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萍
無錫市錫山人民醫(yī)院(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無錫分院)全科醫(yī)學科,江蘇 無錫 214000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糖尿病發(fā)病率也逐漸上升[1]。有相關調查研究結果表明[2],我國糖尿病發(fā)病率為9.7%,是目前全球患者人數最多的國家。糖尿病作為終生慢性疾病,在病情逐漸進展后會引發(fā)多種并發(fā)癥,對患者生活質量及機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3]?!斑h距離照護”模式是為解決慢性疾病或行動不便的患者而制定的長期家庭健康照護模式,其通過網絡、電話等方式定期了解患者病情,并實施針對性干預[4,5]。在本研究中對我院收治的門診糖尿病患者給予“遠距離照護”模式干預,對比常規(guī)干預效果。結果示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門診收治的行常規(guī)干預的糖尿病患者61例作為對照組,選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門診收治的行“遠距離照護”模式的糖尿病患者61例作為觀察組。對照組男31例,女30例;年齡為37歲-79歲,平均年齡為(59.79±6.37)歲;病程1年-18年,平均病程為(9.37±2.44)年;文化水平:小學及以下7例、初中25例、高中或中專22例、大專及以上7例。觀察組男28例,女33例;年齡為35歲-79歲,平均年齡為(59.68±6.15)歲;病程1年-20年,平均病程為(965±2.39)年;文化水平:小學及以下8例、初中23例、高中或中專21例、大專及以上9例。兩組一般資料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年齡為18歲-80歲;均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制定的關于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能夠正確使用電話、手機等通訊設備;能夠定期隨訪6個月;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積極配合此次研究。排除標準:存在語言交流障礙;存在聽力、認知功能障礙;合并惡性腫瘤;存在嚴重糖尿病并發(fā)癥;拒絕配合此次研究。
1.3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干預,干預人員在對門診糖尿病患者實施針對性用藥、日常飲食、并發(fā)癥的預防和處理以及運動訓練等相關知識指導,并且詳細解答患者疑問,緩解患者緊張、焦慮等不良心理情緒,鼓勵其堅持用藥、鍛煉,盡可能控制病情。觀察組實施“遠距離照護”模式干預。(1)成立糖尿病干預指導小組。挑選從事糖尿病臨床5年以上,具有中級以上職稱,并且具有內分泌科醫(yī)師及護士資格的10名醫(yī)護人員及營養(yǎng)學專家,成立糖尿病干預指導小組QQ群或微信群,并且讓入組患者加入至群中,參與群內討論。由內分泌科醫(yī)師擔任組長,護士長擔任副組長。(2)系統(tǒng)培訓指導。在患者來院門診時發(fā)放糖尿病相關知識問卷對患者進行調查,了解其疾病知識掌握狀況,并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知識培訓,并將患者拉入網絡平臺聯系群中?;颊咴诔鲈汉鬄樘峁┙】底稍兎?,由干預指導小組對患者進行院外血糖跟蹤管理,人工服務時間為19:00-21:00。患者將監(jiān)測的血糖情況每周5-7次發(fā)布至群內,若有連續(xù)7 d未監(jiān)測血糖時,干預小組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對患者進行監(jiān)測提醒。(3)血糖異常指導。在患者出現血糖異常增高或下降時,小組成員通過微信、QQ群進行跟進輔導,協助患者解除血糖異常變化危機,并通過網絡平臺、電話等方式進行聯系和干預指導。(4)制定多元化膳食計劃。在患者來院門診時指導患者下載糖尿病食譜軟件,并教會其操作方法,指導患者進行現場操作,解決使用疑問。讓患者輸入姓名、性別、身高、體重等基本信息后,由軟件計算每日總熱卡值,并自動計算出蛋白質、脂肪、糖類的分配比例,然后為患者自動推薦一套食譜,食譜中明確患者一日三餐的配比,制定科學、合理的營養(yǎng)、熱量搭配,以供不同人群選擇。在營養(yǎng)學專家的指導下,根據患者在網絡平臺群中的反應,為其進行個性化飲食調整,根據食物交換份法實施等值交換,并記錄下患者每日進食狀況。(5)定期發(fā)送糖尿病知識文章。由干預小組中的醫(yī)師每周發(fā)送3-5篇短篇糖尿病相關知識、預防并發(fā)癥、運動訓練指導等短文。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管理水平比較(Mean±SD,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血糖水平比較(Mean±SD)
1.4 觀察指標 (1)自我管理水平:采用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T2-CSO)對兩組干預前、干預6個月后自我管理水平進行評價,該量表包含飲食控制、遵醫(yī)囑服藥、運動鍛煉、足部護理、血糖監(jiān)測、高低血糖處理6項內容,共26個條目,每個條目1-5分,總分為26-130分,分數越高則自我管理能力越強[6]。(2)血糖水平:采用血糖檢測儀檢測并記錄兩組干預前、干預6個月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3)生活質量:采用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評定量表(DMQLS)對兩組干預前、干預6個月后生活質量進行評價,該量表包含社會、心理、生理、疾病、滿意度5項內容,共87個條目,每個條目1-5分,總分87-435分,分數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差[7]。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兩組干預前后自我管理水平、血糖水平及生活質量評分均用(Mean±SD)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自我管理水
平 觀察組干預6個月后飲食控制、遵醫(yī)囑服藥、運動鍛煉、足部護理、血糖監(jiān)測、高低血糖處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血糖水平 觀察組干預6個月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3 生活質量 觀察組干預6個月后社會、心理、生理、疾病、滿意度及生活質量總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3.1 “遠距離照護”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各自我管理水平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遠距離照護”模式對于改善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具有顯著效果。且通過建立QQ、微信等網絡聯系群,使院外溝通、交流更為方便,通過小組干預人員的鼓勵、支持,以及病友間的相互監(jiān)督,使其能夠自主堅持用藥,進行相關運動訓練[8-10]。此外,通過給患者安裝糖尿病手機食譜軟件,能夠幫助患者進行更為個體化、操作性更強的飲食干預,避免患者日常飲食中估算食物的繁瑣,為患者提供更多食譜,提高了其對飲食控制的積極性,最終顯著提升其自我管理水平[11]。
3.2 “遠距離照護”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各血糖指標水平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表明“遠距離照護”模式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斑h距離照護”模式通過網絡平臺將經驗豐富的醫(yī)護人員,集中團體智慧和經驗,從而有效提高了團隊作用,充分利用資源,將糖尿病知識最大化的傳播給患者,提高了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最終促使自身血糖水平改善。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Mean±SD,分)
3.3 “遠距離照護”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遠距離照護”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斑h距離照護”模式中通過網絡平臺的交流促進醫(yī)患、護患及患者與患者間的相關交流與溝通,幫助患者解決疾病控制中的疑問和困難,緩解負面心理情緒,使其身體、心理舒適度得到充分提高,為患者適應新角色、參與日常人際交往及回歸社會奠定良好基礎,最終顯著改善其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遠距離照護”模式應用于門診糖尿病患者中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降低血糖水平,改善生活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