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林 邱志鵬 杜仕若
摘? 要:2018年5月,云南省檔案局申報的“南僑機工檔案”成功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qū)名錄》。開展其數字資源整合工作,有利于完整構建檔案資源體系,更好地完整保護與傳承這一珍貴抗戰(zhàn)記憶。論文闡述南僑機工檔案文獻數字資源整合意義,分析整合要素,揭示滯后問題,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南僑機工;檔案文獻遺產;資源整合
Abstract: In May 2018, the “Nanqiao Machine Archives” filed by the Yunnan Provincial Archives Bureau was successfully selected into the “World Memory Asia Pacific Directory”. Carrying out the integration of its digital resources is conducive to the complete construction of the archives resource system, and better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is precious anti-war memory. The paper expounds the meaning of digital resources integration of archives in Nanqiao mechanics, analyzes the elements of integration, reveals the problem of lag,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Nanqiao mechanic; Archives heritage; Resource Integration
南僑機工檔案文獻形成于1938年至1947年,記錄了二戰(zhàn)期間3200 多名南僑機工回國參加滇緬公路抗戰(zhàn)物資運輸,支持中國抗戰(zhàn)的光輝歷史?,F存南僑機工檔案文獻數量豐富,主要為檔案館、博物館、紀念館、研究會等相關機構或個人收藏。其散存狀況不利于抗戰(zhàn)記憶的完整構建及其資源體系化建設。探討南僑機工檔案文獻數字資源整合問題,不僅可完整構建其數字資源體系,保護與搶救這一珍貴抗戰(zhàn)記憶,對更好地開發(fā)南僑機工檔案文獻,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有重要現實意義。
1.1 檔案資源體系化建設
南僑機工檔案文獻是在1938年至1947年間形成的,記錄了二戰(zhàn)期間,生活在南洋地區(qū)的3200多名華僑汽車司機和修理工,回國參加滇緬公路國際物資運輸所形成的原始檔案文獻材料。南僑機工檔案文獻數量豐富,主要有公函、電報、文告、登記冊、證件、獎狀、證書,以及手稿、書信等紙質檔案;歷史照片、視頻和紀錄片等聲像檔案文獻;勛章、紀念章、印章、錦旗、頭盔、摩托、扳手、馬燈等實物檔案文獻;以及南僑機工或后人等形成的口述檔案。這些檔案主要保存在云南省檔案館、畹町南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廣西檔案館、陳嘉庚紀念館、《海南日報》社、臺灣國史館,以及新加坡國家檔案館等機構。此外,中央電視臺、昆明電視臺,以及南僑機工研究會或部分網站等,也保存有南僑機工音像檔案。開展南僑機工檔案文獻數字資源整合建設,首先,可將這些珍貴檔案文獻進行數字化建設與集中,完整構建南僑機工檔案文獻資源體系,實現其資源體系化建設;其次,可整合紙質、音像、實物和口述等檔案信息資源,全面反映南僑機工舍身為國,參加滇緬公路國際物資運輸的歷史原貌;最后,可依托體系化檔案文獻數字資源,發(fā)掘利用檔案信息,傳播南僑機工抗戰(zhàn)事跡,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1.2 抗戰(zhàn)記憶完整性構建
從檔案記憶理論看,“歷史記憶是社會成員通過文字或其他記載來獲得的”。[1]檔案與社會記憶呈現出載體關系,即檔案是社會記憶的載體或工具。[2]從國家層面看,“檔案是承載國家記憶的工具,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只要是有關國家歷史傳承、黨和國家發(fā)展建設、公民生存依賴的檔案資源,都是國家不可多得的重要戰(zhàn)略資源”。[3]就南僑機工檔案文獻記憶功能而言,由于其檔案文獻分散保存在不同檔案館、博物館、紀念館、報社、電視臺、研究會或個人手中,所承載的南僑機工抗戰(zhàn)記憶是不完整、碎片化的,不能全面反映南僑機工應召回國、不懼生死、奮戰(zhàn)滇緬公路的歷史全貌。而將不同文化機構、社會組織或個人等保存的南僑機工檔案文獻,通過數字化整合的方式進行集中,就可完善其資源體系建設,完整構建南僑機工抗戰(zhàn)記憶,更好地保護、傳承與傳播這一珍貴抗戰(zhàn)歷史文化遺產。
