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向華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2.有節(jié)奏、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
3.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重點】
朗讀并背誦詩歌,感受詩歌中蘊含的豐富情感。
【教學難點】
1.有節(jié)奏、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
2.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講解法
【媒體教具】
多媒體
【授課過程】
一、導入新課
東漢末年,有一首描寫大海的著名詩篇,千年之后,即使偉大領袖毛主席來到秦皇島后,也不禁想起了這首詩,心潮澎湃,并揮筆寫下了“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的名句,這首讓人千古不忘的詩歌,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觀滄?!?,作者,曹操。
二、作者介紹
1.同學們眼中的曹操是怎樣的一個人?
學生活動:舉手發(fā)言(同學們的言論一般都是奸雄,嫉妒心強等負面評價)
2.展示幻燈片:歷史上的曹操
曹操,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后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他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戰(zhàn),為全國盡快統(tǒng)一,在北方興修水利,對當時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恢復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所統(tǒng)治的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此外,他還精于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作為一代梟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詩歌,抒發(fā)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雄健深沉,慷慨悲涼,形成了“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人物。詩歌有《蒿里行》、《觀滄海》、《短歌行》等名篇。
三、寫作背景
該詩寫于東漢建安十二年207秋。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師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九月大獲全勝,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揮戈南下,以期實現(xiàn)統(tǒng)一中國的宏愿,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四、朗讀指導
(一)、樂府詩知識介紹
(二)、四言詩朗讀節(jié)奏:2/2節(jié)拍
(三)、朗讀指導
1、學生自讀,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jié)奏。
2、教師范讀,正音解詞。
3、點名學生讀,再請學生評價。
4、學生齊讀,要求準確整齊,有節(jié)奏感。
5、學生聽錄音讀,聽出語氣,節(jié)奏,情感,氣勢。
6、學生再次齊讀,讀出語氣,節(jié)奏感,情感,氣勢。
五、詩意理解
1.學生借助注釋,獨立翻譯
2.小組討論,解決疑難
3.班級展示,說出詩意
4.教師補充說明
六、詩歌分析
1.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來寫?
明確:全詩以“觀”字統(tǒng)領全篇,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實的?哪些詩句是想象的?
明確: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一二層全是寫現(xiàn)實中的實景。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xiàn)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的,與詩的內(nèi)容無關。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xiàn)作者博大的胸懷?
明確:“日月之行”四句
4.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通過描寫雄偉壯闊的大海,表現(xiàn)詩人博大的胸襟和遠大的抱負。
七、作業(yè)
背誦并默寫《觀滄?!?/p>
板書
《觀滄?!?/p>
一層(1-2)交代觀海的地點
二層(3-8)描寫海水與海島 ? ? ? ? ? ? ? ? 實寫
三層(9-12)表現(xiàn)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 ? ?虛寫
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nèi)容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