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紅
摘 ?要:在初中的語文教學當中,往往要學習的不僅僅是課文本身的內容,更需要學生去深入的了解文章背后的故事,去更加深入地解析作者的思想和情懷。尤其是剛步入初中的學生,一開始對課本當中經典課文的文化背景、作者以及寫作環(huán)境等等都了解較少,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阻礙,難以順利進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作為教師應該適時地為學生介紹與課文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當時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從而能夠更好地開發(fā)文章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初中語文 ?文化背景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 ? ? ? 文獻標識碼:C ? ? ? ? ?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9-0073-01
我國初中的語文課程經過歷屆教學的實踐篩選,多是經典文章中的精品,即是反復的學習和思考也仍然意猶未盡,有些課文即使是教學幾十年的老教師看來,也會拍手稱贊。學習這些課文不僅能夠對初中生的基本漢語能力的提升有所幫助,還能夠從思想和情操上進行熏陶和感染,使其具備應該自身有的文化素養(yǎng)。但由于剛踏入到初中階段的學生之前接觸和學習課文思想文化的機會較少,因此會對課文的當中的深意有所忽略或者困惑,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產生某些課文內容較難理解的困難。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適當?shù)募尤胍恍┍尘安牧献鳛閷牒椭v解,既可以激發(fā)學生對學習文章的興趣,也可以開拓學生的學習視野,幫助其更好地學習和理解文章。
作為初中語文課本上文章的作者無不是他們那個時代富有思想、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創(chuàng)作人才。文章作者們有的抱怨懷才不遇、有的擔憂家國興亡、有的抒發(fā)高中狀元的喜悅等等,而這些所留的文章都是作者生前所感所思所想,通過詩歌、小說或者散文等形式記錄下來,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既有著作者自己的投影,又包含著人類社會各個階層的寫照,如果在語文教學當中忽略了對作者本身的了解,去深入的發(fā)掘文章深意就更無從談起,教學就只能停留在課本文章的表面。例如:被稱為“詩仙”的李白,在其五十八歲的時候寫下的《早發(fā)白帝城》,如果從詩詞的表面理解,僅僅能看出是在寫沿途的風景,在進一步理解可以看出是從白帝城返回江陵的歸途上,但是如果對李白這一時期的生平有所了解的話,就可以從作者的角度來看待詩詞,即李白的大半生一直處于懷才不遇的境地,在五十八歲那年因觸怒當權者而被流放到夜郎,無奈只能拋棄家庭,背井離鄉(xiāng),然而峰回路轉突遇大赦,得以恢復自由身,因此在遭遇到大起大落后產生了欣慰歡喜的情緒。在詩中作者并沒有直接寫出自己舒暢的心情,而是通過對歸途中沿途景物的描寫來側面表現(xiàn)其高興的心情。
因此,在對課文本身的閱讀和理解中,首先要對作者自身所處的環(huán)境和遭遇做好了解,再回頭結合文章內容,才能夠充分的理解文章所要抒發(fā)的感情和思想。
課文本身是對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一種映照,不同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以及開放狀態(tài)有著不同的文章特點,而能成為被列入教科書的文章,多是取不同時期的突出作品,其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也經歷著不同于常人的生活和情感體驗,他們善于抓住社會發(fā)展的動脈,習慣用內在的心靈去感知周圍的人和事物,由此觸發(fā)了他們自身對社會獨特的感想和思考,用手中的筆來或贊揚或批判的揭露社會的本質,流傳至今。例如: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的創(chuàng)作時間是在1926年的9月,當時的政治局勢動蕩不安,在當年三月發(fā)生的一起“三·一八”慘案,令魯迅等仁人志士被卷入到北京當時動蕩的政局當中,在北京的文教界當中被反動當局所統(tǒng)計。在如此惡劣的社會環(huán)境下,魯迅先生等手無寸鐵的文人無法正面和反動勢力進行斗爭,只能答應廈門大學的邀請遠離當時動蕩不安的北京。在到達廈門大學時正處于暑假期間,因此在那樣的校園環(huán)境下使得他回憶起年少時的往事,揮筆寫下了這篇自己內心深處渴望得到一片清明的環(huán)境的渴望,也是對自己心理上的寬慰。
對課文創(chuàng)作背景的了解既能夠從歷史的角度深入分析作者思想,也能通過歷史事件的前后對比,居安思危,反省自身,更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想文化修養(yǎng)。
經過上述兩點的課前學習和補充,可以正確的掌握課文本身的思想內涵,但文章的寫作方式多種多樣,利用上述兩點只能夠從正面理解文章的內涵,針對一些使用特殊的寫作手法來創(chuàng)作的文章,就需要教師從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來講解,如此才能全面把握文章的發(fā)展動向。例如:偉大的藝術家茨威格在他的創(chuàng)作《偉大的悲劇》當中,并沒有去歌頌勝利者阿蒙森,而是撰寫失敗者斯科特的事跡,這種從失敗者身上找經驗的寫作方式別具一格,并給出了令人信服的理由,茨威格說:“一個人雖然在同不可戰(zhàn)勝的厄運的搏斗中毀滅了自己,但他的心靈卻因此變得無比高尚。所有這些在一切時代都是最偉大的悲劇?!边@樣從一個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角度來進行歌頌不僅能夠開拓學生學習的視野,也為理解文章打開了新的思路,這對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有著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教師通過講解課文背景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去分析理解課文,當然一些課外的背景知識只是用于教學的輔助,教師要學會合理運用,時刻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在日常的教學當中構建屬于自己的教學特色。
參考文獻:
[1] 尹新平.試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初中語文教育思想[J].學周刊,2017(36):68-69.
[2] 張曉明.論多元文化背景下初中語文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J].學周刊,2017(36):73-74.
[3] 李菲.多元文化背景下初中語文的人文精神滲透研究[J].新課程(中),2016(2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