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沐
在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文化中,鼎這個字有著舉足輕重的獨特意義。這從常見且朗朗上口的一些成語中就能發(fā)現(xiàn),比如一言九鼎、春秋鼎盛、大名鼎鼎、鼎力相助、拔山扛鼎……可以說,鼎,與生俱來就有一種霸氣,令人徒增至高無上之感。
中國的青銅文化,可謂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技術嫻熟、內(nèi)容豐富,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至寶。而作為青銅文化的代表,也是諸多青銅重器中的扛鼎之作,鼎幾千年來一直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其誕生之初,盡管作為實用器——烹煮食物的器皿,但隨著時代的更迭,逐漸成為了王權的象征、國家的重寶。早在周代,就有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數(shù)量的規(guī)定。統(tǒng)治者往往會以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很顯然,鼎逐漸完成了從實用器到禮器的轉變。
古人秉承著“天圓地方”的觀念,由此也不難看出鼎作為禮器的特殊意義。遠古傳說中,黃帝造三鼎象征“天、地、人”,禹鑄九鼎象征“九州”,可見鼎是立國重器的一種代表,象征著高大、尊貴和顯赫。因其特別的身份,其在鑄造過程中無論材質、造型都相當考究,繁復的紋飾和精湛的工藝令人驚嘆。顯然,這一集歷史性、藝術性、科技性等于一身的鼎,更是古人智慧與心血結晶的深刻凝聚。
今天,大家所能看到的傳世青銅鼎,最廣為人知的莫過于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后母戊鼎。此外,還有名揚天下的“海內(nèi)三寶”——大盂鼎、毛公鼎和大克鼎這三件于晚清年間在陜西出土的重器。即便今天,身為現(xiàn)代人的我們對于鼎仍有一種難以言說的崇敬。
就拿西周大克鼎來說,其是西周時期圓鼎的經(jīng)典式樣。方唇寬沿,口沿微斂,大立耳,蹄足。特別是鼎腹部裝飾的寬大波曲紋,尤為精彩,令人黃心悅目。其上所鑄的長篇銘文,更為該鼎平添價值。而近些年的博物館熱,讓蘇州望族潘家當年保護大克鼎的故事廣為人知,也讓今人對于鼎所富含的文化內(nèi)涵有了更深的了解。
事實上,為鼎文化所感動的還有當今的藝術家。和諧有序、德之表征、韌性包容和革新進取,這是傳統(tǒng)鼎文化的精髓,今人在繼承的基礎之上,加入具有時代性的理解,借助技術的發(fā)達嘗試跨門類、跨領域的融合,無論是材質的突破、設計的創(chuàng)新還是理念的更迭,文化薪火就在這一點一滴的相傳中,不斷進發(fā)出新的生命力。
比如這件“華堂玉鼎”,其以西周大克鼎為原型,采用殊為難得的整塊和田碧玉為原材料,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高毅進先生親自設計,歷經(jīng)一年半、五易其稿,才精雕細琢出這樣一款值得大書一筆的玉鼎。
細細觀之,該玉鼎鼎圓禁方,三足立于鼎禁之上,再現(xiàn)了青銅的雄偉大氣之風。而琢制的工藝,在細節(jié)的處理上又極具時代感。鼎的上部飾以回紋一周,腹部浮雕饕餮紋,鼎足則刻獸面紋,在勾勒出古樸典雅意蘊的同時,更凸顯出玉鼎的圓潤與柔美。紋飾的琢刻足見大師的超凡功底與獨具匠心——纖細巧密又不失剛勁矯健,重在展現(xiàn)厚實穩(wěn)健之感的同時,也彰顯了令人對鼎文化的闡釋。
在專家看來,這件作品的橫空出世,堪為青銅文化與玉文化這兩種最具中華文明因子有機融合的經(jīng)典之作。一鼎在手,擁有的不僅是一尊藝術瑰寶,更是對一份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守護。而這份守護顯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