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坤 曹明
“‘地球衛(wèi)士獎──激勵與行動獎的得主是中國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者?!睍r至今日,塞罕壩人聊起第三屆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大會上的這一幕,依然激動不已。
跨越50多年,三代塞罕壩人在平均海拔1500多米、最低氣溫-43.3℃的高寒荒漠上,成功植樹11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0%,把荒漠沙地變成了廣袤林海,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森林的綠色奇跡,為生態(tài)文明建設樹立了一面鮮紅的旗幟,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chuàng)業(yè)、綠色發(fā)展”的塞罕壩精神。
如今,在塞罕壩精神的激勵下,越來越多的人積極行動起來,投身美麗中國建設……
“塞罕壩”意為“美麗的高嶺”。位于河北承德北部、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南緣。歷史上,這里曾是水草豐美、森林茂密、鳥獸眾多之地。但從清同治年間開圍放墾,樹木被大肆砍伐,到20世紀50年代,這里已變成人跡罕至、風沙肆虐的沙源地。
塞罕壩條件之艱苦讓人難以想象。氣象資料顯示,塞罕壩最低氣溫-43.3℃,年平均氣溫-1.3℃,年均積雪7個月,年大風天數53天,最晚降雪記錄是6月10日。
塞罕壩能不能種樹?人們疑慮重重。時任林業(yè)部國營林場管理總局副局長劉坤帶領專家,于1961年登上塞罕壩,在荒無人煙的大漠深處發(fā)現(xiàn)一顆落葉松迎風屹立。“塞罕壩能種樹,能種出大樹。”專家們見狀欣喜若狂。
1962年,為遏制沙漠逼近北京,國家決定以承德地區(qū)塞罕壩、大喚起、陰河3個林場為基礎組建塞罕壩機械林場。隨后,從全國18個省市,調集127名干部、專家、大學生,加上承德地區(qū)原有林場職工、技術人才和大學生共369人。這支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隊伍,拉開了塞罕壩林場建設的帷幕,和他們的后人一起,前赴后繼在塞罕壩植樹造林。
“到處是沙地和光山禿嶺,風卷著沙粒遮天蓋日,打到臉上像刀割一樣疼?!薄吧仙皆炝譀]水喝,滿嘴起泡,嘴唇干裂,張不開嘴,只能把干糧掰成小塊兒往嘴里塞。”“一個窩棚住進20人,沒有門板,就用草苫子代替。早上起來,屋內到處是冰霜,褥子凍結在炕上。吃的是全麩黑莜面,就著咸菜,喝著雪水?!薄貞浧饎?chuàng)業(yè)之艱難,第一代塞罕壩人總是感慨萬千。
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塞罕壩第一代建設者們第一年就栽下1000畝樹苗。然而,樹苗的成活率不足5%。1963年春天又造林1240畝,可成活率仍不足8%。接踵而來的兩次失敗,如同兩盆冰水,潑在了創(chuàng)業(yè)者的頭上。
不信東風喚不回。1964年開春,造林的號角再次吹響。林場首任黨委書記王尚海,把妻子和5個孩子從承德市區(qū)接到壩上安了家。他帶領職工啃窩頭、喝冷水、睡窩棚,在一個叫馬蹄坑的地方,搞起了造林大會戰(zhàn)。經過30多個晝夜鏖戰(zhàn),千畝樹苗根植地下。7月,一顆顆幼苗吐出了新綠。10月,造林成活率達95%。
“馬蹄坑大會戰(zhàn)”的勝利,開創(chuàng)了高寒地區(qū)栽植落葉松的成功先例,也開創(chuàng)了國內使用機械成功栽植落葉松的先河。從此,塞罕壩造林全面鋪開,創(chuàng)造了中國高寒荒漠造林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跡。
1977年10月28日,塞罕壩遭遇了罕見的雨凇災害,一夜之間,57萬畝樹木被厚厚的冰凌包裹,20萬畝樹木全部被毀,十幾年心血換來的勞動成果損失慘重。1980年夏天,塞罕壩又遭遇一場百年不遇的大旱,12萬畝樹木旱死。面對一次次災難,塞罕壩人沒被擊垮,一次次從頭再來,用了20年造林96萬畝。到1984年,塞罕壩人累計造林4.8億余株,保存率達70.7%,創(chuàng)下當時全國造林保存之最。
