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詠中
【關鍵詞】喜愛 技法 訓練 評價
在小學教學實踐中,有的學生把習作視為畏途,提到習作就為難;有的學生則得心應手,愛上了習作;更有甚者,小小年紀就寫出了三四萬字的長篇童話。為什么差別這么大?我們可以從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去追問,也可以從學生、教師、家長等角度去審視。原因可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是,筆者以為要提升小學習作教學效率,必須從“心”人手,撥動心弦。
一、給學生喜愛習作的理由
長期以來小學習作教學考慮得更多的是完成特定教學任務,而沒有重視給學生一個喜歡習作的理由,這需要反思和匡正。一些學生不喜歡習作的原因何在?有兩點不容忽視,一是學生的習作過程缺少“高峰體驗”,二是部分教師自身缺失習作情懷。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學生的習作過程缺少“高峰體驗”的現(xiàn)象并不少見,習作能力不強的學生尤甚。事實上,有些學生一次次的習作,成了一次次的交差。有時,學生以為自己盡心盡力寫出來的習作會獲得好評,然而結果卻是個冷面的、不理想的等級,期望與現(xiàn)實形成了較大的反差。長此以往必然會消弭學生的習作興趣,學生怎么會喜愛習作呢?
有鑒于此,有教師提出用好兩個“表”,有助于讓學生喜愛習作,一是“表揚”,二是“發(fā)表”。抓住學生習作中的點滴進步進行表揚,選取習作中的語句、片段,甚至是幾個精當?shù)脑~語進行表揚,其作用不可小覷。而學生習作的發(fā)表,無疑會獲得難忘的“高峰體驗”,并引發(fā)對習作的喜愛。在公開發(fā)行的報刊上發(fā)表固然好,在校刊班刊黑板報上刊登同樣有著激勵作用。多年前,筆者每月都要編一本油印的學生習作集,版面設計、點評都由筆者和學生共同完成,油印則請學校文印室?guī)兔?。校長也很支持,并且說編印這樣的冊子比印一份份試卷更有價值。編好后人手一冊。每學期,筆者努力讓班上所有學生的習作都能在這本集子上“發(fā)表”。習作集發(fā)到學生手上的時候,他們就如同閱讀精彩的小說一樣專注。黑板報、墻面瓷磚、“教育在線”等網(wǎng)站的論壇都是我班“發(fā)表”學生習作的園地,很多學生因此對習作信心滿滿。
與此同時,筆者也堅持練筆投稿,還將自己發(fā)表的適合學生閱讀的文章復印給學生,有的學生說將來也要在報刊上發(fā)表文章。漸漸地,班上不少學生喜歡習作了,這就是教師自身習作情懷對學生的影響。蘇軾曾寫過一首《琴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詩歌告訴我們要產(chǎn)生美妙的樂聲,光有琴還不行,還要靠手指的彈撥,只有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奏出優(yōu)美的音樂。其實,每個學生心中都有一架習作的“琴”,習作教學要撥動學生的心弦,讓師生之間互為“琴”“指”,讓學生愛上習作。
二、讀中學寫,潤物無聲
一直以來,如果教師有意突出習作技法的指導,往往容易受到質(zhì)疑。仿佛習作技法必須讓學生自主感悟到才行,持這種觀點者不在少數(shù)。筆者以為,這是有失偏頗的。一味教條式地教給學生習作方法固然要反對,但在習作教學中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掌握習作技巧,在閱讀中學習寫法,結合閱讀教學滲透習作技巧這一做法并無不妥。因為,這樣的技法形成的過程,是潤物無聲的,是“走心”的。
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的《狼牙山五壯士》一文,第二自然段是典型的場面描寫。這段文字,既有五壯士痛擊敵人的群體介紹,此為“面”;更有每個戰(zhàn)士英勇殺敵的動作、神態(tài)的具體刻畫,此為“點”。點面結合,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戰(zhàn)斗的激烈,戰(zhàn)士們的英勇。教學中,可以抓住文本引導學生掌握或鞏固場面描寫的方法:一是要點面結合來寫,二是要寫出場面的氣氛。同時,以此為拓展讓學生懂得寫勞動場面、集會場面、活動場面等。一味不講方法,期望讓學生自己去悟出方法,可能是教師的一廂情愿,結果會令人失望。
