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金雨 張金偉 鮑帥 季瑞浩
阿Q是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阿Q正傳”中的主角,很多人都讀過這篇小說。很少有人沒聽說過"阿Q精神"。事實上已經(jīng)成了眾多人的口頭禪,用來形容某些人和他們的行為。
“阿Q正傳”一開始,魯迅便以幽默的筆調(diào)和夸張的形式描寫了阿Q 極端卑下的社會地位。阿Q沒有任何資產(chǎn),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只能借住在土谷祠中,靠給人打零工為生。他沒有家庭,沒有“籍貫”,甚至連真正的姓名也沒有。她是一個欺善怕惡,敢怒不敢言的可笑市井小民,也就是阿Q的自輕、自賤、自嘲、自解,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種種表現(xiàn)。簡言之,是在失敗與屈辱面前,不敢正視現(xiàn)實,而使用虛假的勝利來在精神上實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卻。
“阿Q精神”是一種面對問題時的自我安慰法,也稱之為精神勝利法。成為阿Q的主要特征,是因為它是一個缺乏起碼的自我意識的人的整個人生觀的產(chǎn)物。阿Q精神就是指逃避現(xiàn)實,將自己的行為自圓其說的合理化,而感到滿足。
一.何謂精神勝利法
當問題發(fā)生時,當事者會嘗試著推卸責(zé)任,尋找理由安慰自己,自我麻醉,藉以減輕痛苦。它無法面對問題,更無法思索問題的根源,只會一味蜷縮在角落裡獨自哀傷、難過,自我猶憐。它會產(chǎn)生無可救藥的樂觀心態(tài),凡事往好處想,但卻不愿面對可能發(fā)生的悲觀處境。它認為事情可以因為樂觀而產(chǎn)生變化,使其好轉(zhuǎn)而平安度過。當無法度過時,它便會開始低頭怪罪命運捉弄,任由情勢轉(zhuǎn)變,直至被其吞噬而毫無招架能力為止。所以今天如果有一個人總是找藉口來掩飾自己的過錯,又不肯面對問題,我們稱他是「阿Q」,就是有點「駝鳥心態(tài)」啦!
二.精神勝利法的弱點
從阿Q的精神勝利法的形成過程人們可以看到,阿Q的精神勝利法實際上是在一個不平等的強權(quán)統(tǒng)治的社會里,一個沒有平等意識的人在處于劣敗地位時消極承擔(dān)人生苦難的一種思維方式。魯迅通過對阿Q精神勝利法的描寫,既揭露了強權(quán)統(tǒng)治的暴虐專橫,也嚴厲針砭了阿Q精神上的弱點。
當人們受到壓力的時候,為了能夠排除壓力,往往會改進自己的某一些缺點、弱點,來化解這股壓力。阿Q因為運用了精神勝利法,輕易地化解所面臨的壓力,他能找出各種荒誕不經(jīng)的理由來安慰自己,不管是遭遇多少羞辱,還是處在什麼樣的困境,都能靠著精神勝利法來轉(zhuǎn)危為安,就是因為如此,再大的壓力也無法逼使他改進,他寧愿在現(xiàn)實的縫隙中茍活下去。這就是為什麼魯迅和廣大讀者,對阿Q精神勝利法不屑的原因。
三.精神勝利法的精髄
中國有很多類似的名句,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說的是一個人的心理素質(zhì)很好,不為外界所動。一個人能夠做到‘泰山崩于眼前而色不變,是因為此人把‘泰山崩塌這個外界事件跟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分開了。
‘阿Q精神同樣是這個道理。外界的不利因素要通過五感作用于阿Q,但是他可以切斷或者改變它的程序,使得本來要作出負面反饋的事件變成正面或者消失于無形。保護他的‘本我不受到傷害,任憑外界風(fēng)吹雨打,而他心自不動。這就是‘阿Q精神的精髓之一,把外界有害‘本我的事件阻擋在外。在遇到挫折打擊的時候,做有利于‘本我的想象。
四.何謂正面思考
