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蘇里格氣田西區(qū)盒8 段與山1 段為例"/>
柳 娜,周兆華,任大忠,南珺祥,劉登科,杜 堃
(1.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西安 710018;2.中國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 065007;3.西安石油大學陜西省油氣田特種增產技術重點實驗室,西安 710065;4.西北大學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安 710069)
隨著天然氣消費需求快速增加、常規(guī)氣藏的衰減及勘探開發(fā)技術的進步,非常規(guī)氣藏逐漸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1-2]。作為非常規(guī)氣藏的典型代表,致密砂巖氣藏儲量巨大,開發(fā)技術相對成熟已成為當前重要的開發(fā)目標[3-4]。致密砂巖氣藏具有物性差,孔喉配置關系復雜,滲流孔喉半徑平均值小等特征,較差的宏觀物性和較強的孔喉非均質性均是導致致密砂巖氣藏內流體分布規(guī)律復雜及開發(fā)難度大的重要因素[5-6]。致密砂巖可動流體分布特征主要依據核磁共振實驗結果進行研究,結合圖像分析及恒速壓汞等實驗能夠明確儲層可動流體分布的控制因素[7-8]。油氣儲層品質評價的主要內容是儲集空間大小、孔喉連通性、流體可動性,而孔喉結構微觀非均質性是制約上述評價的關鍵,不同孔隙類型對可動流體的影響不同[4,9]。溶蝕孔的存在可以改善儲層的孔隙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儲層內流體的滲流能力[6]。碎屑礦物與黏土礦物的類型及含量對可動流體賦存同樣具有一定的影響[6,9]。近年來,Xiao 等[10]和Daigle 等[11]利用擬合方法將核磁共振T2譜轉化為樣品孔徑分布,明確不同孔喉半徑下流體的賦存特征及流體運移半徑下限,對儲層開發(fā)方案的設計具有較好的指導作用。
鄂爾多斯盆地蘇里格氣田作為我國主要致密氣產區(qū)之一,屬于典型的致密砂巖氣藏[12]。在強烈的成巖作用下[13-14],蘇里格氣田物性較差,宏觀、微觀非均質性均較強??缀沓叽巛^小,以微米—納米孔隙為主,孔喉配置關系復雜。成巖作用差異明顯,可動流體飽和度低,可動流體在儲層中的賦存特征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制約,主控因素不明,嚴重影響致密砂巖氣藏的開發(fā)效果[15-21]。選取鄂爾多斯盆地蘇里格氣田西區(qū)主力層位盒8 段與山1 段作為研究對象,利用核磁共振對2 個層位的可動流體賦存特征進行對比分析,結合掃描電鏡、物性測試及恒速壓汞實驗,從宏觀物性及微觀孔喉特征等方面剖析可動流體主控因素,以期為致密氣藏的高效開發(fā)提供理論依據。
蘇里格氣田西區(qū)位于鄂爾多斯盆地伊陜斜坡西北部,緊鄰天環(huán)坳陷(圖1)。構造形態(tài)整體呈西傾單斜,幅度較低(地層傾角<1°),部分地區(qū)發(fā)育鼻狀隆起,穩(wěn)定的構造形態(tài)導致蘇里格氣田區(qū)裂縫發(fā)育情況較差,巖性變化對該區(qū)氣藏分布起主控作用[19,22]。研究區(qū)主力產氣層位(盒8 段與山1 段)沉積均以曲流河三角洲平原亞相為主,各層砂體間具有較好的繼承性,地層起伏較小,砂體疊置發(fā)育[23-24]。砂體厚度受沉積微相控制明顯,盒8 段砂體厚度平均為27.1 m,山1 段砂體厚度平均為15.4 m。研究區(qū)各井間產量及含水率差異較大,采出程度較低,對研究區(qū)增產穩(wěn)產起到了明顯的制約作用。
