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柏春
摘 要:本文主要論述了語文教學中的幾個問題,文本解讀與教材解讀的異同,預習要落到實處,目標不僅要明確而且要實用,學生活動不能華而不實,教師不僅要讀專業(yè)書籍,還要讀哲學書籍,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對于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有較好的的啟迪作用。
我縣語文教學十幾年來毫無起色,如果不更新觀念,我想語文的課堂教學仍會如一潭死水,波瀾不驚。《理想課堂三重境界》這本書幫助我提高了認識,讓我走出語文教學的幾個誤區(qū)。
關鍵詞:誤區(qū);文本解讀;預習;哲學;討論;目標明確
一、走出文本解讀與教材解讀混淆不清的誤區(qū)。
文本解讀與教材解讀一樣嗎?其他學科如數學、地理這兩者還真差不多。語文不一樣,我們必須明確這兩者的差別。以前備課的時候,確如干老師所講的帶領學生讀讀課文,查閱一下教學用書,上網瀏覽一下別人的教案和課件,最終把這些東西確定為自己的教學目標和過程,這只是教材解讀的一部分,這當中缺少了真正的文本解讀。文本解讀是盡可能整體而深入的理解文本本身,從而顯現文本價值,這個價值可以是思想的,主題的,內容的,形式的,材料的……也就是說與文本有關的東西都叫文本解讀。但教材解讀的范圍要小的多,它是指把這個文本放在這本書這個單元這個位置,我們應該教給學生什么。他是與單元教學緊密相連的,是與編者的意圖緊密相連的。由文本解讀到教材解讀是一個由難到易,由復雜到精確的過程。如果沒有完整而準確的文本解讀,教材解讀也可能是不準確的,或者說作為教師也和一些學生一樣把別人的東西照搬犯了人云亦云的毛病,對于為什么這樣,并不一定真的明白。所以當拿到一個文本的時候先要有準確文本解讀,然后再進行教材解讀。
二、走出教學目標有而不用,明而不確的誤區(qū)。
我縣目標教學的實行應該是十幾年前學習洋思的時候,當時口號喊的特別響,聽課必查學習目標明確沒有。雖然每次上課我們都把目標呈現給學生,并讓學生齊讀,我想這種明確并不是真正的理解上的明確,而是一種形式,并非關注了他的內容。十幾年過去了,我們學習的目標教學不知還有多少老師在堅持。我們到濰坊北海學校去學習,人家的目標教學做的很好。前幾天濟南二十七中的老師來講合作教學也一再強調目標的重要性。但我們平時的教案學案上確實也印著教學目標,但這很多是從網上的教案抄來了,他與真正的課堂教學是脫節(jié)的,我們很多老師上起課來,心中哪還有目標。理想課堂不僅僅目標明確,而且根據課標的三維目標把它改成ABC三級目標,每個目標課上用多長時間都要標的清清楚楚,這樣設計好的目標才真叫有的放矢,才真正避免隨意性和亂而無序。所以學習目標的制定必須基于教師自己對文本對課程的精準把握,必須課上讓學生理解其真正含義的情況下明確給孩子們,這樣學生們才能夠明確自己要到達的地方和正確的方向。
三、走出對預習錯誤理解的誤區(qū)。
預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管哪科教師上課前一定會讓學生先預習,這樣的課堂教學才不至于顯得唐突和生硬,也能避免學生問而不答的尷尬局面。但理想課堂重新定義了預習的含義:預習是新教育的有效教學框架的一個特點,他不是為上課掃除基礎性障礙,不是為課堂教學搭梯,他被視為學生唯一獨立學習的機會,學生最終的學習能力,可以體現在預習水平上。預習必須面對所有的教學目標,是對這一目標和核心內容的探索。課堂只不過是對預習內容的檢測而已。我們的學習方法上總會寫上自主探究,但在哪里自主探究我們一直是不明確的,我想他真正的價值應該體現在預習上。理想課堂甚至認為預習是課堂的有機組成部分,只有把預習按照理想課堂的要求做好,教學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學生學起來才有主動性和積極性,所以我認為預習比上課顯得還要重要。