信息資源整合又稱信息資源集成、融合,是通過社會組織之間的合作、協(xié)調,對位于不同地域的信息管理單位中散存的各類信息資源,通過一定方式使之連接成為一個結構有序、配置合理,以及一體化管理的整體。[4]南僑機工檔案文獻數字資源整合思路是:將收藏南僑機工檔案文獻的檔案館、博物館、紀念館、報社、電視臺和研究會等視為共建單位,依據國家信息資源整合政策,依托數字檔案館,以南僑機工抗戰(zhàn)記憶完整性構建為理念,建立數字資源整合機制,通過數字資源整合方式,實現其資源體系化建設,為社會公眾提供利用。整合要素如下:
2.1 整合主體
收藏南僑機工檔案文獻的主要有中央電視臺、云南省檔案館、廣西檔案館、陳嘉庚紀念館等機構,就其整合主體而言,建議以云南省數字檔案館為平臺,開展其數字資源整合建設工作。2002年以來,國家檔案局發(fā)布《全國檔案信息化建設實施綱要》《檔案事業(yè)發(fā)展“十一五”規(guī)劃》等文件,提出“建立一批電子文件中心和數字檔案館,實現檔案信息資源社會共享”的方針。[5]在此背景下,云南省檔案館積極開展數字檔案館建設工作,啟動“三網一庫”建設工作,建立數字檔案管理系統(tǒng),完成數字檔案館建設工作。數字檔案館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電子檔案及其他數字資源進行采集、存儲、管理,并通過各種網絡平臺提供利用的檔案信息集成管理體系”。[6]依托云南省數字檔案館,可實現對共建單位南僑機工數字資源的接收匯總,構建資源數據庫,形成資源優(yōu)勢,便于這一珍貴抗戰(zhàn)檔案文獻信息資源的共享利用。
2.2 整合對象
整合對象即各個收藏機構保存的公函、文電等紙質檔案,歷史照片、視頻和紀錄片等音像檔案,勛章、印信等實物檔案,以及相關機構、學者或南僑機工后人等征集形成的口述檔案文獻等。這些檔案文獻主要保存在中央電視臺、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云南省檔案館、德宏州畹町南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南僑機工抗戰(zhàn)研究會,廣西自治區(qū)檔案館、陳嘉庚紀念館、臺灣國史館,以及新加坡國家檔案館等機構,部分檔案文獻為相關學者或南僑機工后人等收藏。南僑機工檔案文獻數字資源整合要解決兩個主要問題:一是資源分散問題,也就是要將散存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或個人等手中的檔案文獻進行數字化建設與集中;二是標準化建設問題,由于南僑機工檔案文獻保存在不同機構,其分類整理或數字化建設等存在著規(guī)范標準不一問題,極不利于其檔案信息資源的集中共建與創(chuàng)新性開發(fā)。
2.3 政策支持
其一,弘揚愛國主義政策。如2015年12月,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上的講話提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維系著華夏大地上各個民族的團結統(tǒng)一?!盵7] 2017年12月,李明華局長在全國檔案局館長會議上提出:“利用檔案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盵8]其二,信息資源整合政策。如2006年6月,《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十一五”規(guī)劃》提出,“以數字資源建設為核心,以共建共享為基本途徑,全面實施文化共享工程”。[9] 2016年12月,《“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guī)劃》強調,要“打破信息壁壘和孤島,實現各部門業(yè)務系統(tǒng)互聯互通和信息跨部門跨層級共享共用”。這些方針的實施,為南僑機工檔案文獻數字資源整合提供了政策保障。
2.4 機制保障
其一,工作機制構建。南僑機工檔案文獻數字資源整合需要利用政府資源,依據國家和地方文化信息資源建設政策,進行規(guī)劃、組織和協(xié)調。因此,這就要求在云南省黨委和政府的統(tǒng)一領導下,依托國家“共享工程”等構建工作機制,在云南省檔案館建立整合共建聯盟,規(guī)劃協(xié)作,分工合作,共同做好其數字資源整合工作。其二,信息權益保障構建。2016年7月,《國家信息化發(fā)展戰(zhàn)略綱要》提出了“探索建立信息資產權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個人隱私、企業(yè)商業(yè)秘密,確保國家安全”問題。[10]南僑機工檔案文獻數字資源整合對象涉及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電視臺、研究會或個人等,這就需要建立信息權益保障機制,兼顧各方利益,以保護共建單位的信息資產權益和知識產權,實現協(xié)作共贏。
3.1 理論認識問題