如何寫好開頭和結尾,如何首尾呼應;如何點面結合、動靜結合進行描寫;如何運用“先總后分”“倒敘”等結構或布局謀篇的方法……是應該讓學生掌握的。結合課文或?qū)W生習作講技法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學生習作技法的掌握需要長期的有機滲透和循序漸進的教與學。一些學生嘆息作文難,不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很可能是“茶壺里煮餃子,有貨倒不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就需要掌握表達的技法。
三、適度的訓練是必須的
研讀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我們欣喜地看到在習作訓練上,既有單元習作訓練,又有結合課文安排的小練筆。一方面,這符合小學生學習的心理規(guī)律,這也與小學生習作教學“從部分到整體”“從仿到創(chuàng)”等基本途徑相吻合;另一方面,適量的小練筆,為學生習作“質(zhì)”的提升奠定了基礎。
怎樣有效把握小練筆訓練的度?筆者以為,一篇單元習作,一般需要有兩到三個小練筆做“鋪墊”。這需要教師用好教材資源,進行個性化設計。如可以結合閱讀教學相機安排隨文仿寫、片段改寫、文本留白處的補寫、句式的練寫等小練筆。這樣做是化整為零,一步一得。因為學生的習作水平是其諸方面素質(zhì)的綜合反映,如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等等,而不同的小練筆分別指向不同的知識點、能力點的建構,所以這樣做減緩了單元習作訓練的坡度,積累了素材,建構了語言模型,學生將從能寫到會寫,進而愛寫,有利于提升單元習作訓練的效果。
特級教師郭根福曾在《小學語文教學科學研究方法》一書中提出“要提高小學作文教學的質(zhì)量,必須有一定的訓練量作保證”“小學高年級大作文與小作文的比例為1:3較為合理”。他認為適度的“多練”不是加重學生負擔的“苦練”。筆者覺得,這就像器樂訓練中,總要進行適量的“練習曲”訓練是一樣的道理。
四、習作教學各環(huán)節(jié)應形成“閉路”
習作教學由“指導”“寫作”“評改”等環(huán)節(jié)組成。事實上,實踐中這“三部曲”中的“評改”相對薄弱。翻閱學生習作本,不少習作的前面是教師評定的一個等級,末尾則是個“閱”和批改日期。習作缺少精批細改的學生不在少數(shù)。一些學困生,每次交上習作之后,就等著拿個“及格”甚至“不及格”的評價了事,學生的習作素養(yǎng)難以提高與此不無關系。人們常說的“三分文章七分改”“文不厭百回改”是有道理的。教學中不妨將教師的精批細改與學生之間的“自批互改”相結合,這無疑有助于學生習作素養(yǎng)的提高。
與此同時,必須重視評講。評講應該包括對全班學生習作的整體分析,對優(yōu)作的推介、表揚,對部分習作批改個案的呈現(xiàn)和分享……這樣會給所有學生以啟發(fā),為的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某個學生的習作被教師捧在手頭,賞讀評點,其他同學聆聽、分享和借鑒,可能對習作者本人是終生難忘的。這也滿足了學生“自我實現(xiàn)”的心理需要。做好習作評改這一環(huán)節(jié),才能讓習作教學形成一個完善的“閉路系統(tǒng)”,并良性循環(huán)。筆者看到了一篇二年級學生的日記和教師的評語,深有感觸,摘錄如下:
2018年11月27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我去外婆家和哥哥玩陀螺,玩得很開心!我想,哥哥怎么這么大人了還玩陀螺呀!我要收走他的陀螺,放到媽媽包里面帶回家藏起來,等我長大了,給我寶寶玩。寶寶一定很開心!
評點:童趣在哪里?在兒童的世界里,在兒童的生活里。你玩陀螺,玩得開心,還玩出了“想法”。既為哥哥著想,又有自己的愿望,要“收走”,要“藏起來”,要“給我的寶寶玩”……真是太有意思了!想法和愿望“合情合理”,這就是童趣、童真!為你點贊!
從這篇日記和教師的評點中,可以想見,這位教師的習作教學是成功的。當這樣的點評在班級中交流的時候,會給學生多大的鼓勵?。¢L此以往,學生的習作能力怎能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