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
一般來說,入門級配置的主機價格在2000元~3000元,可滿足最基本的應用需求。在2018年初之前,這一檔次的產品通常被稱為“學習辦公型”、“日常家用型”,甚至和所謂上網本定位類似的“上網主機”等。
由于成本限制,這些入門級產品無法配置具有較好3D能力的獨立顯卡,僅能使用集成顯卡或者最低端的“亮機卡”,使其3D處理能力非常低下,在游戲整體轉向3D化的今天,可以說是完全沒有游戲娛樂能力的。此外視頻、圖片等2D應用依賴的處理器、顯卡運算能力在入門級產品上也比較弱,因此這些主機常常連新興的高端影音娛樂都難以勝任,例如在播放4K視頻的時候就大都不太流暢。
從兩款典型配置上看,它們最大的差別其實就是是否采用獨立顯卡,不過這塊成本接近整機1/3的獨顯(圖1)也只能勝任2D顯示和一些輔助3D任務,要玩游戲的話,其表現(xiàn)其實與移動平臺的滿血版MX150差不多,只能在720P分辨率下玩一些對性能、畫質、幀速要求都較低的游戲。
2018年初英特爾和AMD都發(fā)布了新一代入門級處理器,其中基于第八代酷睿架構的奔騰在配置上已經接近第七代酷睿i3、而AMD新一代APU則同時使用新架構CPU和GPU,兩者都帶來了大幅超越前輩的性能表現(xiàn),讓入門級平臺擺脫了只能“辦公學習”、“日常家用”的形象,但兩種入門級平臺的意義卻又不一樣。
另外一點變化就是SSD從年初開始價格松動,實用性強的240GB產品價格很快就與入門級配置常用的1TB~2TB硬盤接近,成為了這類配置中的新寵。
2018年中期的兩種典型入門級配置側重點各有不同,英特爾新奔騰平臺有較低的價格,單條內存配置、更好的獨顯支持能力等,讓人對未來升級持有美好的想法。不過其應用能力存在明顯短板,特別是圖形方面,內置核顯不僅3D游戲性能很差,而且2。性能并不能讓人滿意,4K視頻幀速、4K桌面的刷新率都很低。
AMD的新APU(圖2)平臺則是比較全面、平衡的配置,處理器性能完全可滿足一般應用的需求,同時內置顯卡也讓用戶能夠在全高清分辨率、較好畫質下玩主流網游,更能提供60Hz的4K視頻幀速和桌面刷新率。
2019年英特爾、AMD雖然會有重大的架構升級,但英特爾新架構年底才會出現(xiàn),應該不會在年內推出入門級產品;而AMD新處理器的7nm工藝的技術難度較大,也不會很快將其應用在入門級產品上。芯片組、顯卡方面,入門級市場同樣是比較“冷”的,出現(xiàn)值得應用的新品可能性不大。
既然入門級市場迎來新平臺的可能性不大,那么比較有可能影響入門級配置結構和價格的,就主要來自波動頻率和幅度都很大的固態(tài)存儲市場了。2019年是將配置中的SSD升級到500GB級別,抑或是不得不降低內存配置,主要看這,市場的變化。
3000元~5000元價位上的配置擁有非常多的可能性。這樣的資金已經可以購買擁有較好性能的處理器或游戲顯卡,也有富余資金可以投入到其他配置中,可在“夠用”的基礎上,追求“好用”,甚至個性化了。當然這一價位還不足以全面使用高性能配件,所以在配置的時候常常不得不有一定的側重,或者留下一些遺憾。
從下面兩個配置中可以看到,如果要將預算壓縮在5000元以內,那么高配處理器和更好性能的顯卡就只能任選其一。前者可以賦予用戶出色的日常應用體驗和更高的專業(yè)處理能力,而后者當然會在游戲中給力得多。因為資金略微富余,因此在這一配置中可以嘗鮮一些新技術新產品,例如追求高速的M.2 SSD(圖3)。
年初時英特爾雖然已經有第八代主流處理器i3-8100,但對應芯片組卻僅有2370一款,因此選擇新處理器的話,不得不使用價格相對較高的Z370主板,影響到了性價比。
2018年內,主流處理器僅新增了一個重要成員—銳龍52400G,其主要規(guī)格和性能與銳龍51500X基本相當,又搭載了性能可觀的內置顯示單元,毫無疑問是最強的四核八線程銳龍。
銳龍524006平衡且比較強大的性能,讓它特別適合小型機、微型機,以及DIY一體機(圖4)。這一配置已經可以流暢解碼4K視頻,玩主流3D網游,而且因為處理器足夠強大,電源也比較給力,未來增加一塊2000元級別的短板顯卡亦沒有問題,性能可達到中端機(5000元~8000元)的水平。
2018年初推出的英特爾B360、H310芯片組及相應主板,也降低了主流酷睿平臺的價格,提升了性價比,不過酷睿平臺的改變也僅限于此,所以就不專門給出新的配置了。
直到2018年過去,英特爾和AMD都沒有擴充主流處理器產品線,AMD更是一直雪藏早已曝光的銳龍32300X,造成這一價位的可選處理器極度缺乏,加上相應價位段顯卡市場的平靜,使得配置方案幾乎全年都沒有什么大的變化。
在主流處理器中有一個比較特殊的產品—未鎖屏的英特爾i3-8350K(圖5),在這一價位下,能超頻的處理器其實并不少,AMD銳龍全系就都沒有鎖頻,但英特爾僅有高端芯片組支持超頻的設計,卻讓i3-8350K比較尷尬。在使用Z370芯片組主板,開啟其超頻能力的情況下,配置的整體價格是否還能處于主流區(qū)間呢?答案是肯定的。
盡管處理器自身、高端芯片組主板、強力散熱器都增加了數(shù)百元成本,但放棄獨顯后,其總體價位還是可以保持在5000元以內,讓主流DIYer也能享受超頻帶來的樂趣。