南僑機工檔案文獻主要有紙質、聲像、實物和口述檔案等,其數字資源整合涉及數字語境下,對檔案屬性、價值等的重新認識問題。主要理論問題有:其一,實物檔案界定問題。張長梅認為,實物檔案是以有形物體作為檔案載體,載體本身以其外部形態(tài)、內部結構、元素成分、比例含量及其他物理和化學特性說明客觀事實,證明歷史事件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并經歸檔保存的有價值的物體。[11]仇壯麗認為,在傳統(tǒng)語境下,“實物檔案”主要是指那些載體本身承載了較為豐富的隱形信息的實物,而在數字化語境下,實物檔案還包括全部具有固化載體的檔案。[12]南僑機工遺存實物除勛章、紀念章、錦旗等外,還有部分摩托車和運輸抗戰(zhàn)物資的卡車等。在數字化環(huán)境下,這些有原始性的遺存物具有了保存的技術可操作性,可視為實物檔案進行數字化建設,以維護南僑機工抗戰(zhàn)記憶的完整性。其二,口述檔案補充問題。如居住在昆明的南僑機工后代湯璐聰、華僑博物院陳毅明合作出版了《南僑機工抗戰(zhàn)紀實》,[13]該書是湯璐聰在實地采訪云南南僑機工及其后代的口述資料基礎上撰寫的機工個人口述匯編,以個案形式講述南僑機工在抗戰(zhàn)中的貢獻。由于保存原因,部分口述錄音檔案原件已經損壞。鑒于此,如何對這些出版口述資料進行考證鑒定,轉化為口述檔案保存也是其數字資源整合需要探討的理論問題。
3.2 信息權益保障
目前,我國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還擁有大量不受版權保護的數字化資源,特別是視聽檔案資料,由于擁有者難以確定,很難得到許可重新使用或傳播這些材料。因此,數字化資源版權的澄清和透明化非常重要。[14]南僑機工檔案文獻數字資源整合信息權益保障涉及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收藏單位或個人信息利益保障問題。南僑機工檔案文獻除收藏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等外,部分研究會、學者或南僑機工后人等,都征集到大量南僑機工檔案文獻,基于收藏數量、類型、價值的不同,所擁有的信息權益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數字資源整合建設中,“應考慮到相關各方的利益訴求,在實現體系整體價值的同時,保證參與協(xié)作的各方都能夠從中受益”。[15]二是知識產權保護問題。開展南僑機工檔案文獻數字資源整合建設,無論是各個收藏機構館藏檔案文獻的數字化,或是學者、南僑機工后人等采集的口述檔案文獻的數字化,及其數字信息資源開發(fā)利用等,都會涉及知識產權保護問題。鑒于此,尊重著作人權益,簽訂版權協(xié)議,保護知識產權,是推進南僑機工檔案文獻數字資源整合亟待解決的重要現實問題。
3.3 標準差異問題
劉家真[16]、高雄[17]等學者都認為,我國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由于管理體制的不同,各自的資源類型、數據格式,以及著錄標準、元數據標準等差異較大,互操作存在困難,對實施數字資源整合共享產生較大影響。南僑機工檔案文獻標準差異問題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檔案管理標準差異問題。就檔案管理機構而言,南僑機工檔案文獻主要保存在云南省檔案館、廣西自治區(qū)檔案館等。此外,臺灣國史館,以及新加坡國家檔案館等都收藏有南僑機工檔案文獻,各個保管機構由于地區(qū)或國家不同,其檔案管理規(guī)范、標準也各不相同。二是文獻管理標準差異問題。南僑機工檔案文獻除保存在檔案部門外,部分檔案文獻,尤其以文物、資料形式保存在博物館、紀念館、電視臺或影視集團等的檔案文獻,由于管理體制不同,其分類方法、著錄格式和元數據標準也都各不相同。因此,在保存南僑機工檔案、文物等共性標準基礎上,規(guī)范與實施統(tǒng)一的數字化建設標準,是保障南僑機工檔案文獻數字資源整合工作發(fā)展的重要方式。
4.1 構建工作機制,協(xié)調整合建設工作
“協(xié)同合作可以實現不同資源擁有者之間的優(yōu)勢互補,彌補檔案部門自身力量的不足?!盵18]鑒于南僑機工檔案文獻主要保存在中央電視臺,云南省檔案館、德宏州畹町南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南僑機工抗戰(zhàn)研究會,廣西自治區(qū)檔案館、陳嘉庚紀念館、臺灣國史館,以及新加坡國家檔案館等機構,建議依托云南省檔案館,構建資源整合機制,組成“南僑機工檔案文獻數字資源共建聯盟”,協(xié)調數字資源整合工作。其主要職責為:一是規(guī)劃協(xié)調數字資源整合建設工作。定期不定期召開由各機構相關負責人組成的聯席會議,分工合作,組織協(xié)調南僑機工檔案文獻數字資源整合建設工作。二是統(tǒng)一實施數字化建設標準。以制定或推薦國家數字化標準的方式,統(tǒng)一南僑機工檔案文獻數字資源整合標準,便于其檔案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三是保護共建單位信息權益。兼顧各方信息利益,協(xié)商簽署信息權益保障協(xié)議,保護共建單位信息資產權益與知識產權,推進南僑機工檔案文獻數字資源整合建設工作的發(fā)展。
4.2 實施統(tǒng)一標準,規(guī)范數字資源建設
