)提供的捐贈款項,是從他和我母親建立的義舉基金中撥付的……”
啊,史寶廷先生——最受尊敬最可愛的朋友!鐵明年輕的時候,腳下曾踏過12個國家的土地,可沒有人能取代史寶廷先生在他心目中的分量!他多想再去英國倫敦——這個曾給他留下過難以忘懷的情誼的地方,然而他畢竟年事已高,且雙目失明,無法去故友知己的墓前了卻心愿了。
燈下,鐵明顫抖著手,在他那臺陳舊的英文打字機上摸索著打出給史寶廷兒子的信,兩行渾濁的老淚隨著打字機的噠噠聲,吧嗒吧嗒地濺落在信箋上?!按巴庹菄篮欢业乃季w卻奔涌而出……”鐵明一面打字,眼前重又浮現(xiàn)出1941年春天,在史寶廷先生的別墅里,他和史寶廷先生非常滿意地回顧著這場捐贈運動的成功經歷,他們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周末。然而想不到,最真誠和可信賴的朋友已經永別……
兩個月后,一個從英國倫敦寄來的郵包放在鐵明的書桌上。鐵明小心翼翼地打開撫摸著,原來是一件羊絨夾克衫。史寶廷的兒子在同時寄來的信中說:“但愿這件衣服能為您驅趕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