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海艷
靖江市人民醫(yī)院,江蘇 泰州 214500
百白破疫苗比較常見,可預防百日咳、破傷風等疾病。但既往疫苗接種而言,由于疫苗、人為、小兒體質等原因,使得小兒接種疫苗后極易出現(xiàn)諸多不良反應,比如疼痛、紅腫、低熱等,更甚至食欲減弱、煩躁、高熱,影響小兒安全健康[1]。鑒于此,為積極預防百白破疫苗接種不良反應,本文特此研究分析了相關影響因素,制定了針對性預防措施,以供臨床參考。
1.1 一般資料 于2016年1月-2019年5月接收的百白破疫苗接種小兒為例,總共21,354針次,其中11,187例男性和10,167例女性,年齡3-24個月,平均(8.9±2.2)個月;基礎疫苗接種15,233針次,加強疫苗接種6,121針次。
1.2 方法 預防方法:(1)疫苗接種前,全方位檢查小兒身體,了解小兒禁忌癥、過敏史,提出合理科學的接種計劃,告知家屬注意要點,簽署同意知情書。(2)疫苗接種時,嚴格執(zhí)行預防接種操作規(guī)范,認真三查七對,有效期內(nèi)若是疫苗沉淀,情況正常,使用前輕微搖晃,促使佐劑與疫苗成分有效融合。(3)低溫下存儲疫苗,取出后將其置于恒溫下1-2 min,而后再接種,有利于減少疼痛和副反應的發(fā)生。(4)定期消毒接種環(huán)境,如果棉簽開封>24 h后,立即更換。(5)接種部位為上臂三角肌中心處,常規(guī)局部消毒處理后,肌肉注射疫苗,嚴控注入深度,接種結束后觀察30 min。(6)結束接種后,指導家屬注意保護接種一側的手臂,24 h內(nèi)不要洗澡,每日適量飲水,如發(fā)現(xiàn)兒童有發(fā)熱或注射處紅腫,請及時就醫(yī)。
1.3 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疫苗接種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研究分析其影響因素,對比基礎疫苗接種與加強疫苗接種所發(fā)生的不良反應。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匯總并分析常規(guī)組與研究組的研究數(shù)據(jù),并利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檢驗。以χ2檢驗百分比資料[n(%)]的差異。P值小于0.05時,說明統(tǒng)計學意義成立。
2.1 影響因素分析 總共接種百白破疫苗21,354針次,其中34例發(fā)生不良反應,占比0.16%;其中24例男性和10例女性;其中32例一般反應,2例異常反應,均為基礎免疫接種者;分析影響因素,結果百白破疫苗接種不良反應與人為因素(40.00%)、疫苗(20.00%)、小兒體質(40.00%)有關。
2.2 基礎疫苗接種與加強疫苗接種不良反應對比 基礎免疫接種不良反應更少,與加強免疫接種不良反應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基礎疫苗接種與加強疫苗接種不良反應對比
百白破疫苗接種的對象多為3-24個月的小兒,旨在預防破傷風、白喉、百日咳。小兒情況較為特殊,機體尚未完全發(fā)育成熟,容易感染細菌、病毒,多數(shù)小兒接種疫苗之后,可進一步提高其抗體水平,抵御病原菌的侵襲。但相關報道[2]認為疫苗接種之后容易產(chǎn)生諸多不良反應,比如接種部位腫痛、化膿等,加之小兒抵抗免疫力薄弱,若未及時處理不良反應,將會嚴重影響到小兒健康成長,需引起高度重視。
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疫苗接種21,354針次之中,有34例發(fā)生不良反應,占比0.16%;其中32例一般反應,2例異常反應;而基礎免疫接種不良反應明顯少于加強疫苗接種(P<0.05)。總計分析既往本院百白破疫苗接種情況,結合最新參考文獻,筆者認為百白破疫苗接種后發(fā)生的不良反應,主要與人為、疫苗以及小兒體質等因素具有密切的關系。(1)小兒體質。小兒機體細胞增長快、發(fā)育速度快,局部刺激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局部細胞快速生長,進而引起局部硬結;小兒血循環(huán)欠佳,吸收緩慢,引起局部纖維生長。接種疫苗之前,接種醫(yī)生應詳細詢問兒童身體健康狀況,若有發(fā)熱、腹瀉等癥狀,待恢復健康7-10天后進行補種。(2)疫苗。百白破疫苗之中的有效成分包括氫氧化鋁,吸收困難,注入前若是未搖晃均勻,注入過快,極易提高局部藥物濃度,難以被肌肉組織吸收,進而導致局部紅腫、硬結[3]。(3)人為。小兒多動、注射局部固定欠佳、醫(yī)護人員工作繁忙等等,將疫苗注入三角肌邊緣,導致藥物難以被吸收而產(chǎn)生硬結,接種后硬結經(jīng)過熱敷處理,大多數(shù)幾天后能自行吸收,也有部分兒童吸收較慢,所以在接種下一針次百白破時應換另側部位,接種手應仔細檢查,在確認沒有硬結的情況下再給與接種?;诖耍訌婎A防,從操作手法、疫苗保存環(huán)境、小兒身體情況等各方面予以積極干預,進一步減少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