圖1 蘇里格氣田西區(qū)構造位置Fig.1 Tectonic location of the western Sulige Gas Field
本次研究的樣品取自蘇里格氣田西區(qū)盒8 段與山1 段儲層,碎屑組分以石英為主,巖屑以變質巖巖屑為主,高嶺石、伊利石、綠泥石及伊/蒙混層黏土礦物發(fā)育。盒8 段與山1 段孔喉類型差異不明顯,復雜的成巖作用及膠結物分布導致儲層孔喉類型多樣化,粒間孔由于強烈的壓實作用使保存情況較差,溶蝕孔隙占主導地位,其中長石溶孔廣泛發(fā)育[圖2(a)],偶見巖屑溶孔[圖2(b)]。與溶蝕-膠結作用相伴生的黏土礦物及硅質礦物是目的層晶間孔廣泛發(fā)育的基礎,長石溶孔內部或周緣常見蠕蟲狀高嶺石堆積[圖2(c)],次生石英發(fā)育部位則與巖屑溶孔有密切關聯[圖2(d)][25]。長石的綠泥石化是綠泥石礦物的重要來源[圖2(a)],晚期充填式綠泥石由于大面積團狀堆積,對晶間孔的貢獻比例相對較高[圖2(e)]。伊利石及伊/蒙混層松散堆積或橋狀產出,所貢獻的晶間孔較少[圖2(f)]。
圖2 蘇里格氣田西區(qū)盒8 段與山1 段孔喉類型鏡下特征(a)長石溶孔發(fā)育,綠泥石及高嶺石充填孔隙,T41 井,3 592.12 m,盒8 段,鑄體薄片;(b)硅質加大充填孔隙,巖屑溶孔發(fā)育,T61 井,3 610.44 m,山1 段,鑄體薄片;(c)高嶺石充填孔隙,T41 井,3 592.12 m,盒8 段,掃描電鏡;(d)次生石英充填孔隙,T61 井,3 610.44 m,山1 段,掃描電鏡;(e)綠泥石充填孔隙,T41 井,3 592.12 m,盒8 段,掃描電鏡;(f)伊利石及伊/蒙混層充填孔隙,T139 井,3 642.88 m,盒8 段,掃描電鏡Fig.2 Microscopic features of pore-throat structures of He 8 and Shan 1 in the western Sulige Gas Field
2.2.1 孔喉大小參數分布特征
利用恒速壓汞實驗所得孔喉特征參數可以有效表征儲層的微觀孔喉結構特征(表1、圖3)。鄂爾多斯盆地蘇里格氣田西區(qū)盒8 段與山1 段各個樣品孔隙半徑分布差異較小,呈準高斯分布,主要介于100~210 μm,盒8 段樣品孔隙半徑相對較大,平均為158.98 μm,山1 段樣品孔隙半徑相對較小,平均為148.98 μm。各樣品孔隙半徑分布區(qū)間的弱非均質性表明,孔隙半徑不具備差異化表征致密砂巖氣藏孔喉結構特征的能力。研究區(qū)目的層喉道半徑分布差異較為明顯,不同樣品喉道分布區(qū)間及峰值點差異較大,其中盒8 段樣品喉道分布主要介于0.3~2.7 μm,喉道半徑均值平均為0.998 μm,山1段樣品喉道分布區(qū)間較窄,主要介于0.2~1.1 μm,喉道半徑均值平均僅為0.692 μm。喉道分布區(qū)間的較強非均質性表明,致密砂巖氣藏喉道半徑是控制儲層微觀孔隙結構的關鍵參數。盒8 段與山1 段主流喉道半徑分別為1.264 μm 及0.749 μm,主流喉道半徑下限分別為0.993 μm 及0.597 μm(表1)。主流喉道半徑均值普遍高于喉道半徑均值,表明研究區(qū)致密砂巖儲層滲流能力仍然是由相對較大的喉道所貢獻。由于喉道半徑均值能夠表征具備儲集能力的空間,即喉道半徑均值所對應的孔喉空間,其具有儲集能力的孔隙比例最高,因此,主流喉道半徑下限與喉道半徑均值之間的喉道區(qū)間值可以定義為優(yōu)勢滲流區(qū),即屬于該區(qū)間的喉道所連通的孔喉空間既具有較強的滲流能力,又包含較多的數目,優(yōu)勢滲流區(qū)域越寬,表明越多的孔喉只貢獻儲集能力而不提供滲流通道(圖4)。盒8 段喉道半徑均值與主流喉道半徑下限普遍相近,且部分樣品主流喉道半徑下限遠高于喉道半徑均值,優(yōu)勢滲流區(qū)較窄,山1 段喉道半徑均值明顯高于主流喉道半徑下限,優(yōu)勢滲流區(qū)較寬,表明山1段有大量孔隙屬于只具備儲集能力而不具有滲流能力的微毛管孔隙(表1,圖4)。
