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花都區(qū)人民醫(yī)院(510800)黃惠芳
急性腦卒中為一種神經外科、急診常見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出汗、體溫及呼吸頻率改變,同時還伴有一定程度的應激性潰瘍癥狀,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1]。因此,及早地對急性腦卒中患者實施有效的臨床干預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觀察了急診護理路徑在急性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2月~2018年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92例急性腦卒中患者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觀察組(n=46)與對照組(n=46)。觀察組男22例,女24例;年齡46~82歲,平均年齡(67.8±6.3)歲;病理類型:腦梗死25例,腦出血21例。對照組男20例,女26例;年齡45~80歲,平均年齡(68.4±6.7)歲;病理類型:腦梗死23例,腦出血23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急診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給予急診護理路徑干預:①在接診前準備好急救設備與藥品,安排科室人員隨時做好急救準備,待患者到達急診室后可在第一時間內開展搶救工作;②接診后10min內,進行預檢分診,為患者開通綠色通道,同時完成病史采集與常規(guī)檢查,評估患者氣道、呼吸及循環(huán)狀態(tài),給予患者心電監(jiān)護、建立靜脈通道并給予吸氧以確?;颊吆粑〞常虎墼诮釉\后20min內,完成血常規(guī)、血型、血糖、急診生化八項、凝血常規(guī)等檢查,同時給予心電圖監(jiān)測、顱腦CT掃描等,并按專科要求建立肘正中靜脈通道;④在接診30min內,獲取CT等檢查結果;⑤若為出血性病變,則在接診60min內根據出血量送至神經科;若為缺血性病變或者無明顯異常,則在接診60min內根據患者是否可溶栓進行下一步治療,如果患者不可溶栓或患方不同意可直接轉至神經內或神經外科治療,如果患者可溶栓則在患方同意后直接進行急診溶栓或轉至神經內科溶栓治療。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入院至確診時間、確診至急救時間、致殘率、死亡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軟件,入院至確診時間、確診至急救時間用±s表示,以t檢驗;致殘率、死亡率用百分率表示,以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入院至確診時間、確診至急救時間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入院至確診時間、確診至急救時間更短,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2.2 致殘率、死亡率 觀察組致殘率15.2%(7/46)、死亡率2.2%(1/46),與對照組的32.6%(15/46)、17.4%(8/46)相比更低,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附表 兩組入院至確診時間、確診至急救時間比較(±s,min)
附表 兩組入院至確診時間、確診至急救時間比較(±s,min)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入院至確診時間 確診至急救時間對照組(n=46) 24.8±3.5 37.5±2.6觀察組(n=46) 15.7±2.6* 22.8±2.9*
隨著護理學的發(fā)展與進步,急診護理路徑現(xiàn)已在急診中逐漸普及,并取得了滿意效果[2]。本研究在對觀察組患者實施急診護理路徑時,首先加強了護理人員的培訓工作,努力提高護理人員對急診護理路徑的意識,并自接診后根據患者個人情況針對性地制定急診護理路徑并實施;在實施搶救前,提前做好了搶救準備,包括護理人員、急救設備以及藥品,以便接到患者后第一時間實施搶救,為搶救工作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3];接診后,立即為患者開通搶救綠色通道,并迅速完成各項檢查,根據CT等檢查結果進行進一步治療,有效縮短了入院至確診,確診至急救時間,為患者的搶救贏得了更多寶貴時間;此外,根據CT等檢查結果并結合患者個人情況與意見采取溶栓或其他類型治療,對于降低致殘率與死亡率具有積極性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入院至確診時間、確診至急救時間更短,致殘率、死亡率更低。提示對急性腦卒中患者給予急診護理路徑干預可縮短急救時間,同時降低致殘率與死亡率,值得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