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濤
摘 要:中國自古有“詩言志”的傳統(tǒng)。受現(xiàn)行教育功利性、工具性的影響,詩歌創(chuàng)作在中學語文課堂里是缺席的。對于中學生而言,真正意義上的寫作,是以典雅、蘊藉的漢語為載體的文學創(chuàng)作,詩歌是最切近我們心靈的母語。筆者認為,引導學生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的價值體在于,強調語文教育的人文性,重塑漢語精神,其終極目的是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 詩歌創(chuàng)作 漢語精神 人文價值 語文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9-0-01
《尚書·堯典》云:“詩言志?!?“詩”是作為外交辭令來被引用以“言志”的。從中國古代的許多詩篇都可看見這種“言志”的痕跡,所謂“勞者歌其事,饑者歌其食”,總體來說,詩歌,其根源是禮樂傳統(tǒng)。所謂的詩言志,實際上是載道和記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生活的行進,人們的情感、欲望慢慢從傳統(tǒng)的倫理政治的捆綁下解放出來?!霸娧灾尽币仓饾u被后世理解,并成為重要的美學理論。
語文教育應該引導學生進行詩性語言的構建,創(chuàng)獲人生的詩意。語文課堂要融入詩歌創(chuàng)作的精神,其目的是要重塑漢語精神。對于中學生而言,真正意義上的寫作,是以典雅、蘊藉的漢語為載體的文學創(chuàng)作。詩歌是最切近我們心靈的母語,詩歌創(chuàng)作可以給人們的精神生活帶來美好的愉悅感和寧靜、充實的詩意感,而最終可以塑造一個人甚至一個民族的人文精神。
一、倡導詩歌創(chuàng)作的語文課堂,摒棄教育的功利主義,強調語文教育的人文性,重塑漢語精神
綜觀我們多年的語文教學,最大的誤區(qū)便在于人文精神的消遁。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儒家學說為主流,主張經(jīng)世致用,強調實用性、功利性。中學語文教育之殤在于,越來越受現(xiàn)實的實利主義的羈絆,便就從根本上限制了學生生命意義的拓展。不管是中考還是高考,考場作文的要求中往往有一句“除詩歌外文體不限”,更使得詩歌創(chuàng)作在語文教育中的缺席成為必然現(xiàn)象。中國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詩情畫意的生活,讓心靈充滿美麗思想, 以致他們在大地上詩意地棲居。在當下,關于語文教育的“文”“道”之爭仍在繼續(xù)。有人認為,文與道,正如質地上的紋彩和捕魚工具。從文化傳播的角度看,用詩歌來傳載某種認識或道,已經(jīng)不合時宜。語文教育不應把“道”凌駕于“文”之上。語文是語文,道是道。但不能為了道而忘記語文教育的基本目標。真正的文學創(chuàng)作是“事出于沉思,義歸于翰藻”。關注中學生的詩歌創(chuàng)作的行動研究,是遵循文學為“人”學的特點,提升學生的生命質量。
在過去,藝術以繪畫、音樂和詩的形式感動了整個人類,而人們又通過藝術而認識到自己當下的超越層面。就目前而言,詩歌似乎受生活的責難,生活再也不是詩歌能找到休憩、自我反省并充實自己的祭壇了。眼前的世界,更像是一個似乎無言的黑暗而又強大無比的現(xiàn)實。倡導詩歌創(chuàng)作的語文課堂,可以實現(xiàn)通過美的形式而收到群體教育的效果,詩歌可以培養(yǎng)超驗意識和對道德觀念的接受。
二、詩歌閱讀和詩歌創(chuàng)作并駕齊驅,從閱讀積累引入詩歌創(chuàng)作,其終極目標是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語文教育不是一個純粹的語言習得過程,而是師生生活運動的雙向積極過程。要引入詩歌創(chuàng)作,筆者認為,詩歌閱讀和詩歌創(chuàng)作并駕齊驅,讓學生循序漸進。深入詩歌的內核。讓學生在欣賞古往今來的優(yōu)秀作品時,感受漢族智者的偉大心靈、深邃的思想,以及漢民族的智慧和杰出創(chuàng)造,就是接受漢民族深刻的文化影響和文化感染。而學生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則是強調學生對自身生命價值的尊重,從而培養(yǎng)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最終達到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
根據(jù)課程改革標準,我們對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歌提出了要求:“以積極的欣賞態(tài)度,注重審美體驗,培養(yǎng)氣質,培養(yǎng)靈魂。能感受一下畫面,品味語言,欣賞作品的豐富內涵及其藝術表現(xiàn)。它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探索作品中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的豐富性社會和感情生活?!?/p>
通過“先學”的自主習得階段,實際上是尊重學生新鮮的閱讀感受,尊重學生對作品的初始反應。詩歌是具有很多“不定點”和“意義空白”的召喚結構,透過自主學習,學生可以有更多的視角去領悟文本。
關于表達與交流的寫作部分,課程標準倡導:“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倍鴮υ姼璧膶懽鬟^程,寫作過程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研究寫作要把寫作前、寫作后的環(huán)節(jié)與“動筆”活動的“寫”視為統(tǒng)一的整體加以研究。寫作是一種動態(tài)的語言實踐的過程。我們采用“54321”課堂模式來實現(xiàn)這一過程。
“5”指的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五個流程:學習觀察、感覺和思考--選擇材料,安排結構——調動語言積累,考察和完善語言——修改文章,相互學習交流展示和評估結果。“4”是指“高效課堂”的四個關鍵要素:學習、教學、指導、研究?!?”是實現(xiàn)的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即“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2”是兩個主體:學生和教師。“1”是總體目標: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
筆者以王力《詩詞格律》為藍本,對學生進行古典詩歌創(chuàng)作的啟蒙。先從韻、四聲、平仄、對仗的講讀作為基礎,以學生熟知的經(jīng)典名篇引入詞格律的講讀。詩歌方面,重點講讀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的韻律,詞方面,重點講讀“浣溪沙”、“菩薩蠻”的韻律,在這樣的基礎上,再對學生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的引導。
詩歌,是一種語詞凝練、結構跳躍、富有節(jié)奏和韻律、高度集中地反應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的文學體裁。詩,是語言的藝術,詩可以分為抒情詩與敘事詩,格律詩和自由詩等。詩歌的基本特征是:凝練行、跳躍性、音樂性。詩歌是語言的精華,每一個青年心中原本都有詩意的人生向往,只是被壓抑在現(xiàn)實的凍土之下。
結語
當代教育的基本目標是“不斷豐富精神生活,提升自我人格,提升生活境界”。漢語課程在這方面負有重要責任。世界是復雜的.詩歌里有一片沉靜、一種質樸,我們用以安置那些無法安放的雜思,傾訴那些無處傾訴的煩擾?!皝G卻人間事,重獲清澈的骨骼?!蓖ㄟ^詩歌創(chuàng)作,我們引導學生通過詩來讀懂自己,從而奠定生命的底色。
參考文獻
[1]賈淋. 高中詩歌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培養(yǎng)研究[D]. 四川師范大學, 2015.
[2]肖青萍, 劉映紅. 教師在古詩文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傳承人文精神:《高中古詩文教學與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研究報告[J]. 文學教育(中), 2011(5):105-106.
[3]楊喜華. 中學語文教學呼喚“詩教”回歸[D]. 湖南師范大學,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