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摘 要 古詩文在中華民族的璀璨寶庫中,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具有極強的審美魅力。那么,如何在古詩教學中滲透美育?這是很值得我們探討與研究的。因為,如果學生了解了古詩的魅力,從而喜歡上古詩,對培養(yǎng)學生美育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關(guān)鍵詞 古詩文;美育;小學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40-0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18-0179-01
古詩,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學之美。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就是古詩教學,古詩的語言精煉,讀起來朗朗上口,平仄韻律盡顯完美。同時,雋永的意義也自然蘊含其中。因此我覺得古詩教學可以作為美育教育的載體,而且是重要的載體。可是目前的課堂教學,往往容易忽視它在美育教育中的必要滲透作用。
一、繪畫,在古詩教學中滲透美育
繪畫在古詩教學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筆者曾聆聽了一節(jié)用美術(shù)技能教學的古詩課――《竹石》。上課伊始,當多媒體課件出現(xiàn)古詩的詩題《竹石》的時候,同學們不由自主地討論著:這首古詩究竟是寫“竹”,還是寫“石”呢?此時,老師突然把畫面一轉(zhuǎn),引到畫“竹”上。教師看似不經(jīng)易地問到:竹子有什么生長特點?學生馬上又討論開了。教師接著又讓學生欣賞了一幅清宮廷的珍品《梅花竹石圖》,講述了這幅畫的背景與來歷,學生的興趣被老師激發(fā)起來了,迫切地想要畫一畫竹子。教師順勢跟孩子們講解畫竹的步驟與技巧。學生在短短的一兩分鐘內(nèi)就畫好了自己心目中的竹子。此時,教師再趁機引導學生,我們平時看到的竹子都是生長在潮潤的平地上,可是,就有竹子是生長在巖石縫里……還沒等老師講完,學生迫不急待地在竹子下方畫上了巖石。作畫完畢,很多學生不由自主地議論開了:有的說《竹石》寫的是竹,而且是生長在巖石縫里的竹;有的說詩人筆下的“竹”意志堅定,堅忍不拔;還的的說,鄭燮畫的畫中有竹,也有詩,這是一首題畫詩……
這樣無聲勝有聲的教學,讓學生陶醉在美的畫面中,領(lǐng)悟到詩歌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真可謂是一舉兩得呀。
二、情境,在古詩教學中浸潤美育
許多老師覺得古詩字少意多,看似沒什么可教的,但在教學中,卻總覺得講不完、講不透,生怕學生沒領(lǐng)會。于是一首幾十字的古詩要求學生做滿滿的幾頁紙的筆記。布置作業(yè)時,一定會有背誦古詩、背字意、背句意、背詩歌表達的情感等。一首美妙絕倫的古詩被肢解得支離破碎。教師教得累,學生覺得無味。
那么,古詩該怎樣教才能教出它的韻味呢?筆者認為,教學古詩前應(yīng)先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詩,了解詩人自己的背景,了解詩人寫這首詩的背景與境況。因為無論作者還是詩人,與其說是寫詩,不如說是在寫自己。特別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詩,更是詩人自己的真實寫照。
還是《竹石》這首詩,表面上是贊美竹子具有意志堅定、堅忍不拔、生命力強、樂觀向上的精神,實際上是詩人鄭燮借竹子的這種精神來表明自己也要向竹子一樣,具有竹子一樣的品格。
在教師的再次引導下,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詩人,更好地領(lǐng)會詩歌所要表達的情感。學生從搜集到的資料中得知:詩人鄭燮就是大畫家鄭板橋,對詩人就肅然起敬了,對學習鄭燮的詩也更有興趣了。有的學生了解到,鄭燮自小就沒有母親,因為他四歲的時候母親就離世了,十四歲的時候,他的繼母又離開了人世。鄭燮在沒成名時,他的畫沒人看得上,也自然就賣不到好價錢,因此,他生活拮據(jù),以致他的兒子活活餓死了。這是在這樣極其艱難的生活境況下,鄭燮仍然堅持讀書,堅持畫畫,堅持寫詩。
在這樣的情境渲染下,學生自然而然地領(lǐng)悟到了詩人的堅忍不拔的高貴品質(zhì),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的深刻含義了。
三、吟誦,在古詩教學中陶冶美育
吟誦,是我們對古詩誦讀的一種傳統(tǒng)方式,也是提高古詩學習效率的一種方法。通過吟誦的方式學習古詩,學生能更深地感悟到古詩的內(nèi)在精神和審美韻律。
當詩人的情感充分發(fā)揮出來的那一刻,讀已不足以表達這種情感,那就要唱了。按平長仄短的規(guī)律讀,和著曲調(diào)唱,像這樣半讀半唱就是“吟”。所以我們古人常說“吟詩作畫”。這是中華民族的一項瑰寶,掌握了,收獲就大了。
學生如何學會吟誦?這就要先學會平仄劃分了。我們漢語拼音有一、二、三、四聲,通俗地講平仄可以這樣劃分:一、二聲為平聲,用短橫線表示,讀得長,讀得高;三、四聲為仄聲,用短豎線表示,讀得短,讀介低。因此有“平長仄短”“平高仄低”之說。吟誦時,平仄相間、高低錯落,去入平上、疾緩輕重的詩韻之別,那復(fù)沓回環(huán)、對偶互文的形式之美,一下子把短短的幾行古詩文復(fù)活起來了。這樣學習古詩人,就會使原本異常枯燥的古詩文變得靈動起來,變得有趣起來,變得有味起來。從而讓孩子們漸漸地愛上古詩文,愛上中華傳統(tǒng)文化。
總而言之,在現(xiàn)代化教學模式中,古詩文教學應(yīng)擔負起培養(yǎng)學生美育的重任,要有效發(fā)揮古詩文在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方面的作用。所以,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適時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將美育教育滲透到古詩教學中去,讓學生在古詩教學中感受到形象美、意境美、語言美和人格美,進而在無形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黃宇英.在詩情畫意的小學古詩文教學中進行美育滲透[J].課外語文,20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