從“一棵松”到“萬頃林”,從茫?;脑缴鷳B(tài)寶地。今天,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綠色發(fā)展理念的最生動的詮釋,都是塞罕壩人執(zhí)著奮斗鮮活的注腳,他們艱苦創(chuàng)業(yè)、無私奉獻的精神跨越時空、薪火相傳……
黨旗招展,誓言錚錚。
在塞罕壩林場馬蹄坑營林區(qū),河北省承德軍分區(qū)的官兵和民兵來到“尚海紀念林”參觀學習。這里,是林場第一任黨委書記王尚海下葬地。
松濤陣陣。王尚海1米多高的雕像寧靜而安詳,仿佛在注視林子里的一草一木。長眠于此的他,如一顆深埋的種子,讓塞罕壩精神有了“根”。
在塞罕壩,聽到最多的就是“扎根”二字,人在這里扎下根,心也就扎下根了?!霸倍?,是塞罕壩三代務林人接力的無悔選擇,也是撬動塞罕壩綠色奇跡的力量之源。
石質陽坡進行拓展造林,但因山坡太陡,機械上不去,他們就用鋼釬鑿樹坑,再從別處背土回填。樹苗先用拖拉機運到山下,騾子上不去,他們就靠人背著往上爬……數十年來,一代代塞罕壩人沿著前輩的足跡,在這塊土地上接續(xù)奮斗著。
陳彥嫻,“六女上壩”故事的主人公之一。1964年,承德二中陳妍嫻、甄瑞林、王曉霞、史德榮、李如意、王桂珍6名女高中畢業(yè)生帶著夢想,扎根塞罕壩林場。春天造林,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氐礁C棚,腰酸腿疼,穿著帶泥水的衣服倒頭就睡。進入10月份,進行選苗作業(yè),選苗棚里一坐就是1天“。如果重新選擇,還是塞罕壩!我的青春我的夢想都在那兒?!蹦暧?0歲的陳妍嫻說起這話,態(tài)度仍然堅定。
海拔1940米的大光頂子山亮兵臺“望火樓”,每年6個月防火期。進入冬季后大雪封山,民兵護林員劉軍、齊淑艷夫婦白天每隔15分鐘、晚上1個小時瞭望報告1次火情,并認真做好記錄,不管有無情況,都要向場部電話報告,簡單重復的工作、極度寂寞的環(huán)境成為他們工作的常態(tài)。然而,兩人在此一守望就是13年。13年里,這樣的動作,他們重復了30多萬次,累積起來的登記冊已有1米多高。他們沒有節(jié)假日,不曾外出旅游,更不能夫妻倆一同下山去看望孩子和家里的老人,包括春節(jié)、中秋節(jié)這樣的日子,也無法回家團圓。
第三代務林人于士濤是個“80后”,工作成績突出的他曾獲得“河北青年五四獎章”。領獎回來那天,于士濤就把獎章塞到了書柜里,讓自己榮譽“歸零”。然而一提起林子,于士濤就感情似火。他說:“一棵樹需要幾十年的精心呵護才能成材,而毀掉一棵樹只需幾十秒。作為新一代務林人,我們要用生命守護好這片綠色。”于士濤的話,道出了所有護林人的心聲。有人用“拓荒”來形容第一代務林人,用“傳承”來形容第二代務林人。那么,哪個詞語更適合用來描述第三代務林人呢?記者在林區(qū)采訪,聽到最多的回答是:“攻堅”。
為了塞罕壩的綠水青山,三代塞罕壩人植綠荒原,有的因公殉職,有的終身殘疾,“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建場之初的塞罕壩,沒有醫(yī)院,職工一旦生病,輕的就硬撐著,實在扛不住才送縣城。不到100公里的山路,靠馬車或牛車要走上兩三天,大雪封山只能與世隔絕。早年去世的“老壩上”平均壽命只有52歲。
經過一代代人的奮斗,整個塞罕壩能夠造林的地方幾乎已被開發(fā)殆盡。盡管如此,新一代塞罕壩人還在向更干旱區(qū)域、更高海拔地區(qū)發(fā)起挑戰(zhàn),突破了多品種種植、病蟲害防治等難題,在新征程上繼續(xù)艱苦創(chuàng)業(yè)。
“綠水青山不是喊出來的,而是幾代塞罕壩人干出來的。”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一位領導告訴筆者:造林地選擇是先易后難,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完成近8萬畝的石質荒山造林,林場森林覆蓋率將達到86%的飽和值。
播下的是綠色,收獲的是美麗。今天的塞罕壩,是林的海洋、河的源頭、花的世界、鳥的樂園,盛夏避暑的天堂,攝影家流連忘返的地方。