2011年,文化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發(fā)揮先進信息技術和標準規(guī)范在公共數字文化建設中的基礎作用?!睘榇私ㄗh,依托“南僑機工檔案文獻數字資源共建聯盟”,依據統(tǒng)一制定的或國家數字化建設標準,從著錄格式、標引規(guī)則、數據指標、符號表達與轉換、流通規(guī)則,以及軟件和硬件系統(tǒng)的兼容性等方面進行標準化建設,[19]以規(guī)范檔案館、博物館和紀念館等單位南僑機工檔案文獻數字化建設,為進一步開展其數字資源整合開發(fā)工作奠定基礎。
4.2.1 依托標準,規(guī)范文獻數字化建設。各個收藏單位保存的南僑機工檔案文獻數量豐富,類型多樣,為更好地對檔案文獻進行數字資源整合,建議依據統(tǒng)一制定的或國家頒布實施的《檔案數字化外包安全管理規(guī)范》《文獻檔案資料數字化工作導則 GB/T 20530-2006》《紙質檔案數字化規(guī)范DA/T 31-2017》《照片類電子檔案元數據方案 DA/T 54-2014》《錄音錄像檔案數字化規(guī)范DA/T 62-2017》《錄音錄像類電子檔案元數據方案DA/T 63-2017》等建設標準,對館藏紙質、音像、實物或口述等南僑機工檔案文獻進行數字化資源建設,為進一步開展其數字資源整合與開發(fā)提供條件。
4.2.2 依托標準,開展資源數據庫建設。為更好地開展南僑機工檔案文獻數字資源建設,建議各個共建單位,依據館藏檔案文獻性質的不同,在數字化基礎上,對收藏紙質、音像、實物或口述檔案文獻等開展專題數據庫建設,以便于數字資源的整合匯總。如為打造南僑機工抗戰(zhàn)紀錄片精品,央視紀錄頻道派出精英團隊,遠赴美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國內8個省區(qū),采訪到在世的最后15位南僑機工中的14位,首次發(fā)現60多分鐘的珍貴彩色膠片和2000多張歷史照片,拍攝6集高清紀錄片《南僑機工——被遺忘的衛(wèi)國者》,于2014年7月在北京和昆明等地上映。[20]借此契機,中央電視臺可依據收藏南僑機工音像檔案文獻資源優(yōu)勢,依據國家數字化建設標準,建設南僑機工音像檔案文獻專題數據庫,在為抗戰(zhàn)影視片拍攝提供數字資源支持的同時,還可為開展南僑機工檔案文獻資源數據庫建設提供音像專題數字資源。
4.3 構建數字平臺,實現資源整合共享
4.3.1 數字資源整合匯總。其一,整合平臺構建。建議以云南省數字檔案館為平臺,整合共建單位南僑機工檔案遺產數字資源。主要優(yōu)勢有:第一,資源優(yōu)勢。云南省檔案館保存有南僑機工檔案文獻850卷,歷史照片300余張。目前,已經完成了館存2000余份南洋華僑機工檔案文獻的數字化,為開展其數字資源整合提供了資源條件。第二,平臺優(yōu)勢。云南省檔案館自2009年啟動數字檔案館建設以來,累計投入超過6000萬元,建成數字檔案9200余萬畫幅,機讀目錄1000萬條,電子照片6萬多張、數碼音視頻5萬余分鐘,專題數據庫10余種,形成了完善的數字檔案館體系,[21]為南僑機工檔案文獻數字資源整合提供了接收、匯總與開發(fā)等多功能平臺。其二,數字資源匯總。數字資源匯總就是依托云南省數字檔案館和網絡平臺,以國家檔案局抗戰(zhàn)檔案保護搶救項目經費為支持,以共建共享為理念,在簽署信息權益保證協(xié)議基礎上,將共建單位和個人建成的南僑機工專題數據庫或數字資源進行匯總,構建資源數據庫,形成資源優(yōu)勢,便于這一珍貴抗戰(zhàn)檔案文獻信息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4.3.2 數字資源共享開發(fā)。即依托中央電視臺,云南省檔案館、畹町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廣西檔案館、陳嘉庚紀念館等共建單位或個人,共享開發(fā)南僑機工檔案文獻資源數據庫。其方式主要有:一是專業(yè)網站開發(fā)。也就是依托共建單位專業(yè)網站,通過在線查閱、提供專題數據、舉辦虛擬展覽,或影視放送等方式,開發(fā)南僑機工檔案數字信息資源。如云南省檔案館已經在其網站“云南記憶”欄目上,以“華之魂 僑之光——南僑機工回國抗戰(zhàn)檔案史料圖片展”為專題,展出200多幅南僑機工照片;[22]在“專題數據庫欄目”中,公布“南僑機工名錄”數據庫,[23]在其數字資源開發(fā)方面取得成果。二是新媒體開發(fā)。2018年3月,國家檔案局印發(fā)的《全國檔案宣傳工作要點》提出,適應時代發(fā)展變化,充分運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移動客戶端新媒體等新技術新手段加強宣傳,擴大檔案工作影響”。[24]為此,建議共建單位組建新媒體開發(fā)團隊,開設南僑機工檔案微博賬號和微信平臺,利用社交媒體平臺或手機移動終端,定期推送檔案信息服務,解答公眾咨詢問題,傳播南僑機工抗戰(zhàn)事跡,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1]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M].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2002.
