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月梅 承寶榮 金燕玲
2019年3月,北京市朝陽區(qū)診斷式督導課題—開展理想文化教育的課堂在我校初中部啟動實施。在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理論學習與深入研討后,課題組的老師們在以下三方面做了思考與實踐,嘗試給學生們打造一個英語學習樂園,讓學生終身受益。
充分利用理想文化中的質(zhì)疑策略,引導學生明確學習英語的目的,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我們在學生中開展了為什么要學習英語的調(diào)查。學生們給的原因直接、現(xiàn)實,也比較淺層。我們今天的學生將來注定要擔負起中華民族復興的重任,他們要傳承要創(chuàng)新更需要與世界溝通,為了實現(xiàn)這一切,他們需要很多工具。英語是當今世界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也是許多高科技前沿行業(yè)的工作語言。熟練地使用英語可以讓自己在未來承擔家國使命時更得心應(yīng)手,如果我們整個青年群體都能流利使用英語和漢語,我們未來的事業(yè)將如虎添翼。
我們引導學生以高遠的目標來指導眼下的學習,讓他們的學習超出狹隘的個人目的,成為一個有責任、有理想的人。學習英語是為了完成他們這一代人的使命。在這個高遠的目標之下,學生自己的小目標也會逐一實現(xiàn),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母語的學習是一個怎樣的過程?師生共同內(nèi)省之后,梳理出一個流程:一歲之前基本不說,只是聽,認真聽,聽家人鄰居甚至陌生人說;六七個月時開始蹦字,在一歲時能說整句的話,在這期間家長們會不停地引導讓模仿說話;一歲之后,說,聽兒歌、故事,背詩歌,看動畫片,復述故事,常常是一個相同的內(nèi)容要重復很多遍……這樣大概在三歲的時候,差不多就可以自如地運用母語和大人交流了;進入小學開始學習文字,開始進行書面語的交流。母語的學習是聽說讀寫的順序,從口語到書面語,從生活必需的語言開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弄清這個問題后,我們請學生思考自己學英語的過程,大多數(shù)學生也總結(jié)出一條路徑:認字母、讀字母—認單詞、讀單詞、背單詞、寫單詞—讀句子、背句子、寫句子—讀對話短文、背對話短文、寫對話短文。學生們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自己的英文學習是書面語優(yōu)先于口頭語,或者至少是同時進行的,內(nèi)容與實際生活也不是聯(lián)系得十分緊密,甚至是脫節(jié)。除了英語課堂之外,自己也很少在聽英語、說英語。學生們敏銳地意識到自己英語不好或進步慢的原因:聽得不夠多,說得不夠多,重復得不夠多,讀得不夠多。
由此,師生們共同找到了英語學習的常規(guī)路徑,也是我們英語樂園的基本框架—聽說讀一體化推進。
我校使用的外研版教材貼近學生的生活設(shè)置模塊,教師們在教學時結(jié)合我校的學情,做了三方面的情境設(shè)計。
1.真實情境
學生在學校即可結(jié)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語言體驗訓練。例如,七年級上冊的模塊my classmates、my family、my school、my school day ,八年級上冊的How to learn English、My home town and my country 、The weather、Way of life...這些話題都是學生真實生活的一部分,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真實情況進行說的訓練,不會說的即刻查百度詞典,查完后即刻說并記錄,反復演練,與同學交流。再如,一些模塊的內(nèi)容是社會熱點或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如八年級上冊的Animals in danger、 Population、Body language,八年級下冊的Journey to space、Cartoo,九年級上冊的Wonders of? the? world、Heros 、Museums...教師以課本為范本指導學生學習課文內(nèi)容、復述課文內(nèi)容并遷移到自由討論環(huán)節(jié)中。其間也充分利用百度詞典,查記相關(guān)的詞匯、短語、句子。
2.模擬情境
模擬生活中的場景,進行情境會話訓練,提升學生的英語技能。例如,七年級下冊教材中的shopping這一模塊,安排一個英語實踐活動—班級跳蚤市場,把家里閑置的文具、玩具等拿到學校來交換,進行真實的商品交易,在這個過程中將自己所學到的英語進行實際演練、牢記;八年級下冊中seeing the doctor設(shè)置模擬醫(yī)院的場景,學生們輪流扮演醫(yī)生、護士、患者,練習醫(yī)院里看病時的一些對話。這些真實場景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實踐體驗自己所學的英語,練習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英語,給學生的英語學習增加一些樂趣。
3.特設(shè)情境
精心設(shè)計情境,引導學生解決學習中的難點。在情境學習中解決問題是英語學習中的亮點。例如,“have been”和“have gone”句型是英語的常見句型,也是學生英語學習的一個難點,很多學生分不清楚。教師精心設(shè)計了一個情境,輕松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教學實錄如下。
(教師故意將U盤遺落在辦公室,到教室后請學生幫忙去取。)
師(進教室后):Who can help me?
生(七嘴八舌):I.
師(對一個調(diào)皮男孩): Can you help me?
男孩:Yes,I can.
師:Thank you! Please go to my office to get my U Disk.
(男孩歡快地去取優(yōu)盤)
師(教師對全班同學):Where has he gone?
學生:He has gone to your office to get your U Disk 。
師:He has gone to my office. He is not in the classroom at the moment.
(此時,取U盤同學歸來)
師問全班:Where has he been?
學生:He has been to your office.
師問取U盤學生:Now you are here. Have you been to my office?
生: Yes, I have. I have been to your office.
通過這樣一個情境的設(shè)置,學生們很快理解了兩個句型的差異,明白了“have been”是去過,“have gone”是去。這種在教學中精心設(shè)置的情境,對于解決學生真實的問題特別有幫助。
在理想文化教育的思想下,我們的教師且思且行,努力打造一個英語學習樂園,讓教師快樂地教,學生快樂地學,承擔自己的責任,完成自己的使命。
(作者單位:北京化工大學附屬中學初中部)
責任編輯:肖佳曉
xiaoj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