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誼
基于多年的教學觀摩活動和自身的教學實踐,筆者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都比較喜歡采用“文本細讀”的方式來開展閱讀教學活動。在筆者看來,所謂“文本細讀”,顧名思義就是要“細”。文本中的字、詞、句,乃至標點符號、篇章結構等,都可取來細細分析,品味揣摩,從而把握文本內(nèi)容、挖掘文本深意、體味文本真情,使學生走進文本,與作家來一次心靈的共鳴,提升閱讀素養(yǎng)。
每一篇文章,在細讀過程中,總能讓人找到一些關鍵(重點)的字詞——或?qū)ξ恼掠小包c睛”作用,或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或具有特殊的深意。這時,教師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這些重點字詞,引導他們思考并說出個人見解,從中感知課文內(nèi)容,感受作家感情,豐富個人的閱讀體驗。
如在教陸蠡的《囚綠記》一文時,筆者積極引導學生抓住本文的關鍵字“綠”來學習:這“綠”除了指“綠色”還指什么?作者對這“綠”懷有怎樣的感情?請舉例說明。通讀課文后,學生很快就有了答案。
生1:“綠”還指常春藤。
生2:作者喜愛“綠”。第4段“我便是歡喜這片綠影才選定這房間的……我瞥見這綠影,感覺到一種喜悅,便毫不猶疑地決定下來,這樣了截爽直使公寓里的伙計都驚奇了?!睆倪@句中的“歡喜”“喜悅”,可以看出作者對它的喜愛。
生3:第5段“綠色是多寶貴的?。 逼渲械摹皩氋F”,說明作者很喜歡這綠。
生4:第5段“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這里運用了類比手法,生動形象表現(xiàn)了綠對“我”的重要性,從中可看出“我”對綠的喜愛。
生5:第7段一整段寫“我”對常春藤生長狀況的關注,“天天”望著窗口,可見“我”對綠的喜愛。
……
師小結:正是因著對“綠”的喜愛,所以即使房子簡陋,作者也住了進去,也正是因為愛“綠”,所以才萌發(fā)了“囚綠”的念頭,固執(zhí)地將它“牽進”了作者的屋子里。那么除了對這“綠”懷有喜愛之情外,作者還懷有怎樣的感情呢?
生1:懷念之情,從最后一段“我懷念著我的圓窗和綠友”可看出。
生2:第5段也說到,“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句中的“懷念”一詞,也可看出作者對綠的想念。
師小結:細讀課文后,我們發(fā)現(xiàn)作者對“綠”有著深深的喜愛之情,離開北平一年后還對它極為懷念牽掛,盼著有一天能夠重逢見面。
這樣,通過抓住關鍵(重點)字詞來學習,學生便能較好地把握文本內(nèi)容,感受作者字里行間傳遞出來的感情,引發(fā)共鳴。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認為,文本細讀就是從語言出發(fā),然后再回到語言,反復地回往。為此,在進行文本細讀時,教師可設置“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等環(huán)節(jié)來引導學生學習,解決好重難點問題,使學生從中獲益。
如在講《囚綠記》時,我們應抓住“囚綠”這一重點內(nèi)容進行賞析,了解被囚后的“綠”的狀況,“我”當時的心理,以及“我”固執(zhí)“囚綠”的原因。過程如下:首先使學生明確,第8-11段的“囚綠”內(nèi)容是課文的重點。通過“讀一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情感。其次通過“想一想”來解決問題:被囚后的“綠”,是否心甘情愿被囚?“我”對它的情感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囚綠的原因有哪些?這些問題拋出后,教師便可鼓勵學生“找一找”,回到文本,再次細讀后找出相關答案。最后就讓大家一起來探討,“說一說”,說出你的答案,你的感受。
生1:不情愿。因為被囚后,“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第10段)窗外有陽光,植物的生長需要陽光。
生2:不情愿。從它被囚前的狀態(tài)和被囚后的生長狀況截然不同可看出。被囚前枝葉繁密,綠意盎然,充滿無限生機(第4段、第7段)。被囚后枝條顏色不再青蒼,枝條也細瘦得很,“好像病了的孩子”(第11段)。
生3:作者因為喜愛它,便囚禁了它。后來則“惱怒它的固執(zhí),無親熱”(第11段),心中不快。最后在心中產(chǎn)生了“魔念”(第11段)。
生4:作者“囚綠”的原因在第8段,“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
生5:第8段的最后一句也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庇辛税?,有了“歌聲”,“我”也不至于那么寂寞、抑郁了。
師小結:作者因為愛綠,所以萌生了囚綠的念頭??晌覀冎?,“綠”屬于自然,它需要的是陽光,所以它并不甘愿被囚,以致后來“生病”了。而作者除了愛綠外,更多的是想讓這充滿生機的綠來裝飾自己那簡陋的房子,撫慰自己過于抑郁的心情,以及點燃自己心中的那份希望——生的希望。
這樣下來,學生便能較好地從中感受作者囚綠的固執(zhí),因愛而生的占有欲,和常春藤不甘被囚的執(zhí)著——對光明和自由的向往。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家的文學作品多以生活為素材,有著個人獨特的感受,特定時代背景下的作品更是有著其特殊的意義。在閱讀作品時,了解作者,了解其生活經(jīng)歷,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可以說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讀者了解作品,讀懂作品,和作者進行一次心靈的碰撞,思想的融合。
在《囚綠記》一文中,我們能夠讀到這樣一句話:“盧溝橋事件發(fā)生了?!保ǖ?3段)作者直接向我們點明了文章的寫作背景——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國家被侵略,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中,而具有愛國情懷的陸蠡,此時的心情可謂是復雜的。
初讀課文,我們感知到,作者通過回顧一年前在北平寓所時,因為喜愛而將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來的故事,贊美了它“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后來,我們結合寫作背景,再次細讀文本時則發(fā)現(xiàn):常春藤被作者固執(zhí)地囚禁后,漸失青蒼顏色,像病了的孩子,這樣的常春藤仿若當時被列強侵略的中國和中國人民——不得自由,不得安生,痛苦不堪。同時,常春藤的不甘被囚,它對窗外大自然的向往,也讓人仿佛看到了被列強侵略的中國和中國人民的不甘,在壓迫下竭力求生存。于是作者在離開時,“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讓它重獲了自由和光明,并祝愿它“繁茂蒼綠”。細細思來,這聲祝福,其實也包含了作者對當時國人的祝?!改切┫癯4禾侔憧释饷骱妥杂傻娜藗兡軌颢@得幸福。
這樣細讀后,我們便能夠從中把握住作者寫作的深意,借寫自己囚禁一株常春藤的故事來贊美那些“永不屈服于黑暗的人民”,同時也表達了對祖國和人民能夠早日擺脫日寇侵略,早日獲得光明和自由的深切希望。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