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會彬
德潤同心醫(yī)院(松原)有限公司,吉林 松原 138000
在臨床上,老年人常見的骨折類型即為髖部骨折,尤其是股骨頸骨折,且在全身骨折中占比約為30%以上[1]。老年人因骨量減少和骨質疏松癥等發(fā)生率逐漸提高,一旦發(fā)生骨折,則其發(fā)病部位血供欠佳,因而多數(shù)需實施股骨頭置換術加以治療。而手術期間合理選擇麻醉方式,對于患者手術的順利實施影響較大。因此本文以2017年5月-2019年5月為時間段,選取老年患者股骨頭置換術患者116例,隨機分為2組,各58例,探討了老年患者股骨頭置換術行腰叢-坐骨神經阻滯和腰硬聯(lián)合麻醉對手術情況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相關內容。
1.1 資料 以2017年5月-2019年5月為時間段,選取老年患者股骨頭置換術患者116例,隨機分為2組,各58例。觀察組年齡為61-84歲,年齡均值為(74.2±2.3)歲,女34例,男24例。對照組年齡為61-85歲,年齡均值為(73.5±2.6)歲,女28例,男30例。兩組基礎情況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兩組術前均常規(guī)禁食水,且進入手術室后需開放靜脈通路,并提供常規(guī)面罩吸氧,輸注8-10 mL/kg乳酸鈉林格液,并對患者心率、血氧飽和度、心電圖、血壓等予以持續(xù)監(jiān)測。
對照組采取腰硬聯(lián)合麻醉,即以屈膝側臥位為術中體位,行硬膜外穿刺后植入穿刺針,在其引導下向蛛網膜刺入腰穿針,將1.8-2.5 mL的等比重0.5%布比卡因注入后,將腰穿針退出,將連續(xù)硬膜外導管置入后固定。
觀察組采取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即對坐骨神經和腰大肌間隙等阻滯點進行定位后,對穿刺點行2 mL 2%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在德國貝朗HNS12神經刺激儀引導下,將30 mL 0.255羅哌卡因注射至各阻滯點。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麻醉效果,評定依據(jù)[2]:手術順利完成,術中無任何不適為優(yōu);術中輕微反應或不適,但耐受為良;術中疼痛顯著,需給予患者鎮(zhèn)靜、鎮(zhèn)痛藥物為差。同時記錄兩組輸液總量、麻醉起效時間等。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研究使用的統(tǒng)計軟件為SPSS 12.0 軟件,P<0.05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計數(shù)資料使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
表1 兩組麻醉效果對比[例(%)]
2.1 兩組麻醉效果對比 在麻醉優(yōu)良率上,對照組為94.83%(55/58),觀察組為77.59%(45/58),組間對比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 兩組輸液總量、起效時間對比 在麻醉起效時間上,對照組為(1.3±0.4)min,觀察組為(5.2±1.5)min,兩組對比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而在輸液總量上,對照組為(1,544±250)mL,觀察組為(1,074±209)mL,兩組對比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老年患者實施股骨頭置換術的過程中,由于受到基礎疾病以及心肺功能的影響,其術中極易出現(xiàn)麻醉效果欠佳、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的情況,因而為了保障手術的順利實施,則需采取最佳的方式進行麻醉。以往采用腰硬聯(lián)合麻醉進行手術的過程中,其起效較快,且麻醉藥物可對神經根周圍快速直接的發(fā)揮租用,還可經預置導管調整藥物濃度,具有良好的麻醉可控性。而采用腰叢-坐骨神經,啊最,其可維持患者呼吸指標和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且對于合并多種心血管疾病、肥胖患者,此種麻醉方式安全性更高,但其缺點在于起效緩慢[3]。本文的研究中,在麻醉優(yōu)良率上,對照組為94.83%,觀察組為77.59%,組間對比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而兩組輸液總量、麻醉起效時間對比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老年患者股骨頭置換術行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具有積極作用和價值。
綜上所述,老年患者股骨頭置換術行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效果更顯著,但腰硬聯(lián)合麻醉起效更快,臨床需根據(jù)實際情況合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