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琴慧
患者女,62歲。因“胸悶氣短乏力2個月”門診就診。2010年植入Biotronik AXIOS SR,2012年因電極故障植入第二根心室電極,2017年11月行起搏器更換(Medtronic Adapta ADSR01)。以上手術均于外地同一醫(yī)院進行,最初植入時心律及電極故障具體原因不詳。10年前行房間隔缺損修補術。門診查體心率50次/分,心率齊。即刻心電圖見圖1。起搏器程控提示電極報警,電極阻抗不穩(wěn)定,109~1 680 Ω,低阻抗報警11 466次。原參數(shù)設置為雙極起搏雙極感知,起搏低限頻率60次/分,起搏閾值2.5 V。測試結(jié)果:雙極起搏閾值3.75 V,單極起搏閾值0.25 V,單雙極感知正常15~22 mV。將電極設置更改為單極起搏和單極感知,程控后即刻心電圖顯示VVI起搏,頻率60次/分,見圖2。進一步胸片檢查:右室內(nèi)可見電極導線2根,電極1為被動雙極電極,電極2為主動雙極電極,電極2近端可見明顯絕緣層損壞。查詢患者首次起搏器植入信息,植入電極為Biotronikselox ST60,故電極1為首次植入電極,電極2為二次植入電極,見圖3。為明確電極情況,行胸部CT掃描,未見電極穿孔征象,同時進一步確定電極2為目前使用電極?;颊?根心室電極均為故障電極,原則上需重新植入新電極確保起搏系統(tǒng)正常工作。該患者起搏器植入操作已歷經(jīng)3次,再次手術,面臨許多問題。患者非起搏完全依賴,自身心室率50次/分,單極可完全奪獲,起搏閾值0.25 V,考慮到該患者近期才更換起搏器,起搏器電量充足,在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知曉的基礎上,暫緩手術密切隨訪中。
QRS波間期規(guī)整,起搏脈沖與QRS波無關
討論隨著心臟起搏器適應證的拓展和植入技術的日益普及,起搏器的植入量逐年增加,許多患者一生中會面臨一次甚至多次起搏器更換。起搏器更換時,如電極參數(shù)測試滿意,則將新脈沖發(fā)生器與原電極導線直接連接。電極導線是整個起搏系統(tǒng)中的關鍵因素,各種電極故障是起搏器植入術近期和遠期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因此,如何確保起搏器更換時原電極導線的完整性和功能正常,值得大家關注。
本例患者在更換術后即出現(xiàn)了心動過緩癥狀,心電圖及程控均顯示起搏失奪獲,程控提示電極自更換日起頻繁報警。胸片可見電極明顯損壞跡象,損壞邊緣整齊規(guī)則,應為術前已發(fā)生。但術中原電極測試顯示:心室起搏閾值1.4 V,R波感知7.0 mV,阻抗480Ω,參數(shù)滿意。美敦力起搏器具有電極極性自動識別功能,在脈沖發(fā)生器連接后半小時完成,如果為雙極導線,則自動啟用雙極起搏和雙極感知模式。該患者程控時,電極設置顯示為雙極起搏和感知,即為脈沖發(fā)生器自動識別的結(jié)果。提示術中采用的是單極模式測試,故未能及時識別雙極環(huán)路的故障。該患者末次更換術后僅2個月,多次頻繁的手術操作會帶來長期感染的風險,增加日后手術的難度,故再次手術的方案需充分考慮多種可能的因素。首先,新電極植入路徑的選擇。在對側(cè)重新植入新電極雖然簡便,但患者62歲,面臨再次或多次更換的可能,應最大可能保留完好的靜脈通路。選擇同側(cè)靜脈再植入,則要考慮同側(cè)靜脈是否存在狹窄或閉塞的可能。其次,原有的電極處置。按照現(xiàn)有共識,故障或廢棄導線原則上均應拔除[1]。該患者電極1已植入7年,故障原因不明,且為被動翼狀電極;電極2已植入5年,絕緣層破壞,已經(jīng)損傷到雙極環(huán)路,導致雙極起搏失奪獲。兩根電極的拔除均需要特殊的拔除工具,費用高,且有一定的難度和風險。
起搏脈沖引起QRS波
心室電極見圖中標示
與起搏器植入相比,起搏器更換操作相對簡單,故容易忽視可能存在的問題。本例患者雖屬個例,但仍給我們很大的警示。為了杜絕此類事件的發(fā)生,筆者建議對起搏器更換的患者,應仔細完成以下常規(guī)檢查:①術前起搏器程控,仔細閱讀起搏器程控信息和參數(shù),包括電極阻抗信息;測試電極導線的各項參數(shù),雙極導線應分別測試單極和雙極設置下的參數(shù)。②術前胸片,了解電極導線的位置及完整性,留下術前電極導線的資料;如果術前無胸片資料,術中應先透視檢查原有導線的狀況,并留取影像資料。③術中測試,對雙極導線應分別進行單極和雙極設置下的參數(shù)測試。此外,應了解各起搏器公司不同的功能設置,我們曾報道過一例起搏器更換術后的患者,由于電極導線單雙極設置不匹配而發(fā)生的頑固性心律失常[2]。綜上,起搏器更換時,嚴格操作常規(guī),確保原電極導線的完整性和功能正常,既最大程度地保證患者安全,同時也是對操作術者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