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濤
摘 要:在成長道路中,學校和家庭為我們提供了發(fā)展和成長的環(huán)境,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無可替代的他們也在角逐主角與配角的角色扮演,由此便會產(chǎn)生矛盾和沖突,然而教育并不是單向性的,學校和家庭相結合才是最完備的教育。成功的合作需要解決二者在目的與步調的矛盾,合理的溝通可以使矛盾趨于無限小,認真合作的我們需要采用最合理的途徑、最有效的形式促進二者統(tǒng)一。目前的家校合作僅僅局限于單一的內容,教育分歧也較大,現(xiàn)有的研究中,能夠應用于實際中的可行性較少。通過聚焦家校合作,提出改進家校溝通和合作的建議,探究家校合作的具體操作,讓家長由“旁觀者”變成“當局者”,創(chuàng)建有特色的家校合作模式。
關鍵詞: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
一、合作的背景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第一“樂”和第二“樂”雖然形式不同,但是意義是一樣的。不同的是,第一“樂”的因素自己無法控制,第二“樂”則是可以通過后天修養(yǎng)達到的。那么如何修養(yǎng)呢?自然是要通過“教育”。這就有了第三“樂”: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的是知識,育的是道德。[1]
二、合作的必要
1.國外的家校合作
縱觀國外,家校合作已經(jīng)趨于成熟化的模式,也非常值得我們借鑒。美國在二戰(zhàn)后就已經(jīng)清醒的認識到家長參與支持的重要性,也陸續(xù)頒布一系列相關政策,例如,日本的PTA(parent-teacher-association)也于19世紀末引進實踐,創(chuàng)造了適合成長的環(huán)境,也促進了教育的和諧發(fā)展。英國也于1977年通過“泰勒報告”建議家長的參與,也于2006年通過《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法》確定了家校合作。歐洲國家也有十分卓越的研究,并且也付諸于實踐。家校合作的模式也比較成熟,其經(jīng)驗也值得 我們學習,結合中國國情,取其精華,棄其糟粕。[2]
2.我國的家校合作
自古以來我們都一直強調教育,但是很少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結合起來,僅有的形式也只有家長會、親子課和家訪等,家長會基本是“獨角戲”,教師一個人講,內容單一,沒有針對性,單向性的輸出,千篇一律的介紹。家長不能完全參與進來,感覺枯燥,達不到溝通的效果,容易產(chǎn)生抵觸的情緒。親子課則變成了“作秀課”。這種低層次的參與效果不顯著,鮮有成效,我們應該尋求高層次的參與合作,讓家長真正參與到課堂建設和學校發(fā)展中來。[3]
3.合作的障礙
(1)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成長樂地,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孩子都有“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影響家校合作的家庭因素是比較復雜的,結合我國國情,大致分為“不愿”和“不能”兩類,下面進行分類說明。
(2)“不愿”
一部分家長缺乏教育的意識,認為把學生送到學校,“教”的責任應該由學校老師負責,對學校寄予全部的希望,自己只要負責學生的衣食住行就好了。一小部分家長由于教育程度等因素的限制,害怕“出丑”的心理限制了家校合作。家長參與到學校教育的時間和次數(shù)也逐漸降低,關注度也遞減。
(3)“不能”
影響家庭不能參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為時間、精力和財力的原因,隔代撫養(yǎng)、單親家庭和貧困家庭等因素更是不容小覷,家長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受教育程度、工作等因素也使一些家長不能參與到學校教育中來。對于這些為了生計等因素,并不是漠不關心的家長,應該予以理解。
(4)學校因素
家校合作往往是由學校和教師發(fā)起的,他們在合作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這就導致了合作的連續(xù)性主要由他們決定。有些教師自認為自己是科班出身,對于教育內容、方法、進度等方面他們最有話語權,家長只要作為“旁觀者”就行,家長的提案、建議只會給他們增加不必要的麻煩。
三、合作的策略
通過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理論,對家校合作展開研究,目前家校合作的內容和形式存在一些問題,對于促進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研究家校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1.信息共享
(1)角色參與
家長會作為最普遍的溝通形式,已經(jīng)普遍應用于實踐中,家校合作的最簡單的方式。通過參加家長會或者活動來了解學生的情況,共同探討學生的教育問題,將”旁觀者”的角色轉變?yōu)榉e極參與的角色。旁觀者的角色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和學校的組織工作;過度參與會擾亂學校正常秩序,過度主宰會使學生無所適從;只有積極參與的角色才會促進學生和學校的和諧健康發(fā)展。
(2)雙向溝通
隨著科技的進步,通訊方式也多樣快捷,學校通過通訊手段方式隨時和家長溝通,實現(xiàn)信息共享。有一次我接到一個家長的電話,他說他兒子最近兩個周末回到家中就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吃飯的時間才出來,多次詢問,孩子卻不予理睬,他非常擔心孩子。為了讓家長更多、更方便的了解學生在校情況,我把學生的在校情況總結出來,以便家長周末和孩子及時的溝通。家長由什么問題可以留言,我會在晚上八點左右進行回答。一月之后,家長向我反饋,孩子和他們的溝通越來越多了,孩子還會主動幫忙做家務了。
2.雙向參與
(1)教學參與
轉化角色,由家長進入學校扮演教師的角色,參與到學校的教學中來。家長無論技能、生活經(jīng)驗、閱歷都優(yōu)于學生,由家長每月到校給學生上一次特色課,將自己的特長展現(xiàn)給學生,讓孩子們在新鮮好奇的環(huán)境下拓展知識,明確家校共育的責任,不能敷衍的認為只需要“了解學生在校表現(xiàn)”,適時的開展一些家長課堂,講解教育的技巧、如何有效溝通、如何管理等知識,互相學習彼此的長處。
(2)管理參與
家長之中不乏成功人士,尤其是城市中的家長,他們都是某個公司的精英,學校要大膽的賦予家長一些管理權,可以成立家長工會,讓他們參與學校一系列的教育計劃之中,對學校的課程設置、教學建筑、教學資源的開發(fā)等都享有一定的權利。家長工會也可以向社會募捐作為活動經(jīng)費。
(3)完善管理
家校合作完善管理是制勝因素,只要做到均衡發(fā)展、合理授權,就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校要授予家長知情權、監(jiān)督權、決策權等,徹底打消家長敷衍參與的想法,學校方面的態(tài)度是積極和認真的,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其實調動家長積極參與并非易事,也適當需要一些強制性的約束條件,學?;蛘甙嗉壙梢愿鶕?jù)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方案。
參考文獻
[1]馬忠虎編著.家校合作[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62-69.
[2]劉翠蘭.影響家校合作的因素分析與對策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06(20):16
[3]岳瑛.我國家校合作的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2(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