表1 蘇里格氣田西區(qū)盒8 段與山1 段典型樣品恒速壓汞實驗結果Table 1 Parameters from RCMI of He 8 and Shan 1 in the western Sulige Gas Field
圖3 蘇里格氣田西區(qū)盒8 段與山1 段致密砂巖儲層孔隙(a)、喉道(b)分布特征Fig.3 Pores(a)and throats(b)distributions of tight sandstones of He 8 and Shan 1 in the western Sulige Gas Field
2.2.2 孔喉非均質性參數分布特征
微觀均值系數、分選系數及孔隙喉道半徑比(以下簡稱孔喉比)是恒速壓汞實驗所得到的關鍵孔喉非均質性參數。從表1 和圖5 可以看出,鄂爾多斯盆地蘇里格氣田西區(qū)盒8 段微觀均值系數平均為0.447,山1 段平均為0.560;盒8 段分選系數平均為0.499,山1 段平均為0.241。盒8 段偏小的微觀均值系數及偏大的分選系數均表明,該層段相對較大孔喉發(fā)育情況較好。同時,盒8 段孔喉比平均值(276.3)明顯小于山1段平均值(331.0),表明整體孔喉配置關系較好,孔隙喉道非均質性較弱。綜上所述,研究區(qū)盒8 段儲層屬于相對均質的孔喉結構,山1段儲層微毛管孔喉所占比例相對較大,導致其微觀孔喉結構復雜,“大孔小喉”甚至“大孔單面喉道”(墨水瓶結構)所占比例較高。
圖4 蘇里格氣田西區(qū)盒8 段與山1 段樣品喉道半徑均值及主流喉道半徑分布Fig.4 Distributions of average and mainstream throat radius of He 8 and Shan 1 in the western Sulige Gas Field
圖5 蘇里格氣田西區(qū)盒8 段與山1 段樣品典型微觀非均質性參數分布Fig.5 Typical microscopic heterogenous parameters of He 8 and Shan 1 in the western Sulige Gas Field
由于核磁共振技術具有快速、無損的特點,近年來常被用來定量表征巖心樣品流體的全孔徑分布特征[26-27]。在靜態(tài)磁場中,流體中氫質子自旋軸平行于磁場方向,在后續(xù)脈沖磁場的作用下,質子自旋軸隨之變化。自旋軸恢復到原始狀態(tài)時所需的時間即為弛豫時間,弛豫時間包括橫向弛豫時間及縱向弛豫時間[27-29]。由于測量速度較快,因此常采用橫向弛豫時間T2表征多孔介質流體的賦存特征。T2弛豫時間主要由體積弛豫時間、擴散弛豫時間以及表面弛豫時間組成[30-31],可以表示為
式中:T2B為體積弛豫時間,ms;T2D為擴散弛豫時間,ms;T2S為表面弛豫時間,ms。
由于體積弛豫時間及擴散弛豫時間通常與表面弛豫時間具有量級差異,即,前兩者遠大于后者,因此在實驗中T2弛豫時間的倒數可近似等價于表面弛豫時間的倒數
式中:ρ為弛豫率,μm/ms;C為常數項,無量綱;r為孔喉半徑,μm。
式(2)表明弛豫時間大小與孔喉半徑呈正比例關系。為了得到研究區(qū)可動流體的分布特征,對研究區(qū)樣品進行篩選后,對10 塊具有代表性的巖心樣品進行核磁共振實驗。在實驗數據分析中,結合地區(qū)經驗及任淑悅等[32]的研究成果,將13.895 ms 作為實驗中T2的截止值,即認為T2時間大于13.895 ms所得信號為巖心中可動流體信號,當T2時間小于13.895 ms 所得信號為巖心中束縛水信號,據此對巖心中可動流體賦存狀態(tài)及飽和度進行分析。
實驗結果表明,研究區(qū)10 塊飽和樣品核磁共振T2譜以雙峰分布為主,盒8 段儲層樣品右偏雙峰及單峰比例較高,而山1 段儲層樣品均為左偏雙峰或單峰,表明盒8 段儲層可動流體含量相對較高,賦存在大孔喉中的流體占多數,而山1 段儲層束縛水比例相對較大,儲層流體的可動能力相對較弱(圖6)。