大部份的人都以為,所謂的正面思考,就是阿Q精神。其實這兩者之間看似相近,中間卻有很大的分別,其所延伸出的后續(xù)發(fā)展與影響更是大大的不同。懂得正面思考的人,確實是會因為思考方向的轉(zhuǎn)變,而漸漸脫離這位朋友文中所謂的「苦?!梗精神則有可能將自己帶入另一個更深層的「苦?!?。真正的正面思考,是腦海中的一種思考能力,能洞悉事物,觀察入微,正面面對,找出問題癥結(jié),思索解決之道的一種能力。它不逃避,不畏縮,更不會去曲解、批評、推卸責(zé)任,甚至怨恨。正面思考的人懂得如何從跌倒中爬起,也知道挫折只是一種磨練,不會怪罪命運,只會面對逆境,使自己更加堅強。它會凝聚一股強大的力量,讓自己有足夠的能力能打倒挫折,突破逆境,轉(zhuǎn)換頹勢而邁向成功。正面思考的人會懂得利用環(huán)境優(yōu)勢,加以運用,懂得運用思考能力與智慧融合,想出正確的方法,走正確的路以邁向成功。那是一種意念,也是一種意志力,更是一種判斷力。
從這個觀點來看,阿Q精神未必都是不好的,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強大的心理素質(zhì)的表現(xiàn)?,F(xiàn)實中的我們在遇到各種問題,各種不順利,各種挫折,各種不甘心。只要保持‘阿Q精神,就能做到我自巍然不動,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保留足夠的能量為做出正確反饋做準備。說阿Q精神最可貴,是阿Q精神里豁達大度的一面,遇上不順心的事總有理由為自己開脫。
阿Q自欺欺人掩耳盜鈴,不為名利而苦惱,也不在乎別人的看法。比起一些老為自己套上虛假的外衣而弄個焦頭爛額,有苦自己知實在可貴得多。阿Q只是魯迅塑造出來的一個人性特別的濃縮體,塑造時褒貶相交,既不單純地丑化也不單純宣揚,目的是給人們一面鏡子,讓人們在跌倒后總能找個讓自己重新站起來的理由。
“阿Q精神”并非壞事,它內(nèi)含科學(xué)性。對于心理失控的人來說,它是一劑良藥,使他們從中獲得自我安慰自我解脫,不至于因心理壓力得不到正確疏導(dǎo)而做出失去理智,譬如打人、毀物甚至殺人、放火或者自殺之類的偏激行為。如今,“阿Q精神”已經(jīng)走出了中國國界,成了“國際通行”的醫(yī)治心理疾病的輔助手段,在治療人類心理失衡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阿Q正傳在藝術(shù)上的成功首先在于注重現(xiàn)實主義文學(xué)典型的塑造。阿Q正傳把文學(xué)典型塑造的方法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另一個顯著特點在于把喜劇與悲劇有機地結(jié)合了起來。一切可笑的,同時也是可悲的;一切可悲的,同時又是可笑的。這種藝術(shù)方法,極好地表現(xiàn)了魯迅對阿Q 、對軟弱而又不知進的的情感態(tài)度。
“阿Q正傳”第九章大團圓,阿Q被抬上了一輛沒有蓬的車,幾個短衣人物也和他同坐在一處。這車立刻走動了,前面是一班背著洋炮的兵們和團丁,兩旁是許多張著嘴的看客,后面怎樣,阿Q沒有見。
但他突然覺到了:這豈不是去殺頭么?他一急,兩眼發(fā)黑,耳朵里〔口皇〕的一聲,似乎發(fā)昏了。然而他又沒有全發(fā)昏,有時雖然著急,有時卻也泰然;他意思之間,似乎覺得人生天地間,大約本來有時也未免要殺頭的。他省悟了,這是繞到法場去的路,這一定是“嚓”的去殺頭?!熬让?,……”然而阿Q沒有說。他早就兩眼發(fā)黑,耳朵里嗡的一聲,覺得全身仿佛微塵似的迸散了。
阿Q的悲慘命運,令人同情難過。但是“阿Q精神”倒底是值得仿效嗎?也是見仁見智,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在一百年前的封建社會,唯有傻里傻氣的阿Q才敢於向封建社會挑戰(zhàn),但是結(jié)局還是無端端的賠上一條命。目前的社會,隨著環(huán)境的變遷,阿Q的精神是否還值得保留呢?這個時代需要阿Q精神嗎?也是一個值得大家沉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