[2]丁華東.檔案記憶觀的興起及其理論影響[J].檔案管理,2009(01):16-20.
[3]曹玉.我國當代社會檔案資源分布及管控之道[J].檔案學研究,2014(01):44-48.
[4]何振,蔣冠.電子政務環(huán)境下政府核心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M].湘潭大學出版社:湘潭,2008:9.
[5]楊冬權.在全國數字檔案館(室)建設推進會上的講話[J].中國檔案,2013(11):16-21.
[6]DA/T58-2012,電子檔案管理基本術語[S].中國:國家檔案局,2014.
[7]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5/1230/c64094-27996756.html,2015-12-30.
[8] 國家檔案局.李明華在全國檔案局長館長會議上的工作報告[EB/OL].http://www.saac.gov.cn/news/2018-01/22/content_219103.htm,2018-01-22.
[9]文化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十一五”規(guī)劃[EB/OL].http://www.ndcnc.gov.cn/gongcheng/zhengce/201309/t20130925_766133.htm,2006-06-15.
[10]教育部.國家信息化發(fā)展戰(zhàn)略綱要[EB/OL].http://www.moe.gov.cn/s78/A16/s5886/xtp_left/s5895/201608/t20160801_273556.html,2016-08-01.
[11]張長梅.實物檔案的特征及實物檔案體系建立的必要性[J].專門檔案,2014:28-30.
[12]仇壯麗.“實物檔案”概念辨析[J].湖北檔案,2006,(Z1):43-44.
[13]湯璐聰,陳毅明.南僑機工抗戰(zhàn)紀實[C].廈門:鷺江出版社,2005.
[14]高雄.我國圖書館、檔案館與博物館數字資源整合研究[J].檔案管理,2016(02):43-45.
[15] 趙生輝,朱學芳.數字社會記憶資源跨機構聚合機制研究[J].檔案學研究,2014,(02):34-38.
[16]劉家真.我國圖書館、檔案館與博物館資源整合初探[J].中國圖書館學報, 2003(3): 36-38.
[17]高雄.我國圖書館、檔案館與博物館數字資源整合研究[J].檔案管理,2016(02):43-45.
[18]檀竹茂.檔案信息資源開發(fā)的有效途徑——協(xié)同合作[J].檔案學通訊,2014(02):55-58.
[19]李子,張淼,鄧玲.構建西藏自治區(qū)文獻信息資源共享體系的幾點思考[J].西藏科技,2011(2).
[20]中央電視臺.[EB/OL].http://jishi.cntv.cn/2014/07/04/ARTI1404455603457870.shtml),2014-07-04.
[21]中國檔案資訊網訊.云南加快推進數字檔案館建設[EB/OL].http://www.zgdazxw.com.cn/news/2018-11/26/content_255575.htm,2018-11-26.
[22]云南檔案信息網站.南僑機工回國抗戰(zhàn)檔案圖片展[EB/OL].http://www.ynda.yn.gov.cn/ynjy/,2018-11-16.
[23]云南檔案信息網.南僑機工名錄[EB/OL].http://www.ynda.yn.gov.cn/ztsj/,2016-10-19.
[24]國家檔案局. 國家檔案局關于印發(fā)《2018年全國檔案宣傳工作要點》的通知[L]. 2018-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