圖6 蘇里格氣田西區(qū)盒8 段與山1 段樣品核磁共振T2譜分布圖Fig.6 T2relaxation time distribution of He 8 and Shan 1 in the western Sulige Gas Field
統(tǒng)計結果(表2)表明,蘇里格氣田西區(qū)盒8 段與山1 段樣品可動流體飽和度主要介于5.46%~83.62%,盒8 段可動流體飽和度平均為49.75%,山1 段平均為23.64%,同樣表明盒8 段可動流體含量較高。標準差可以描述樣品中數據點的離散程度。根據樣品可動流體飽和度數據計算可得,盒8 段可動流體飽和度標準差為28.34,山1 段飽和度標準差為18.43。盒8 段樣品間飽和度差異相對較大,飽和度差異明顯,部分異常高可動流體飽和度值增加了數據的離散程度;山1 段樣品可動流體飽和度差異相對較小,整體屬于低可動流體飽和度儲層,儲層中流體可動能力相對較差。
表2 蘇里格氣田西區(qū)盒8 段與山1 段典型樣品核磁共振實驗結果Table 2 Parameters from NMR of He 8 and Shan 1 in the western Sulige Gas Field
可動流體飽和度作為評價致密砂巖儲層流體賦存規(guī)律的重要參數,其影響因素歷來為研究人員所重視。總體而言,可動流體飽和度大小的影響因素可分為兩類,一類為宏觀尺度影響因素,主要探討沉積特征、巖性組合、物性分布等參數與可動流體飽和度的關系,另一類為微觀尺度影響因素,主要研究微觀孔喉大小、孔喉配置關系、孔喉形狀分布等參數對儲層可動流體的控制作用。本次研究利用物性測試、圖像分析及壓汞實驗等所得到的參數,開展了研究區(qū)致密砂巖儲層可動流體飽和度影響因素分析,對比了不同層位相同宏觀及微觀參數對可動流體賦存特征的差異化影響,并從本質上探討了造成該差異化的原因。
3.2.1 儲層物性對可動流體飽和度的影響
致密砂巖儲層物性參數是儲層儲集能力及滲流能力的重要指標,通過開展可動流體飽和度與孔隙度及滲透率相關性的分析,可以明確樣品宏觀物性參數與儲層有效孔喉中流體流動能力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蘇里格氣田西區(qū)盒8 段樣品孔隙度為6.61%~12.74%,平均為8.42%;山1 段樣品孔隙度為6.60%~15.52%,平均為9.48%。兩段儲層孔隙度與可動流體飽和度相關性差異明顯,盒8 段兩者呈中等負相關性,相關系數R2=0.584 2,山1 段沒有明顯的相關關系[圖7(a)]。盒8 段樣品可動流體飽和度與孔隙度之間呈負相關性表明,樣品內儲集空間受孔喉配置關系控制,雖然高孔隙度樣品含有較多的儲集空間,但致密砂巖儲層豐富的黏土礦物占據原生孔隙,切割喉道,導致其主導的孔喉空間難以形成有效的流體滲流通道,可動流體飽和度降低。山1 段樣品兩者關系不明顯的原因可能在于黏土礦物配置關系的差異,以及由于較大埋深造成的孔喉結構復雜程度發(fā)生變化,需要后續(xù)更加細致地討論。
圖7 蘇里格氣田西區(qū)盒8 段與山1 段樣品物性與可動流體飽和度的相關性Fig.7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movable fluid saturations of He 8 and Shan 1 in the western Sulige Gas Field