2014年早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召開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座談會,明確指出“張承地區(qū)要定位于京津冀水源涵養(yǎng)功能區(qū)”,這是國家頂層設計層面對承德提出的功能定位。
承德的決策者下了鐵的決心,用鐵的手腕,擎起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大旗,大膽實踐,開創(chuàng)生態(tài)強市、魅力承德建設的大幕。在未來的發(fā)展藍圖上,強化生態(tài)經營意識,推進生態(tài)資源開發(fā)利用,全力打造綠色產業(yè),走出一條由黑到綠的產業(yè)發(fā)展新路。
浩瀚如海的塞罕壩機械林場,碧草如茵的御道口牧場……進入夏季以來,河北承德壩上地區(qū)進入旅游旺季。去年暑期,當地借助塞罕壩生態(tài)品牌打造了全長180公里的“一號風景大道”,涵蓋森林、草原、湖泊等多種自然景觀,一改承德旅游“山莊獨秀”的局面。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今天的塞罕壩有林地112萬畝,如果林木按1米的株距排列,可繞赤道12圈。與建場初期相比,塞罕壩森林覆蓋率提高了68.6%,苗木、旅游等每年帶動當地社會總收入6億多元,森林資源總價值達200多億元……換句話說,塞罕壩的建設發(fā)展實現(xiàn)了生態(tài)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tǒng)一。
與此同時,承德與北京合作開展了國內首單跨區(qū)域碳排放交易,已完成碳匯交易13筆,交易量6.9萬噸,收益254.1萬元,成為全國首家開展跨區(qū)域碳匯項目的城市。同時,當地還積極探索跨區(qū)域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等生態(tài)產品交易,已完成排污權交易158筆,收益2390萬元。
實踐證明,藍天白云、綠水青山是長遠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最大本錢,環(huán)境優(yōu)勢、生態(tài)優(yōu)勢可以直接轉化為經濟優(yōu)勢、發(fā)展優(yōu)勢。
塞罕壩的綠色還在加快向周邊輻射延伸,在首都北方形成了一道綠色生態(tài)屏障。郁郁蔥蔥的林海,成為職工改善生活、群眾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
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善,帶動了塞罕壩旅游業(yè)發(fā)展。而在塞罕壩決策者看來,這反而成了“成名后的煩惱”。
“旅游業(yè)看似無污染,但森林承載力是有限度的?!绷謭鲆晃活I導告訴記者,他們并沒有為眼前的利益所惑,而是科學分析林場承載力,在保護的同時通過提檔升級景點、改造森林小鎮(zhèn)等工程,提升塞罕壩的品位與形象。
在保證生態(tài)安全的前提下,塞罕壩合理開發(fā)旅游資源,嚴格控制游客數量,建成了美不勝收的綠色生態(tài)旅游地。目前,年平均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50萬人次、收入4000多萬元?!盎脑兂缮?,森林換來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塞罕壩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發(fā)展鏈條?!比眽螜C械林場副場長陳智卿說。
未來的塞罕壩去向何處?塞罕壩人給出的答案是:精準提升森林質量,釋放更大生態(tài)效益,強化社會服務功能,提供有效的生態(tài)產品。去年8月,林場完成首筆3.68萬噸造林碳匯交易,完成了通過市場機制實現(xiàn)森林生態(tài)價值補償的一次有效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