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塵
按人對社會回贈的價值長度來算,人生分上半場和下半場。一般說,二十歲之前屬未成年期,尚不能自食其力,就社會這個職場而言,他們還不能進場。如果從二十歲進場算起,到六十歲退場,人生二十年算一個半場。按過去的分法,大約以四十歲為前后半場的分界;現(xiàn)在的人可能覺得退休之后仍能做一些事情,便以五十歲為分界了。我們姑且認可現(xiàn)在的標準,就讓前半場長十年吧,這樣似乎覺得人生更長些嘛。生命充滿了彈性,標準也不宜過于精準啊。
生命就像一罐液化氣,人生的上半場,火苗是耀眼鮮亮的藍色,有一種壓抑不住的活力嘟嘟外冒。尤其是剛上場的年輕人,晃膀子走路,蹦跳上臺階,生命似乎天長地久,死亡遙遠到好像和自己無關。也難怪,年輕就是最大的王牌嘛,骨頭肌肉強硬而柔韌,栽幾個跟頭、撞幾回南墻也不要緊,拍拍身上的塵土、揉揉頭上的大包,繼續(xù)走就是了。即便是到了骨摔折、頭開瓢的程度,住幾個月醫(yī)院,仍是生龍活虎啊。
這時候的人,就應該大步流星、高歌猛進,上山打虎、下海擒龍,荊棘泥潭、荒漠絕壁都視若平地,從骨子里透出一種慷慨大氣。這時不英雄,更待何時呢?人生的確太過短暫,生命的火焰在最強盛的時候,就該釋放出最絢爛美麗的光芒啊。
人在上半場,生命應該做加法的,盡量多地嘗試,盡量多地游歷,盡量多地閱讀,盡量多地承擔,盡量多地磨礪,盡量多地釋放。在生命的長度無法改變的前提下,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增加它的寬度和深度。在生命火力限定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做到的還有讓火花的形狀變化更多些。人生始終在路上,很多事情的確就是過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生命的旅途是不可逆的。我們切記這一基本點。檔案部門的年輕人經常會抱怨機會少,青燈黃卷,邊緣幕后,能有什么寬度和深度呢?其實,辯證看,荒地處女地多,大有可為嘛。就看你怎么看,怎么干了。
生命就像四季一樣,什么季節(jié)行什么令,開什么花,結什么果是應有之義。春天就應該行春令嘛。春天是蓬勃向上的,是躍躍欲試的,是嶄露頭角的,浪漫誘惑如一彎柳梢上的月牙。夏天就應該行夏令嘛。夏天是火熱爆裂的,是盡放怒展的,是爭奇斗艷的,豐滿燦爛如一輪正午下的驕陽。
這就是人生的上半場,這時候的你如果修身養(yǎng)性、看淡塵世、靜如古井,不能說不是智慧,但多少有些春行秋令或夏行冬令的味道。逆自然大道而行可能只有兩種人和兩種結果:要么是圣人,以超越千年的眼光氣魄,抱定知其不可而行之的信念,以自己的血肉做燃料點亮千古暗夜;要么是鉆牛角尖之人,自戀自悟如深山遠谷中一棵歪脖子老樹,在寂寥落寞中自生自滅。
如果你自我認定為普通人,即便是優(yōu)秀的人尖子,最好順應生命的季節(jié)時令做人做事。這樣更自然,更暢意,更容易對得起生命的大獎,等你將來走到生命的盡頭,也不容易留太大的遺憾。
人生上半場精彩也好,窩囊也罷;刺激也好,平淡也罷;一切都成為過去。生命如河一般流逝,流到哪兒說到哪兒。河是無法回頭的,想回頭也只有回憶。人只要頻頻回憶,就說明開始進入下半場了。
人剛進入下半場,開始多少還會有些沖勁,畢竟上半場的節(jié)奏不是馬上就能改變的,需要一個緩沖。這個緩沖可能比上半場的沖勁還猛一些,就像夏季三伏天剛過的“秋后加一伏”,這一伏有時候比三伏天還要熱一些。但到底沒有多少后勁了,熱也是虛熱。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上半場的艱辛、磨難、奮進、掙扎、委屈、隱忍、汗水、眼淚,都相應化作金燦燦的一片,透散出糧食瓜果的鮮香之氣。按照常規(guī),上半場是怎么付出的,下半場就怎么收獲;上半場付出多少,下半場就得到多少。當然,生活是復雜的,付出和回報不一定是一對一的關系。但東方不亮西方亮,這邊舍,那邊得,總要落一頭的。
一般年輕人容易不平衡的是,怎么看著中老年人好像付出少,而得到多啊,我們卻是付出多,得到少呢?其實,中老年人上半場也是付出多,得到少,就像春夏季的農民,只見勞作,少見收獲。沉住氣,不到時候嘛。生命四季都是前面出多得少,后面出少得多。天理地運面前,人人平等,個個如此,有什么不平衡呢?
