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思源
摘 要:安全感是人繼吃飽穿暖的生理需求之后的第二大剛性需求,其狹義在生命存在的“安全”,廣義則亦包含生活體驗與大腦思維的“安然”,所以,人會本能地在閱讀活動或者其他一切活動中規(guī)避緊張而趨向放松,也即“懶得動腦筋”,加之依舊以教師講析為主的現(xiàn)階段閱讀教學方式,學生便極度缺乏具有自主性及應對思維挑戰(zhàn)的意識和能力,其閱讀能力及從此中獲取的精神營養(yǎng)亦便無從談起。因此,本文便就此“小學語文‘去安全感下的閱讀教學革新”話題做出另辟角度提問、課文解析與課文看待并重、組織對立爭辯此三大方面的闡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去安全感”;閱讀革新
經典詩文誦讀是傳統(tǒng)語文教育的主要內容,而由于詩文晦澀難懂的文言語言形式,教師講析亦便成為最為穩(wěn)妥、安全的教學方式,由其慣性延續(xù)至今而成為難以消除的教學頑癥。但此教學方式顯然并不再契合現(xiàn)階段多以白話語言呈現(xiàn)的語文內容、現(xiàn)代學生開放靈活的特征與需求,以及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素質教育理念。所以,小學語文閱讀必得完成“去安全感”的使命,其才可獲得真正意義上的重生、革新與進步。而具體的革新方向和措施則可依循以下三點。
1.另辟角度提問,以去文本安全依托
針對文本內容的解析,也即“使學生能夠真正看懂、理解文本”是閱讀教學的中心,對此,教師往往采取的是自主講解灌輸為主,學生提問為輔的方式,并易使提問點緊扣課文內容情節(jié),以讓學生易于回答、給其自信,同時防止節(jié)外生枝,促進教學任務順利的推進與完成。但學生此時的回答必然以文本為依托,甚至所回答結果會呈現(xiàn)出由內容至語言向文本的全面摘取或模仿面貌,其自主性思維與自主組織“陌生化”話語的能力的提升亦便為妄談。因此,在以文本解析為基點的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教師應深入文本,而多另辟角度進行靈活化的提問。
例如:在《少年閏土》一文的教學中,文本結構是教師在“使學生讀懂文本”的基點上所必觸及的一個點,在這里,教師則慣會向同學們發(fā)問,讓其進行緊扣文本的概括與總結,從而得出諸如“雪地捕鳥、海邊撿貝、看瓜刺猹、沙地看魚此作者與閏土在相處階段所共談到的四件小事”的結論。但此是學生皆可通過簡單的文本整合得出的結論,因而其思維依舊在“舒適區(qū)”。所以,在對此處的處理中,我便將此問題轉變角度變化為:“作者為什么要挑這四件事進行敘寫,而不是他們所談到或經歷的其它事?”“在文章開頭與文中皆提到了刺猹的事,為什么這件事作者要重復書寫?”這增加了問題難度,使同學們失去了安全感,但能夠真正喚起其自主、深度思維,在基于文本所述而又高于文本所述的視角下,自主進行陌生化的語言組織,得出諸如“因為這四件事最讓作者印象深刻”、“這四件事最能夠說明少年閏土的聰明、勇敢、勤勞、機敏等品質”等的結論,從而潛移默化提升其思維及閱讀能力。
2.課文解析與課文看待并重,以去文本安全依托
在針對文本進行解析、即明晰“課文想對我說什么”的問題之后,在文本主動性看待立場上的“我想對課文說什么”的問題普遍被師生所忽略,此問題是學生以文本為契機,而又脫離文本以回歸、反思自身,形成具有普遍適應性的獨立思想價值觀的過程,是閱讀發(fā)揮“育人”功能的形式和表現(xiàn)。
例如:在《少年閏土》一文的教學中,在上述通過另辟角度的提問方式,使學生進行了深入的文本解析之后,為激發(fā)其主動性的文本評價與看待,我則讓同學們去重復閱讀文本最后兩段,去體會“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他后來還托他的父親帶給我一包貝殼和幾支很好看的鳥毛,我也曾送他一兩次東西,但從此沒有再見面。”此兩句話,結合對自己童年伙伴的回憶,談談在文學作品或者顯示生活中常見的“多樣形態(tài)的生活”與“離別”話題。這便需要其脫離教師信息全面講解與文本的舒適區(qū),自主進行思維與情感的建構、自主組織語言,得出諸如“每一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人生與生活方式,見了離別,再見時物是人非,這是生命的常態(tài)”等的“我想對課文說些什么”問題的結論。這樣的閱讀便是真正“育人”的閱讀。
3.組織對立爭辯,以去文本安全依托
通過上述課堂提問、課文看待的方式進行的師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只是課堂對話形式之二,而還亦應有生生之間的對話、生生之間思想情感的碰撞,語文課堂才能夠真正煥發(fā)出巨大的活力、真正開拓出廣闊的成長空間來。因此,教師應視學生的反饋情況,靈活組織對立爭辯活動,以在激發(fā)課堂活力的同時,去文本安全依托而形成“多元并存”的個性化思想局面。
例如:在《窮人》一文的教學中,對于桑娜和其丈夫是否應該收養(yǎng)西蒙的兩個孩子的問題,同學們產生了意見分歧:有的同學說:“桑娜家已經有五個孩子,加上桑娜和他的丈夫一共七口人,全靠他的丈夫養(yǎng)活,艱難的生活條件可想而知,如果再收養(yǎng)兩個孩子,那簡直是雪上加霜。”有的同學則說:“如若不收養(yǎng),那兩個孩子就會被凍死、餓死?!庇械姆瘩g道:“就算桑娜家不收養(yǎng),其他家也會收養(yǎng),所以應該先把孩子抱走,讓別人來領養(yǎng)?!?.....對此,我則展開了一場以“應該收養(yǎng)——不應收養(yǎng)”為主題的辯論,來使同學們在道德與現(xiàn)實窘境下進行深入的思考與充分的表達。此時,全體學生的活力便將達到最大程度的迸發(fā)。
總之,“去安全感”即是去掉學生思維惰性與趨易性,而通過給其提供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回歸自身的機會與相互探討的平臺,極大激活、深化其思維,從而實現(xiàn)閱讀所具有的知識、道德、能力教育能諸方位的功能。
參考文獻:
[1]黃昌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31):61.
[2]陳敏.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解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31):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