盒8 段樣品滲透率為0.08~1.42 mD,平均為0.52 mD。山1 段滲透率較小,為0.10~0.30 mD,平均僅為0.24 mD。兩段儲層均含有單一異常點,其余樣品滲透率與可動流體飽和度均具有較好的正相關性(R2=0.7及0.804 1),表明可動流體飽和度與滲透率物理意義類似,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儲層的滲流能力[圖7(b)]。兩段儲層異常點特征不同,其中,山1 段7 號樣品具有低滲透率高飽和度特征,這是由于樣品較好的孔喉配置關系造成的,鑄體薄片下豐富的長石溶蝕孔及高嶺石是儲層孔隙結構改善的重要指標[圖8(a)]。微裂縫的存在是盒8 段4 號樣品異常高滲的根本原因[圖8(b)]。由此表明,致密砂巖儲層復雜的孔喉網絡以及由于強壓實作用所形成的微裂縫是造成儲層可動流體賦存規(guī)律復雜的重要原因,因此,須要開展微觀參數與可動流體飽和度關系方面的研究,挖掘流體運動規(guī)律的控制因素。
圖8 蘇里格氣田西區(qū)盒8 段與山1 段異常值對應樣品鏡下特征Fig.8 Microscopic images of outlier corresponding specimens of He 8 and Shan 1 in the western Sulige Gas Field
3.2.2 儲層孔隙結構對可動流體飽和度的影響
致密砂巖儲層可動流體賦存特征與宏觀參數的關系從本質上而言,需要通過微觀孔喉特征來解釋,通過壓汞實驗所得到的各項儲層孔喉參數是表征致密砂巖儲層孔喉分布情況的重要指標。本次研究從孔喉大小及孔喉配置關系出發(fā),從數量關系與整體搭配綜合探討致密砂巖儲層微觀孔隙結構對可動流體賦存規(guī)律的影響。
(1)孔喉半徑對可動流體飽和度的影響
孔喉半徑直接影響流體在儲層中的賦存及滲流通道的大小,進而影響可動流體在儲層中的賦存特征。盒8 段可動流體飽和度與孔隙半徑具有較強的正相關性,與喉道半徑均值同樣具有正相關性,但相關程度弱于孔隙半徑[圖9(a),(b)]??蓜恿黧w飽和度與孔喉半徑呈正相性關表明,盒8 段層內孔隙半徑較大,溶蝕孔發(fā)育,溶蝕作用不但能形成次生孔隙,還能提高孔隙間的連通能力,增強流體在層內的運移能力,可動流體飽和度與孔隙半徑相關性好于喉道半徑,表明對于孔喉配置關系相對較好的儲層,孔隙的大小是決定儲層孔隙流體流動能力的關鍵因素。山1 段可動流體飽和度與孔隙半徑、喉道半徑的相關性均較差,由此表明,對于微孔發(fā)育的儲層,較差的孔喉配置關系嚴重制約了孔喉半徑評價可動流體飽和度的能力,孔隙半徑較大的儲層可能由于微毛管喉道發(fā)育導致孔隙流體可動能力下降,因此無規(guī)律可循。
主流喉道半徑能夠表征樣品中流體主要滲流通道的結構特征,通常而言,當主流喉道半徑較大時,主要滲流通道截面積增加,流體可動能力增加。任大忠等[6]和Gao 等[8]研究表明,可動流體飽和度與主流喉道半徑呈正相關性,且主流喉道半徑與各參數之間的相關性通常好于喉道半徑均值,而鄂爾多斯盆地蘇里格氣田西區(qū)盒8 段與山1 段儲層可動流體飽和度與主流喉道半徑及其下限相關性均不明顯[圖9(c),(d)]。這種與前人研究矛盾的結果表明,無法直接套用過去的研究成果來評價當前研究區(qū)可動流體的賦存特征,須要尋找新的評價體系,更加全面準確地開展研究區(qū)儲層可動流體飽和度評價。
圖9 蘇里格氣田西區(qū)盒8 段與山1 段孔喉半徑與可動流體飽和度的相關性Fig.9 Correlation between pore-throat radius and movable fluid saturation of He 8 and Shan 1 in the western Sulige Gas Field
(2)非均質性參數對可動流體飽和度的影響
