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紅梅
摘 要:近兩年記錄片逐漸進入了大眾的主流視野當中,在我國掀起了一股記錄片風潮,在這股紀錄片風潮當中,尤其以人文歷史類紀錄片為甚?!豆蕦m》、《茶,一片樹葉的故事》以及《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都取得了良好口碑和市場效應。越來越多的人文歷史類紀錄片制作者傾向于用高品質(zhì)的制作方式、多樣化的敘事思維、豐富的符號語言來完成內(nèi)容訴求,在紀錄片中加深歷史的厚度,彰顯人文關懷。本文立足于符號學的角度分析了《我在故宮修文物》,運用羅蘭巴爾特的二級意指符號系統(tǒng)從符號的能指分析該片的視聽層,從所指解讀其背后故事層面,以及從意指分析更深層次的文化象征意義。從冰山模式的視聽層、故事層和文化層來解讀《我在故宮修文物》,多方面、深層次的剖析近幾年我國歷史人文類紀錄片的符號語言。
《我在故宮修文物》這是一部共3集的紀錄片,播出時并未得到很大的關注。但是隨著這部紀錄片在嗶哩嗶哩彈幕網(wǎng)播出后,引起了廣大80、90后的熱議,廣受好評,豆瓣評分9.3分。該片講述了為獻禮即將來臨的90周年故宮博物館建院慶典,在故宮上班的文物修復者對破損文物進行修復的過程,這部紀錄片沒有專業(yè)的演員,沒有固定的臺詞,只有著這些修復工作者工作中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這部紀錄片的走紅離不開創(chuàng)作者的符號選取,其創(chuàng)作手法憑借了大量的符號內(nèi)容,傳遞了豐富深刻的象征意義。
研究該紀錄片所運用的符號特點可以發(fā)現(xiàn),將羅蘭巴爾特二級符號意指系統(tǒng)結(jié)合“冰山模式”的三個層次是這部紀錄片成功的最大原因。以故宮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高知名度、高關注度為基礎,加以文物修復這個陌生的行業(yè),傳統(tǒng)歷史加上人文主義關懷,傳遞了擇一物終一生的“匠人精神”以及弘揚了偉大的中國歷史。
一、羅蘭·巴爾特的二級意指符號系統(tǒng)
法國作家、社會學家羅蘭·巴爾特在在索緒爾符號系統(tǒng)中“能指/所指=符號”,增加了第二層次符號系統(tǒng):“能指/所指=意指”。能指:是符號可以感知的部分“聲音—形象”;所指:是社會性的“集體概念”。一級系統(tǒng)中符號的能指/所指表現(xiàn)為意義,所構(gòu)成的第一級系統(tǒng)被稱作“直接意指”,一級系統(tǒng)中的符號,作為能指進入二級系統(tǒng),與二級系統(tǒng)的所指構(gòu)成一種新的符號“含蓄意指”
二、冰山模式
冰山模式在影視作品中主要包括三層:視聽層、故事層和深層結(jié)構(gòu)。
三、解讀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一)視聽層的能指分析
視聽層是影像藝術傳播的重要介質(zhì),通過鏡頭畫面和聲音直觀的呈現(xiàn)節(jié)目內(nèi)容,讓人的眼睛和耳朵能夠直接感受到。從符號學來看《我在故宮修文物》,則其視聽層就是巴爾特二級意指系統(tǒng)中的一級系統(tǒng)的能指。
鏡頭是影視作品的基礎,所有的視聽語言都要依靠鏡頭來呈現(xiàn),不同拍攝手法和拍攝角度就呈現(xiàn)出不同意義的能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主人公是在故宮上班的文物修復者,地點是北京故宮內(nèi)的各宮院修復室,內(nèi)容是修復各種受損文物。紀錄片所呈現(xiàn)的主人公就是和我們平凡人一樣,能夠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用服飾符號表現(xiàn)出來即是在鏡頭中的他們穿著和我們一樣日常的衣服。該片服飾和語言符號都能讓觀眾聯(lián)想到日常生活中的自己,能夠拉近拉近該片和觀眾的距離。
該片主要的呈現(xiàn)內(nèi)容是故宮文物修復者們對破損文物的修復,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引起觀眾的好奇心,多用鏡頭畫面呈現(xiàn)視覺符號:文物修復工作者們工作狀態(tài)以及他們是使用什么方法來對破損文物進行修復的;再配以語言符號:有旁白對拍攝內(nèi)容進行解釋,能夠滿足觀眾的求知欲。
這些所呈現(xiàn)在鏡頭中的視覺、語言、服飾等能指符號共同構(gòu)成了該紀錄片的視聽層。
(二)故事層的所指分析
故事層是建立在視聽層之上,由直觀的視聽符號作為能指所形成的一級符號所指,如歷史(每一個文物代表一段歷史),匠人(文物修復工作者的故事)。兩個層面一起構(gòu)成了第一級系統(tǒng),即直接意指。
故宮博物館中收藏的文物上至秦漢,下至明清,每個文物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它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聲音,如在講述鐘表組修復清朝的鐘表時就講到了,乾隆特別喜愛收集鐘表,外國大使來中國拜訪的時候就向乾隆皇帝敬獻精美的鐘表。這樣的講訴賦予文物生命,讓一個看似不能說話的文物,講述了自己故事,講訴了那個時代的故事。
每一個修復組都有主人公,主人公都有自己的故事,比如鐘表組,鐘表修復技術在故宮是世代綿延的,從來就沒有斷代過。王津師傅就歷代傳下來的鐘表修復技術的繼承人,他在這個崗位上一待就是幾十年,擇一物終一生,傳遞了時下推崇的“匠人精神”,他的生活其實也是很多行業(yè)很多工作者(匠人們)的縮影,反應了一個群體的現(xiàn)實。
(三)文化層的含蓄意指分析
文化層,隱藏在故事層背后,由故事層作為二級能指所衍生出來的二級所指,也就是記錄片的符號的含蓄意指?!段以诠蕦m修文物》的文化層內(nèi)涵涉及中國傳統(tǒng)的歷史觀念、傳統(tǒng)美德和社會問題等方面。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蘊讓我們無比驕傲和自豪,所以在中國人心中歷史觀念是十分重的,國人陶醉在文物的精美當中,其實更是沉醉于我們宏偉的歷史長河當中。
紀錄片中講訴到文物修復者們在自己的崗位上一待就是幾十年,這是時下匠人精神的體現(xiàn),認真負責“擇一物終一生”也是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在匠人精神被大力提倡的時候,亦是反映了一定的社會問題,社會中的一部分人。
四、結(jié)語
通過運用羅蘭·巴爾特的符號學理論分析《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的視聽層、故事層和文化層符號,發(fā)現(xiàn)歷史人文類紀錄片作為一個人群體在特定歷史時期所積淀、延續(xù)的群體記憶,它以大量“消逝的歷史”和“現(xiàn)實的人文”將傳統(tǒng)文化精神融入視聽符號中,運用人們普遍易于接受的故事化、平民化、生動化的敘述方式向觀眾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作符號時以歷史文化積淀和人文精神為切入點,深度挖掘了本民族或群體的文化記憶與精神內(nèi)涵,在文化意義層面充當國家和民族間的溝通紐帶。正因為這些符號的創(chuàng)作,引起了民族的共鳴,使得近幾年我國人文歷史類紀錄片呼聲高漲。
參考文獻:
[1]羅蘭·巴爾特.《羅蘭巴爾特文集——符號學原理》[M].李幼蒸,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莫崢.《我在故宮修文物_走紅的傳播學分析》[J].影視傳播,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