四、走出學生活動流于形式的誤區(qū)。
我們縣里發(fā)的教案也是分為兩欄的,一欄是教師活動,一欄是學生活動。我們往往重視的是教活師動和授課內容,而對學生活動或寥寥幾筆,或干脆空著,可有可無,實際上這是我們對學生活動的一種輕視。理想課堂認為課堂上個體學生的學習清單,也是新教育的一大特色。每個學生都必須有一個目標明確的訓練,這樣每個學生都有事可做,那么上課走神做小動作的學生肯定大幅度減少。何況理想課堂的評價強調觀察學生而不是觀察老師,也就是說一堂好課的標準是學生學得好,而不是老師講得好。因此備課左手欄的學生活動,針對目標和預習必須詳盡而且具體,這樣才真正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讓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到實處。
五、走出把學生當做虛假主體的誤區(qū)。
把學生作為虛假主體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我們講課的時候,總希望我們的課堂如行云流水,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對答如流,這樣的課堂看起來一氣呵成,熱熱鬧鬧,學習達成度高。但我們試想學生不是天才,不可能對答如流,除非是虛假課堂,或提前試課,或提前預備答案,這就是把學生當做虛假主體,小手如林的熱熱鬧鬧掩蓋不了虛假主體的事實。2、虛假討論。每節(jié)公開課總少不了一個環(huán)節(jié),那就是小組討論,好像少了這個環(huán)節(jié)就不是一節(jié)完整的語文課。但很多時候這種合作探究是虛假的。學生根本就沒有發(fā)生什么分歧,哪來討論的必要。我們只是要表演給人們看罷了。離開公開課,這種討論就少之又少。這種現象被理想課堂稱為虛假性主體或主體性神話。如果真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體,理想課堂的做法是教師帶領學生重現知識形成過程中的疑惑,重現艱難的探索過程,重現命名時的喜悅……這一過程不僅僅是幸??鞓?,更多的應該是痛苦跋涉的過程,只有每一個學生都參與了這一過程,每一個學生都體會到了知識的魅力,發(fā)現過程的沖動與喜悅,才真正把學生當做了學習的主體,而不是幾個優(yōu)秀生的作秀表演。這一過程的討論要因學生觀點不一,形成對立的兩方甚至幾方才有討論的必要,通過辯論尋求真理。所以理想課堂將知識作為一個動詞而不是一個名詞對待,只有學生成了學習的主體,知識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動詞,也才能做到有教無類和以人為本。
六、走出教師不需學哲學的誤區(qū)
周國平老師說:哲學是每個人都需要的東西。那么作為一個語文老師該不該學點哲學,對教學有沒有用呢?以前我是不看哲學書的,總認為那是玄而又玄的東西。自從看了干國祥老師的幾個課例后我發(fā)現很多文章甚至是一首詩里面都是蘊含哲學道理的,或者說最終干老師都會上升到哲學的高度來對待這篇文章。我也發(fā)現每一個偉大的作家本身就是一個哲學家,孔子莊子老子不必說,蘇軾、陶淵明、朱熹、孟浩然哪一個沒研究過哲學呢。如果我們不懂哲學,我們不能用作者哲學的人生看待他的文章,那么我們怎么說解讀透徹文本了呢。而理想課堂的第三個境界是實現人與知識、社會生活的共鳴,不懂哲學,我想很難達到這層境界。我們不求我們成為哲學家,但為了上好語文課我們還是要讀一讀哲學書的,比如《論語》《道德經》……他們是中國思想的源頭,對后世影響是深遠的。
把理想課堂對照自己的教學實際,感覺到自己離理想課堂的差距還比較大,需要改變的觀念為數不少。但只要行動就會有收獲,只要堅持就會有奇跡。
參考文獻:
干國祥《理想課堂三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