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文化運動是在20世紀初的中國,由一部分激進的資產(chǎn)階級、小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者發(fā)起的反對封建文化的思想啟蒙運動,其目的是打破封建主義的束縛,解放中國人民的思想。在那個國家任人宰割,人民蒙昧無知的年代,這項運動就像黑夜中的電閃雷鳴,干旱時期的暴風驟雨,徹底地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甚至在100年后的今天,新文化運動依然存在著一定的價值。
關鍵詞:新文化運動;思想解放;馬克思主義
20世紀初,中華民國成立,中國廢除了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然而中華民族依然處于非常黑暗的時期——列強侵占大量的國土,國家落后,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當時的國人,人性麻木、蒙昧無知,深受著封建思想與傳統(tǒng)禮教的禁錮。當時的先進知識分子意識到需要改變?nèi)藗兊姆饨ㄋ枷?。新文化運動由此展開。
一、新文化運動的背景
辛亥革命失敗后,帝國主義支持袁世凱稱帝,從而加緊對中國的侵略。軍閥勢力崛起,中國國運日益黑暗。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fā)展,民族資產(chǎn)階級力量逐漸壯大。他們需要發(fā)展資本主義,實行民主政治。袁世凱稱帝使得封建主義有了復辟的跡象。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意識到,封建思想在廣大群眾的大腦中已經(jīng)根深蒂固,而中國需要進行一場思想解放運動來剔除封建思想。
二、新文化運動的內(nèi)容
1915年陳獨秀創(chuàng)辦了《青年雜志》,并在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了《敬告青年》。1916年將其改名為《新青年》。1917年陳獨秀受蔡元培聘請,擔任北大文科院長,并將《新青年》編輯部遷入北京。在北大任教的新文化人士李大釗、胡適等人加入了編輯撰稿。
新文化運動要求人權,提倡民主與科學。陳獨秀提出了人權思想,支持人們追求個性解放,自由平等博愛的天賦人權。他提倡人們,要用科學的法則認識客觀事物,反對各種愚昧和迷信。
新文化運動對以孔教為代表的封建禮教進行了批判。吳虞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魯迅在《狂人日記》無情的揭露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zhì)。他們還批判了夫權主義對婦女的摧殘。
新文化運動發(fā)起了以人為核心的文學革命。胡適的《文學改良謅議》和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打響了這場文學革命。他們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俄國“十月革命”后,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將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1918年李大釗在天安門前發(fā)表了題為《庶民的勝利》的演說,并在同月出版的《新青年》上發(fā)表了《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這兩篇文章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的文獻。
三、新文化運動在當時的社會影響
新文化運動之后,社會上涌現(xiàn)出各種思潮。他們往往意見不一,甚至還出現(xiàn)了批判新文化運動本身的思潮,但是它們的根本點都是為了探尋中國未來的出路。
這項運動所造成的西學全面?zhèn)魅雽χ袊枷牒臀幕a(chǎn)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隨著資本主義文化沖著傳統(tǒng)的封建文化,以前的君權神授思想已經(jīng)被人們拋棄,取而代之的是民主共和的新學。與此同時,西方的科學理論也逐漸取代了具有很強的玄學色彩的五行之說。除此之外,中國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也在發(fā)生著重大改變,封建倫理觀念逐步解體,科學技藝、民主自由的風氣逐漸盛行,而盛行幾千年的“重農(nóng)抑商”觀念也逐漸被摒棄[1]。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以廣泛傳播,并最終取代了西學的地位。鑒于當時中國的國情,馬克思主義才是能夠真正救中國,振興中華民族的思想武器。在那以后,奉行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并最終成功地引導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將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趕出了中國。中華民族最終站了起來。
四、新文化主義的當代價值
100年過去了,新文化運動依舊有著很高的價值。它影響了中國青年的價值觀。當代青年奉行自由戀愛,勇敢地追求真愛,在現(xiàn)代社會中追尋自己想要的東西。這些都是自由思想的體現(xiàn)。
新文化運動提出的民主觀念,在中國的社會主義中有所體現(xiàn)。在構建社會主義文化時,我們需要大力推廣民主文化,構建社會主義體系下的民主社會,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之路[2]。
我們需要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用科學的思想來思考問題,用知識武裝自己。當代社會廣泛運用素質(zhì)測試篩選人才。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科學發(fā)展觀”。這些都源自于新文化運動所宣傳的科學思想。
新文化運動所宣傳的馬克思主義有助于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我們需要大力倡導馬克思主義,將其視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核心,并結(jié)合中國的實際國情,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強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也即將實現(xiàn)。這些與馬克思主義息息相關。
結(jié)語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翻天覆地的偉大運動,在那個黑暗的年代成功地解放了中國人民的思想,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打下了思想基礎。100年后的今天,這項運動依舊存在著一定的價值。作為當代國人,當代青年,我們需要從中學習一些正確的思想觀念。
參考文獻
[1]常法.新文化運動前后社會思潮演進和革命史觀分析[J].文學教育(上),2019(02):134-135.
[2]鄧文睿.新文化運動啟蒙思想當代價值觀分析[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7,1(15):44-45.
作者簡介:
劉文暢(1998—),男,漢族,安徽省宣城市,大學學生,本科,哈爾濱工程大學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輪機工程。
(作者單位:哈爾濱工程大學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