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陸豐市人民醫(yī)院(516500)彭云濤 張平 陳耀峰 彭曉鋒
1.1 一般資料 選擇的研究對象為我院2013年3月~2018年5月收治的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性穿孔患者82例,依照單雙號法分為對照組(n=41)和治療組(n=41)。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5∶16,年齡27~69歲,平均(45.7±8.5)歲;治療組男、女比例為27∶14,年齡28~70歲,平均(46.3±8.6)歲。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本次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開腹穿孔修補術,選擇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方式,在右上腹直肌上進行逐層切開,進入腹腔后予以探查,對潰瘍穿孔部位進行確定。以紗布隔離開潰瘍穿孔部位和周圍組織,并徹底清除腹腔中的食物殘渣和液體??p合好潰瘍穿孔部位后,對腹腔進行徹底沖洗,常規(guī)放置引流管和縫合手術切口。治療組實施腹腔鏡輔助下穿孔修補術,麻醉方法與對照組相同,選擇頭高腳低左傾體位,在臍下作弧形觀察孔,利用氣腹針穿刺進入,將CO2充入并維持氣腹在12mmHg左右。將氣腹針拔出并將Trocar插入,將腹腔鏡置入,探查腹腔情況。通過腹腔鏡明視作用,將Trocar穿刺置入劍突下、右鎖骨中線肋下緣,并將手術需要的各種器械置入。借助腹腔鏡明視作用縫合潰瘍穿孔處,以溫生理鹽水充分沖洗腹腔,將腹腔中的滲出液、污染物徹底清除出去,常規(guī)放置引流管后,將氣腹排空,并縫合關閉穿刺切口。術后兩組患者均通過胃管注入藥物的方式進行胃腸減壓,并予以禁食補液,應用胃酸抑制劑,強化營養(yǎng)支持,合理應用抗生素,全面評估后協(xié)助患者盡早進行運動鍛煉。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后開始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等進行嚴密觀察,記錄相關數據,同時在術后隨訪觀察術后并發(fā)癥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評析 數據均采用SPSS21.0處理,手術情況、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各以()、(%)加以描述,組間對比各行t檢驗、x2檢驗,如果P<0.05,則表明出現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手術情況 治療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后開始下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均比對照組明顯縮短(P<0.05),見附表。
附表 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情況()
附表 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情況()
組別 手術時間(min) 切口長度(cm) 術后開始下床活動時間(h) 排氣時間(h)對照組(n=41) 84.25±12.06 16.13±3.10 25.85±6.34 69.77±23.57治療組(n=41) 62.33±8.85 3.48±0.12 13.98±3.33 45.29±18.52 t 9.3828 26.1093 10.6132 5.2292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2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情況 治療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8%,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1.9%(P<0.05)。
腹腔鏡手術在操作過程中所作切口較小,美觀且愈合速度快;術后患者可盡早下床活動,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預防和降低肺部感染、腸梗阻、腸粘連發(fā)生率[1]。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輔助下對腹腔進行探查時,改變了以往盲目探查的方式,其具體分兩步進行:①對腹腔情況進行初步判斷;②在所有Trocar完全置入后再進行探查。在修補方式上,腹腔鏡潰瘍修補術以修補穿孔為主,價格低廉,特別適用于穿孔直徑>0.1cm的患者;術中術野充分暴露,可對腹腔包括盆腔在內進行直視,對腹腔進行沖洗時需要對體位進行適當調整,一邊沖洗一邊吸引,對膀胱直腸凹陷、引膈下等部位存在的膿液進行充分清洗,并在沖洗完成后常規(guī)放置引流管,可有效預防并發(fā)癥,恢復胃腸功能[2]。本次研究發(fā)現,治療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均比對照組顯著縮短(P<0.05),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上,治療組患者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提示腹腔鏡下修補手術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比傳統(tǒng)開腹手術更具優(yōu)勢。其原因分析:腹腔鏡手術過程中選擇小切口,對肌肉組織、皮下脂肪造成的損傷并不大,盡量避免在組織血管豐富的部位進行穿刺入腹,可顯著減少出血量,加快術后康復速度,從而有效改善預后和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腹腔鏡輔助下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性穿孔修補術效果確切,微創(chuàng)、恢復快、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值得在臨床中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