2019年新一代GPU和處理器的逐步推進都將涉及到主流平臺。無論是NVIDIA還是AMD的新一代GPU,都有可能在年內支持到2000元以下的顯卡,取代目前的GTX 1050系列和Radeon560/570。不過其實際架構尚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例如很多分析家認為NVIDIA不會將圖靈(Turing)架構下放到這一價位,而是有可能使用改名版的GTX 1060。AMD的7nm工藝也要優(yōu)先滿足Vega及其繼任核心,其次才是中端顯卡,2000元以下顯卡是否能被顧及仍不確定。
相對來講,AMD新架構主流處理器應該要靠譜一些,目前新一代銳龍的基本規(guī)格(圖6)已經放出,其中銳龍33300/3300X顯然將是面向主流配置的型號,它們的核心/線程數(shù)增加到了6/12,銳龍33300的TDP也降至50W,可見7nm工藝的效果還是很明顯的。
那么未來一年可能出現(xiàn)的新主流配置是什么樣的呢?筆者可以比較確定的是右邊的方案。
5000元以上價位的主機就可以保證處理器、顯卡兩個主要配件都選擇高性能的中端主流型號,如酷睿i5、銳龍5處理器和GeForce GTX 1060、Radeon RX 580顯卡,能夠比較容易地配成無短板的所謂“水捅機”。
這一檔次的電腦可以滿足當下和一段時間內的應用需求,特別是在大家很關心的游戲能力方面,可在全高清分辨率和高畫質下玩轉絕大多數(shù)3A游戲。
這一時期選擇酷睿i5處理器的話,同樣只能使用Z370主板,因此平臺總價較高。在類似水平的配置下,英特爾平臺和AMD平臺的價差達到了1000元左右,這明顯影響到了英特爾平臺的性價比。
2018年上半年AMD推出的第二代銳龍?zhí)幚砥餍矢?,價格相當合理,因此很快替代了對應價位上的第一代銳龍?zhí)幚砥鳌?/p>
比較有趣的是,在第二代銳龍推出時,同樣出現(xiàn)了僅有高端芯片組的問題,雖然新一代銳龍可以使用更早的A320、B350、X370主板,不過要充分發(fā)揮第二代銳龍的能力,卻必須使用價格相對較高的X470主板。好在下半年的B450主板改善了這一問題,進一步提升了第二代銳龍5的性價比,2018年初推出的英特爾B360芯片組同樣提升了酷睿i5平臺的性價比。不過兩款新芯片組對應的配置變化較小,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2019年有多款中高端處理器、顯卡已經排上了日程,例如第九代酷睿的新型號處理器、GeForceRTX 2060顯卡(RV)等,它們在年初或者年中就會出現(xiàn)在市場上。隨著這些產品的推出,新的中高端配置方案也呼之欲出。
由于相關產品在上市初期已經可以看到明顯的溢價,追求新品配置的價格也就顯得略高了一些,不過在穩(wěn)定供貨一段時間后,最晚到2019年底,這一配置的價位應該就可以降至6800元左右。
在2019年末,還有多款重要的中高端配件可能會面世,例如英特爾的10nm制程新處理器(圖8)、AMD的7nm制程處理器(圖9)和消費級GPU等。但除了新一代銳龍外,這些產品的具體價位、性能、名稱大都很難猜測,甚至連是否會在2019年內推出都不是很確定,所以我們就不推薦配置了。
8000元以上的主機搭配周邊外設后的電腦總價可超過萬元,也就是高端乃至頂級家用電腦了。在這一價位上可以選擇酷睿i7、銳龍7等高端處理器以及Radeon RX VEGA、GeForce GTX 1070/1080這樣的高端顯卡,組建一臺可以應對任何3A游戲大作、高端影像處理,甚至專業(yè)級應用的電腦平臺。
對高端配置來說,任一主要配件的少許提升,帶來的可能都是干元級的資金消耗,所以我們這里僅以相對“平實”的配置作為本年度的典型對比。
2018年下半年,第九代酷睿(圖10)改變了高端市場的格局,加上英特爾有意無意的通過第八代酷睿i7斷貨、價格不斷下調等方式刺激,使得很多高端用戶轉向了第九代酷睿平臺。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高端平臺傾向于采用大容量內存、SSD,而這兩個配件的價格從年初到年底的變化特別大,使得用戶在升級采用更高端的新一代處理器、主板、顯卡后,總體價格與年初的配置差異不大。
由于在核心數(shù)量方面的優(yōu)勢被英特爾逐漸趕上,AMD高端處理器的表現(xiàn)在年底有些不夠亮眼,不過其進度更快的7n m制程產品應該會重新奪回高端多核平臺的份額,要知道16核心32線程的配置,已經達到了準專業(yè)級處理器的水平。此外隨著AMD新一代消費級顯卡的上市和自身1000系列顯卡逐漸出清,NVIDIA的RTX系列顯卡應該會進行一些價格調整,更值得選擇。
2018年對每個人來說,意味著不同的經歷,對DIY市場來說也是如此。細看不同價位的配置,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們各有特色的發(fā)展趨勢,例如可以全面配置SSD、3D性能倍增的入門級產品,在體驗上會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而同時高端產品則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已經悄悄地完成了主要配件的跨代。那么在2019年,究竟還會有怎樣的驚喜等待著我們呢?筆者都有些等不及想知道了,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