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徐州的夏女士最近把在老家獨居的婆婆請來照看孩子,但婆婆提出,離開老家之后,就沒辦法顧及到家里的農(nóng)活,暗示夏女士能給一點照顧孩子的“辛苦費”?!袄先藥兔Ш⒆?,究竟該不該給辛苦費?”夏女士的吐槽在網(wǎng)絡上引起熱議。
夏女士的婆婆原本在家務農(nóng),一年收入幾萬元,來帶娃,這些收入就全沒了。婆婆擔心養(yǎng)老沒保障,所以提出“辛苦費”,每個月“至少1000塊”。
夏女士覺得婆婆說的有些道理,但同時也覺得有些不舒服。
從道理上來說,老人帶孫要辛苦費大部分人都能理解;然而,從感情上來說,還是有些人接受不了。
夏女士的婆婆把孩子照顧得白白胖胖,還幫忙買菜做飯干家務,讓她打心眼里感激,也真心把婆婆當親媽一樣孝順。矛盾從婆婆“聽說現(xiàn)在流行有償帶孫”開始,婆婆提起這件事后,夏女士和愛人商量每月給婆婆1500元的家用,但心里卻別扭上了:“那是不是以后她有個病有個災的,醫(yī)藥費也都分個清楚啊!”
有了“帶孫費”的隔閡,婆媳往日親密無間的關系不知不覺就有了變化,平時婆婆給孩子買了什么,花了多少錢,夏女士都會把錢一分不少地放到婆婆床頭。一次,她忘了給婆婆買藥造成婆婆慢性病意外斷藥,婆婆認為夏女士是因為付過了“帶孫費”所以故意沒給她買藥,一氣之下犯了腦溢血住進醫(yī)院……
這“帶孫費”到底該不該要?該不該給?
從法律角度講,老人對子女的孩子沒有直接的撫養(yǎng)義務,給他們帶孩子,老人付出了勞動,理應得到一定的報酬。與此同時,子女對父母具有贍養(yǎng)義務,因此,無論老人有沒有幫忙帶孩子,子女都應向老人支付生活費用。我們并不能把“有償帶孫”主張簡單地看成是將親情直接與金錢掛鉤,而應視為老人所表達出的一種權利主張——老人不是無償?shù)膭趧恿?,有孝心的兒女們應多盡一點責任,盡可能不給年邁的父母增添負擔。因此,“有償帶孫”既是對兒女們善意的提醒,更是對老人自身權益的保障,社會和家庭對此應給予足夠的理解與支持。
雖說居民整體收入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相當多居民的收入跟不上物價上漲的步伐(農(nóng)村老人主要靠“養(yǎng)兒防老”,更沒有收入保障)。雖說最近公布的物價指數(shù)并不太高,但是,物價長期高位運行給民生帶來了壓力,民眾普遍感覺貨幣購買力下降,“錢不經(jīng)用”。特別是房價、教育、醫(yī)療收費居高不下,食品、服裝、自來水、天然氣漲價,居民用電階梯式改革……民生負擔依然很重,衣食住行醫(yī),居民樣樣都要花錢。農(nóng)村老人向兒子媳婦要帶孫子的報酬,就是民眾生活的現(xiàn)實寫照。而且老人帶孫子要報酬,值得多方思考。一是子女要知恩圖報,孝敬父母,不能把父母當“楊白勞”,讓含辛茹苦帶孫的老人老無所依。二是政府要想辦法紓解民眾生活壓力,在物價(尤其是民生物資價格)方面體現(xiàn)責任擔當,下氣力解決好養(yǎng)老問題尤其是農(nóng)民養(yǎng)老問題,為農(nóng)民養(yǎng)老提供兜底保障。
從法律的角度講,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監(jiān)護人,對子女撫養(yǎng)教育是其法定義務。祖父母對孫輩沒有撫養(yǎng)義務。老人向兒子兒媳索要帶孫報酬,無可非議。然而,在我看來,老人索要“帶孫費”,不僅是親情問題,更是民生問題。從老人索要帶孫報酬的現(xiàn)實來看,老人對“無償保姆”角色說“不”,有其必要性與合理性。
其實幫子女帶孩子本來是件很開心的事,但是作為子女如果對孩子的任何事情都不聞不問,甚至在父母感覺到身心勞累的時候不能給予安慰或感恩,這就讓人比較生氣了,畢竟孩子的成長過程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和時間。所謂問子女要“帶孫費”,其實是老人對子女不滿的一種表現(xiàn),并不是較真為了那一點錢。可能子女給予父母和孩子多一些關心,老人也不會介意自掏腰包養(yǎng)孫子的。