人這個時候,各方面都需要做減法了。生命的那罐液化氣已用了一多半,火苗由耀眼的藍色逐漸變?yōu)槿岷偷乃{黃色,而且黃多藍少。從生理上講,夏秋換季之時,人最容易出毛病。按中醫(yī)理論,男子以“八”為一個生命節(jié)奏,女子以“七”為一個生命節(jié)奏。男人六八四十八(過去講五八四十),女人六七四十二(過去講五七三十五),這時候,身體就進入多事之秋了。
四十八歲既是人最重要的本命年,也是生理上的一個大坎兒。過大坎兒時,顛簸搖晃震動都是正常的。當然也有很多人平穩(wěn)過坎兒一如既往,按下不提。過大坎兒后,大部分人的心勁都不同程度地下降了。一般說來,心勁需要元氣支撐,年輕人元氣足,心勁自然大,中老年人元氣弱,心勁當然小。中醫(yī)說: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血氣相互作用衰減,心勁弱也是自然之道嘛。
人最重要的是要量力而行。本來就是下半場,就得悠著點了?!霸洔嫔ky為水”嘛,這時候需要的是從容鎮(zhèn)定,平穩(wěn)中庸,氣定神閑。見過多,經過多,所以心胸要大,視野要開,境界要高,雖然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可以想得多做得少,看得多說得少嘛。
上半場,為了生存,為了既定目標,人不得不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說自己不想說的話,見自己不想見的人,讀自己不想讀的書,寫自己不想寫的文章。下半場,相對站穩(wěn)一定的位置,衣食無憂,就可以放松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說自己想說的話,見自己想見的人,寫自己想寫的文字。難讀的書,放下,別扭的事,罷手,討厭的人,回絕,多余的話,閉嘴,應景的文字,停筆。什么叫瀟灑?什么叫自由?什么叫隨心所欲?年輕人很難做到啊,只有中老年人才有資格去做。道理很簡單,無欲嘛。
當然,這個時候,有些中老年人不服老,想將上半場沒做完、沒做好的事情全力做好做完善,或者上半場一直當替補隊員,沒有機會上場,好容易等到上場,自然不想失去下半場寶貴的機會,這種“秋后一伏”的熱度可能更厲害一些。尤其是檔案人,越老積淀越多,反而發(fā)揮余熱的幾率更大。對這類人,我們心存敬佩。
還有一些中老年人,工作中倒是順其自然了,心勁大衰。生活中卻春心不老,想逆自然之道而行,秋行春令,甚至冬行春令,搞起“大齡差”的婚外情來。某些官場中人竟然以此為時尚,當事人得意,旁觀者艷羨。這真像某名人說的“老房子失火”,燒得天昏地暗,救都無法救的。其實,這種“失火”最讓人笑話和看不起了。
下半場講究的是平穩(wěn)著陸,為自己,也為家人朋友畫一個完滿的句號。這樣,雖然曲終人散,畢竟有些繞梁的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