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起 文
《水滸》里寫魯智深避難五臺山,剃度在和尚廟里,每日守著清規(guī)戒律,口中自然淡出鳥來,整日只尋思著要開葷。同座的禪和子口誦“善哉”,也讓他聽成了“鱔哉”,惹出一場大笑話來。黃鱔肥嫩,肉緊而細,無怪乎半路出家的魯提轄念念不忘。
黃鱔多產于泥塘稻田,在小暑前后最為肥美,所謂“小暑黃鱔賽人參”。黃鱔入饌,大致可分為炒、燒二法。生炒脆爽鮮香,咸淡適口;紅燒膏腴肥嫩,味濃而柔,具體到各地又不盡相同。
我們這里(指南京)喜歡濃油赤醬,拿手的就是紅燒鱔段,燒出來的鱔肉膏腴肥濃,煞是討人喜歡。燒黃鱔最好現殺現烹。菜場里殺黃鱔的場面有些殘忍,黃鱔不長鱗片,渾身都裹著一層黏液,攤主會拿塊抹布先把它捉牢了,再以鐵釘釘穿鱔頭——固定在特設的“刑具”上,然后開膛破肚、剔除內臟、剪成小段。殺好的鱔段,須先用鹽搓掉黏液,再洗凈下鍋。作料不外乎蔥姜、黃酒、醬油、冰糖,可以適當地加一些洋蔥,沒有洋蔥就用蒜瓣,這樣燜出來的鱔段,色澤醬紅,湯汁濃稠,肉質細膩。
鱔段要先用油炸,才不至于在翻炒過程中失了品相。只是油炸過的鱔肉卷曲成一團,也不太好看,只有先用木棍把鱔肉敲扁了,做出來的鱔段才是直的。該法在南京一帶較流行,吳白陶詩云:“若論香酥醇厚味,金陵獨擅燉生敲”。所謂“燉生敲”,就是選鮮活大黃鱔,先把鱔肉去骨、敲扁,用旺火熱油炸過后,才以文火燉至酥爛。成品色澤金黃,質韌而酥,堪稱一絕。
炒黃鱔時則宜用熟豬油,并且是與花椒、蔥段、姜片一同下油鍋旺火爆炒。黃鱔要先燙熟才剔骨,用手撕成細長條再下鍋爆炒。成菜肉質細嫩,香辣鮮醇,既可以當熱菜下飯,也可以作涼菜佐酒。生炒的鱔肉要先拆去骨,淮安人稱其為“軟兜”。淮安自清末起多出名廚,淮安廚師尤擅長做鱔魚,這方面的手藝勝過了揚州廚師。當地最有名的是全鱔席,花式層出不窮,除“軟兜”以外,還有“烤鱔背”、“熗虎尾”、“悶張飛”、“紅燒馬鞍橋”等,其實也是以炒、燒二法為主。
都說黃鱔的血最滋補,所以炮制黃鱔總是要先在沸水里滾一滾,然后才撈出來剔骨去腸,這樣鱔血才不會流失,口感也更為鮮香醇厚?,F在的黃鱔多是飼料養(yǎng)殖出來的,體型粗壯,而黃鱔血恐怕也不太潔凈。其實,黃鱔不見得是越大越好,買黃鱔時,不妨選手指般粗細的,這樣的吃起來才細滑細潤,當然,能買到野生黃鱔是最好了——無論肥瘦都是上品。
歸根到底,要論美食之優(yōu)劣,首先還得比較食材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