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
立秋時節(jié),涼風至,白露生,寒蟬鳴。秋的畫面,印染著金色的霞光。“一葉梧桐一報秋,稻花田里話豐收?!蔽嗤闶乔锏氖拐?,它的葉兒牽著秋的手,仿佛融了音樂的旋律、和聲、節(jié)奏,笑吟吟地,舞在天地間。
梧葉報秋來
秋天的到來,是伴著梧桐,有著特別的儀式感的。這種儀式感最具代表性的是在宋代。
立秋這天,皇宮內的人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以雄渾悠長的嗓音,抑揚頓挫地奏道:“秋來了。”語畢,梧桐競應聲落下三片葉子。秋,就這樣到了。真是余味深長。
梧桐葉兒在一聲召喚中迅然飄落,好似琴弦悠然而動,汩汩流淌出金色的旋律。那宋人,真是浪漫而多情;那梧桐,又是多么懂得人和秋的心意。人與自然,真正相融在不斷成長的歲月中。
古人非??粗匚嗤谒麄冄壑?,梧桐是有靈性的草木、樹中佼佼者、能知時知令。他們還很早就把梧桐與同樣有靈性的鳥中高貴者鳳凰聯(lián)系在一起,《詩經(jīng)》就有“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鳳凰“自歌自舞,其聲若簫”(《山海經(jīng)》語),梧桐仿佛在彈奏琴瑟,與鳳凰相隨。此情此景,不正是“琴簫中和”嗎?
梧桐可以做琴瑟,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伏羲發(fā)明的琴、瑟,就是以梧桐為主材。東漢文學家、音樂家蔡邕也感知過梧桐之聲。那時他經(jīng)過吳會之地(今湖北一帶),覺得一老農做飯的被燒之“柴”發(fā)出的聲音異常入耳,便認定是一塊斫琴的良材梧桐。最后他請人將之做成琴,把燒焦的一段做成琴尾,取了爪藝術范的名字:焦尾琴。
梧桐,應和著天地之音。
桐葉無戲言
梧桐不僅引得鳳凰來,還常常引得人們跟和與流連。
音樂家們更是不忘梧桐,用梧桐琴伴著“剪桐封弟”輕輕傳唱。桐葉無戲言,像一個個堅定的音符,立在樂譜中,宛轉成濃淡相宜、高低相配的和聲。飄落的梧桐葉,也從始于報秋,繼而天下知秋,引申為“見葉落而知歲之將暮”,以小明大。
綿綿樂譜里,也跳躍著不同的音符,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柳宗元以“辨”這種用于辨析事物是非真?zhèn)尾⒓右耘袛嗟恼撜f文體,作《桐葉封弟辨》,發(fā)表了不同的意見。這是在梧桐中受到的啟發(fā)。西周初期幼年繼位的周成王(周武王的長子誦)還把梧桐葉玩成了典故。
那一年立秋,恰逢梧葉飄落,周成王隨意拾起一片梧桐葉,剪成圭狀,對弟弟叔虞(周武王次子)說:“以這個封你到唐地為侯?!惫?,古時寫作珪,是古代帝王典禮時手執(zhí)的一種上圓下方的長形玉制禮器,象征高貴,表示信符,用于區(qū)分爵位等級。很快,輔佐國事的周公旦奏請周成王擇吉日冊立叔虞。周成王聽后不以為然,說:“我們只是在做游戲呢?!敝芄﹦t嚴肅地說:“天子一言九鼎,說出來的話都會被史官記載下來?!弊詈笾艹赏醣銓⑻频胤饨o了叔虞,也牢牢記住了那一片梧桐葉,一生不敢有戲言。
《呂氏春秋》和《史記》都記載了這個“剪桐封弟”的典故,“君無戲言”也誕生在這個故事中,剪桐也開創(chuàng)了剪刻藝術的先河。后來人們也學著周成王,用梧桐葉剪成各種形狀,來裝飾庭院家居。一些相愛著的青年男女也別出心裁。還有的把梧桐葉與如何輔佐君主這一問題相聯(lián)系,批評了君主隨便的一句玩笑話、臣子也要絕對服從的現(xiàn)象,主張不能盲從,要符合客觀規(guī)律。
梧桐兼細雨
也許是秋天落葉的緣故,梧桐也染上憂愁。按中國古典哲學核心五行“木、火、土、金、水”來分類歸納,在五季“春、夏、長夏、秋、冬”中,秋對應金;在五種情志“怒、喜、思、悲、恐”中,秋對應悲;在五聲“呼、笑、歌、哭、呻”中,秋對應哭。因此,秋天、秋風雖然被稱為“金秋”“金風”,清平而和悅,但也常常令人“悲秋”而淚流,淚和雨也常常如影隨形。
梧桐又是桐的一種,桐被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jīng)》列為“下品”,下品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可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下品多引悲”。梧桐、細雨、傷悲仿佛不請自來。
寫梧桐比較多的算是宋代婉約派代表詞人李清照了,她的《行香子·七夕》“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念奴嬌·春恨》“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鷓鴣天(寒日蕭蕭上鎖窗)》“梧桐應恨夜來霜”、《憶秦娥(臨高閣)》“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以及膾炙人口的《聲聲慢(尋尋覓覓)》“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無一不是愁。
若不是后半生經(jīng)歷了國破家亡和顛沛流離,李清照不會這么愁。她出生于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為進士出身,是北宋文學家蘇軾的學生。她自幼受家學熏陶,聰慧穎悟,“才高學博,近代鮮倫”,“詩文典贍,無愧于古之作者”。18歲時,她與時年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在汴京成婚,婚后兩人琴瑟和弦,共同致力于古籍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度過了人生中最難忘的和美歲月。前半生的優(yōu)裕生活中,她家的庭院里常種植有梧桐。
梧桐和細雨,也早已是經(jīng)典的文學意象,唐代詩人溫庭筠的《更漏子·玉爐香》“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令人黯然神傷。
當冷雨敲打著闊大的梧桐葉,一點點,一滴滴,仿佛與心上的憂傷,匯流成河。選擇梧桐兼細雨作為憂愁的襯托,是文人在以特別的形式表達對梧桐的愛,只有高貴的梧桐,才配得上心靈深處的憂愁。(資料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