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紅平
摘要:隨著近年來電視民生節(jié)目的不斷發(fā)展,各類電視節(jié)目的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了,尤其是在同一個地區(qū)同時出現多個民生類的新聞電視節(jié)目,競爭的趨勢愈演愈烈,電視民生新聞自身報道的內容必須是完整的,強調本土化。
關鍵詞:電視;民生新聞;媒介融合;策略
就傳統(tǒng)的媒介來說,電視的傳播平臺具有一定的單一性,對于這個信息量巨大的社會來說,已經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新聞需求和精神需求了。但是在新媒體的通訊環(huán)境下,利用互聯網環(huán)境和手機、電腦,能夠讓百姓在生活和工作的過程中獲得非常多的信息,對于大部分要在固定時間內完成工作,或是其他的原因無法通過電視獲取到新聞的人們來說,如果能夠通過手機、電腦等的網絡形式來實現這一點,甚至可以做到更豐富的反復觀看、篩選觀看等等技術,由此可見,這種新媒體技術的融合對于拓展新聞播放的渠道具有非常顯著的作用。
第二,利用新型媒介也能夠豐富新聞的來源。一般情況下,民生新聞的來源都是從以下這幾個方面得到的,首先是根據專業(yè)的新聞線索人或者是得到了群眾的新聞線索爆料得到的;第二,是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了侵害、遭遇到不公平的對待或是陷入了困難的群眾自己撥打電話尋求電視臺幫助的;第三,是具有非常敏銳的洞察力和感知力的記者挖掘得到的,在新媒體的環(huán)境網絡下,百姓可以利用手機錄制視頻、拍攝照片等形式,對于日常生活中一切富有趣味的新聞、一些能人異士進行記錄,人人都成為了獲取素材的非常關鍵的渠道,由此可見,新媒體的融合應用在這一方面也能夠實現非常豐富的價值和作用。
電視民生新聞在這種媒體環(huán)境下,如果新聞工作者依然從傳統(tǒng)的報道角度呈獻給觀眾,勢必會造成單一性和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無法滿足觀眾的需求,甚至會造成觀眾的反感。因此,在與其他的媒介融合在一起的過程中,民生新聞要適當地轉變自己的報道角度,可以與其他的媒介恰當地、科學地結合在一起,在利用新聞傳播來報道新聞事件的同時,從多個角度出發(fā),如旁觀者、參與者、民眾等的角度,融入到實際的新聞調查和生活實踐中來,通過與實際參與者的溝通和交流,進行更加全面的分析,追求民生新聞的真實性和全面性,呈獻給觀眾更加豐富的角度,以此來提高觀眾的滿意度,與其他的媒介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除此之外,電視民生新聞在這種新形勢背景下的發(fā)展過程中,也要根據民眾的意見發(fā)展,做到民本取向,確保自己的新聞播報角度是貼近民生的生活的。
為了進一步做好媒介融合,需要民生新聞工作者遵循以下幾個策略,首先,要轉變自己的理念,因為很多傳統(tǒng)的媒體還是以電視這種渠道為主要播放渠道,將新媒體作為輔助手段,利用微信、微博等公眾號來宣傳電視節(jié)目,提供節(jié)目的相關信息,或是在節(jié)目之后將播放過的內容推送到手機軟件上來。但是在媒體融合階段,新聞工作者需要尊重媒體發(fā)展的規(guī)律,利用新媒體的規(guī)律和特點,將傳統(tǒng)的電視媒體與新媒體有效地補充在一起,實現優(yōu)勢互補,利用新媒體手段和電視媒體做到雙管齊下。
其次,因為民生新聞就是為老百姓開設的,因此新聞工作者也要了解百姓的需求,并且在這一基礎上對百姓提供幫助,解讀國家出臺的與百姓相關聯的各項方針、政策,為他們仔細地解讀,確保百姓能夠完全明了政策信息。
第三,要進行民生化的報道,如果將報道的內容過分關注某一個或幾個信息點,那么勢必會造成民生新聞的信息量局限、播放的內容是沒有營養(yǎng)的。為了改善這一點,就需要新聞工作者報道更多的、更廣泛的與百姓的生活走向相關的政策發(fā)展規(guī)律、強化國家民生發(fā)展的理念,從群眾基礎的報道思維轉變?yōu)樯鐣?、國家層面的思想,成為有話語權的民生新聞,這樣才能夠蓬勃發(fā)展。除此之外,還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新聞的吸引力。
總之,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媒介必然會影響電視民生新聞的發(fā)展,在媒介融合的新聞環(huán)境下,必須要確保民生新聞與新媒體有效結合,取長補短,才能夠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