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茵 吳嘉陽
民族樂器是民族音樂的載體,是小學音樂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學生民族文化認同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更對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培養(yǎng)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民族樂器是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載體,充分利用民族樂器進行音樂課堂教學,可以增進學生對民族樂器的了解,從而了解其文化特性。民族樂器的教育和課程的結(jié)合,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和音樂鑒賞能力。
在學校開設民族樂器音樂教育,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興趣,更重要的是學生可以走出校門,向社會乃至世界展示其獨特的魅力。在展示過程中,引起人們對民族樂器音樂的興趣,進而促使他們了解該樂器代表的民族的習俗,間接地促進本國民族文化的傳播。所以,民族樂器音樂教育不只是教育,還是對社會的一種文化輸出。在教育中發(fā)掘文化,在探索中謀求未來發(fā)展,這便是民族樂器音樂教育對當今社會的意義。
(一)師資力量薄弱
目前,從事民族樂器音樂教育的教師大多不是科班出生,有的是自學,有的是半路出家,教師本身的理論知識不夠扎實,教學水平也參差不齊。在民族樂器音樂教學當中,教師占據(jù)主導地位,但如果這個主導者的基礎不牢固,談何教育學生?另外,小學的音樂教師大多數(shù)畢業(yè)于高師音樂,主攻方向是西方音樂,對民族樂器音樂往往涉獵很少,在民族音樂教學方面專業(yè)素質(zhì)普遍不高。
(二)教學方法單一
傳統(tǒng)的小學音樂教育多是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音樂的好與壞卻是欣賞不出來,更不用說為什么好為什么壞?;蚴且魳方處熢谥v臺上演奏,叫學生唱歌曲,但在課堂上缺少必要的互動。這種口傳心授的模式固定而簡單,教學內(nèi)容枯燥無味,教師肢體語言機械,造成學生音樂的學習興趣大大降低,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三)課程設置不足
由于學校的不重視,小學音樂課每周普遍只有兩節(jié),有些學校一周三節(jié),與主科的課程量形成巨大反差。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我校共有7位音樂教師,其中3位是中級職稱老師(小高),6位是初級職稱老師(小一)。學校定期請器樂老師對音樂教師進行培訓,每周利用集體備課時間進行教師素質(zhì)多元化的嘗試。例如有舞蹈專長的老師幫助其他音樂老師一起完成小堂鼓、腰鼓節(jié)奏拍打、韻律操教學的備課內(nèi)容,從而使音樂教師更能應對音樂課上和民族樂器教育中的各種狀況。
(二)開足音樂課,根據(jù)年齡特點適當改進授課方式
一年級教授的簡單節(jié)奏和韻律操能夠糾正學生們平時的不良姿勢,展示良好體態(tài),培養(yǎng)節(jié)奏感。選取教學曲目時,課本教材和流行歌曲并用,由音樂老師進行動作編排。二、三年級的腰鼓和扁鼓教學則采取綜合交叉?zhèn)湔n形式,選取和編排的曲目可以互通和共用,也便于兩個年級一起合奏和表演。四、五、六年級的教學曲目以課本教材為主,課外教材為輔。一方面可以鞏固已經(jīng)學習的課本歌曲,另一方面可作為拓展延伸。
1. 見機而作,催發(fā)器樂特色教育。南海中心小學作為藝術教育的基地,是學生們學習和感悟藝術的一個大舞臺。學校利用先進的教學設施和設備,按照國家要求開齊開足上好音樂藝術課程,近八年我校學生音樂考察成績平均優(yōu)秀率為92%。為了全面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我校致力推進面向全體學生的“陽光樂器進課堂活動”,根據(jù)學生需要和年齡特點開設課程,更好地開展藝術教育。
2.“以生為本”的課程設立。小學生年齡跨度大,我們必須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按特點使用藝術教育的方式方法。一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比較適合肢體的模仿和簡易的動作創(chuàng)編,學習內(nèi)容以拍打簡單的節(jié)奏、韻律操為主。二年級加入腰鼓等樂器學習,一方面有利于吸引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另一方面有利于鍛煉他們的肢體協(xié)調(diào)能力。三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節(jié)奏感和對音樂的感知力,我們選擇扁鼓作為他們的第二樂器,加強他們對鼓樂的認識和興趣。而到了四、五、六年級,我們引入技巧性和操作性較強的巴烏和葫蘆絲,在提高學生演奏水平的同時,引導他們進一步感受音樂和藝術的魅力。
(三)完善課程內(nèi)容,重視成果展示
1. 教材內(nèi)容與樂器進課堂相結(jié)合。例如:徐瑩老師執(zhí)教的音樂課《小巴郎,童年的太陽》,用鈴鼓生生互動、師生合作拍讀歌詞,感受切分節(jié)奏,讓學生在拍奏中感受、體驗歌曲的節(jié)奏特點,在2016年南海區(qū)中小學青年音樂教師優(yōu)秀課例現(xiàn)場展示評比活動中榮獲一等獎,并代表南海區(qū)參加2016年“一師一優(yōu)課”錄像課評比。
2. 打造多種形式的展示平臺。為了讓每個孩子的器樂才華有所施展,我校構(gòu)筑“三個一”的展示平臺:一周多次小舞臺演出;一學期多次班隊課形式展示器樂特色教育課堂;一學年為一大周期,以訓練隊為單位進行成果匯報展。
(四)特色教學嘗試
1. 在完成課本教程的基礎上,按各年級特點增設藝術課程,實現(xiàn)書本知識內(nèi)容與樂器學習的對接,讓學生從一年級到六年級都能夠得到藝術教育的熏陶,學會不一樣的樂器,提高他們的視譜視奏水平。
2. 以大班教學為主的同時,采取在自由練習時間老師輔導,在課間學生互助互學的方式,幫助極個別跟不上進度的學生,讓全體學生都能在藝術教育中有所收獲。
3. 將集體備課搜集到的曲目和音樂課本進行有效整合,與視唱、欣賞和歌曲教學一步步融合,從而化被動為主動地進行藝術教育。
通過這幾年的藝術教育實踐,我校深知藝術教育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改革中的重要地位。讓藝術教育和課本教材課程教學更為高效,讓學生熱愛音樂,學到更多的音樂藝術知識,形成更高的藝術素養(yǎng),是我們不懈努力的方向。
注:本文系佛山市南海區(qū)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特色學校創(chuàng)建專項課題“構(gòu)建陽光課程體系的研究”(課題批準號:TSXX021;主持人:陳樹基、張紅英)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魏文琦
實習編輯 蔡李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