可動流體的滲流能力不但受到孔喉半徑大小的影響,孔喉間的配置關系(連通關系)及微觀非均質特征均會對其造成影響。微觀均值系數能夠表征各喉道半徑與最大喉道半徑的偏離程度,當均值系數越小,樣品喉道半徑越趨近于最大喉道半徑,喉道非均質性越弱[33]。分選系數則表征喉道的分選特征,分選系數越大,孔喉分選越差,在致密砂巖儲層中,則代表大孔隙比例相對較高[34]。兩段儲層可動流體飽和度與微觀均值系數及分選系數的相關性趨勢差異明顯,盒8 段儲層可動流體飽和度與微觀均值系數呈較弱的負相關性,與分選系數呈中等偏弱的負相關性,山1 段均無明顯的相關性[圖10(a),(b)]。盒8 段前述參數間的負相關性表明,喉道越大且喉道非均質性越弱則可動流體含量越高,正相關性則說明較高比例的大孔隙的存在能有效提升儲層可動流體飽和度。類似于微觀均值系數及分選系數,盒8 段孔喉比與可動流體飽和度呈很好的負相關性,山1 段無明顯相關性[圖10(c)]??缀戆霃奖饶軌蚍从硟又锌紫?、喉道半徑的差異特征,隨孔喉比減小,孔隙與喉道間半徑差異越小。較小的半徑差異減小了流體在孔喉間流動時的附加阻力,提高了流體的滲透能力。因此,上述分析表明,“大喉道-小孔隙-均質孔喉配置”是研究區(qū)致密砂巖儲層高可動流體飽和度的關鍵,但對于孔喉配置關系復雜的層段而言,用單一參數依然無法判斷可動流體飽和度的影響因素,需要開展進一步的研究。
圖10 蘇里格氣田西區(qū)盒8 段與山1 段微觀非均質性參數與可動流體飽和度的相關性Fig.10 Correlation between microscopic heterogeneous parameters and movable fluid saturation of He 8 and Shan 1 in the western Sulige Gas Field
單一孔喉結構參數往往難以有效評價儲層可動流體的賦存特征,對于孔喉網絡多變、孔喉配置關系復雜、填隙物改造孔喉結構較為嚴重的樣品更是如此。在此背景下,須要利用新的實驗參數及綜合評價機制,來更加準確高效地推測致密砂巖氣藏可動流體的賦存特征。如圖11 所示,不同的孔喉組合類型對應著不同的恒速壓汞進汞信號,推導出不同的毛管壓力曲線,對應著不同的核磁共振T2譜形態(tài)特征。對于粒間孔相對發(fā)育的儲層,孔隙信號相對強烈,進汞壓力隨飽和度升高呈現劇烈地波動上升。以孔隙進汞飽和度曲線隨壓力升高變化不明顯的轉折點作為界線,將孔喉網絡分為2 個部分,轉折點向進汞壓力方向坐標軸的投點定義為過渡半徑(或過渡壓力),向進汞飽和度方向坐標軸的投點定義為過渡飽和度。粒間孔相對發(fā)育的儲層過渡半徑及過渡飽和度均較大,孔隙線和喉道線幾乎無重疊區(qū)域。核磁共振T2譜體現出可動區(qū)占比超過70%[圖11(a)]。對于溶蝕孔占主導地位的儲層,由于溶蝕孔隙相對于粒間孔而言較小,且多呈連續(xù)態(tài)分布,因此孔隙信號相對較弱,進汞體積-壓力線同樣呈震動上升趨勢。過渡半徑明顯降低(過渡壓力升高),過渡飽和度小幅下降,孔隙線及喉道線在初始進汞區(qū)域重疊,約一半左右的孔隙流體可動[圖11(b)]。致密樣品晶間孔隙占主導地位,由于原生孔隙幾乎消失殆盡,次生溶蝕孔不發(fā)育,孔隙信號幾乎不可見。過渡半徑升高(過渡壓力降低),過渡飽和度顯著下降,孔隙線及喉道線重疊區(qū)域進一步加大。核磁共振T2譜顯示,不超過30%的孔隙區(qū)間包含可動流體[圖11(c)]。綜上所述,基于孔喉組合類型的可動流體綜合評價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粒間孔-溶孔信號越強,過渡半徑越高(過渡壓力越低),過渡飽和度越大,則可動流體含量通常越高。
(1)蘇里格氣田西區(qū)盒8 段致密砂巖氣藏T2譜分布以右偏雙峰為主,可動流體飽和度較高;山1段以左偏雙峰為主,可動流體飽和度較低。
(2)物性及孔隙結構均是盒8 段儲層可動流體賦存特征的重要控制因素,豐富的優(yōu)勢滲流通道及較大的孔喉是高可動流體飽和度的關鍵控制因素。復雜的孔喉配置關系導致單一因素無法有效表征山1 段儲層可動流體的賦存特征。
(3)可動流體綜合評價模型能有效評價致密砂巖儲層的可動流體賦存特征,粒間孔—溶孔信號越強,過渡半徑越高,過渡飽和度越大,通常可動流體含量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