“隔代帶孫”也是老人沒有辦法的無奈之舉:不忍心讓子女工作家庭兩頭顧,擔心外面請的保姆靠不住,為家庭節(jié)省開支……可憐天下父母心。但是作為子女,不能把父母“以愛之名”的隱忍當成“理所當然”,更不應該“得寸進尺”。在給不給費用的問題上,其實也是子女的態(tài)度問題,可以主動跟父母商量。如果老人有自己的退休金,大多數(shù)老人不會介意在“帶孫”的問題上計較付出的金錢和精力;如果老人沒有退休金,子女應該有所表示,否則于情于理都說不過去。
老人帶孫子絕不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老人辛勞一生,到了晚年,出去旅游、四處走走,哪怕是打打麻將都是老有所樂,都是最正當不過的權利,為了看孫子,犧牲了自己的業(yè)余生活,再得不到經(jīng)濟上的一些補償,我們把愛老敬老的傳統(tǒng)置于何地?有的老人要點兒“帶孫費”,本來是理直氣壯的要求,卻變得扭扭捏捏、欲言又止。百善孝為先,讓老人憋屈到這個地步,本身就是我們作兒女的悲哀,我們不能把老人對兒孫的愛變成“啃老”的砝碼,更不能讓老人流汗流淚又心碎。
近年來,所謂的“帶孫費”“幫帶費”頻見各大報端,這些看似前衛(wèi)、另類的新型詞匯,正以有悖傳統(tǒng)的視覺效應撩撥著公眾敏感的神經(jīng)。輿論普遍認為,“帶孫費”明碼標價,不僅讓公眾在感情上難以接受,也與“親情至上”的傳統(tǒng)認知格格不入。父母索要“帶孫費”,無疑是一種將親情世俗化、利益化、貨幣化的短視行為,容易影響家庭和睦讓親情變質(zhì),所以不建議要“帶孫費”。
我以為網(wǎng)絡上之所以會引起“帶孫費”的爭議,根子還在于對“孝道”的認識問題。如果子女孝順,那么回報父母的方式多種多樣,何必以赤裸裸的“付錢”方式來表達呢?如果親情沾上了銅臭,還叫親情嗎?
媳婦是自家媳婦,孫子、孫女是親孫子、親孫女,子女忙于工作,老人幫著帶帶孩子,享享天倫之樂,也是中國傳統(tǒng)家庭的歷史傳承,為什么非要用“帶孫費”來割裂這種血濃于水的親情關系呢?讓父母幫自己帶孩子,是兒女出于對老人的絕對信任和依賴,在老人身體條件和精力容許的前提下,自覺分擔家庭責任的部分內(nèi)容,幫助兒女一起對孫輩進行照料,何嘗不是一件皆大歡喜、其樂融融的好事。俗語云“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向家庭成員索要“帶孫費”,分明是人為制造感情隔閡,影響融洽、和諧的家庭關系;當然,身為子女,對老人照料孫輩、料理家務的勞動付出要心存感恩,適時感謝,讓老人也感受到親情的撫慰。這種心理上的互相體諒、互相關愛應該遠比“帶孫費”更能讓家庭關系和睦、美滿。
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做人做事道義為先,“重義輕利”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精髓,也是古人眼中的君子人格。古往今來,在和睦大家庭中,婆婆帶娃天經(jīng)地義,從未聽說過因帶娃而要辛苦費的。這種小概率事件居然發(fā)生了,兒媳自然難以理解。近十多年來,我就前前后后替兒女們帶過好多娃。辛苦自不必言,直接向兒媳婦張口索要辛苦費,想都沒有想過。環(huán)顧四周,年輕兒媳們絕大多數(shù)是工薪階層,一天到晚為生計而奔波,房貸、子女教育等等壓得年輕人喘不過氣來,不啃老就算是婆婆們的福分了?;蛟S婆婆帶娃,收入減少,會影響生活質(zhì)量,這樣的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但懂事的兒媳會經(jīng)常給婆婆添置衣物,偶爾還會帶著婆婆外出旅游散心。直接索要辛苦費,就有點見外了。
中國心理醫(yī)生協(xié)會保健師康琳:收不收“帶孫費”要視觀念和經(jīng)濟能力而定。子女沒權利要求老人照顧第三代。何況很多父母就算拿了帶孫費,也是反饋給孩子們。但“給工資是對人情觀念的挑戰(zhàn)”,在我們這個講究親情的國度,父母子女之間一提錢,就有點傷感情。具體到每個家庭,還是要因不同的家境而定。如果父母經(jīng)濟條件不好,那么,理所當然得給基本的生活費;如果父母有錢,做子女的就可給可不給。當然,雙方做好溝通是最關鍵的前提,“不管拿不拿工資,孝順、和諧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