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學生寫論文談曹禺的《日出》《原野》,指導老師是楊振聲。楊振聲在指導時告訴學生,曹禺很喜歡契訶夫的戲劇,可以先讀讀契訶夫的作品。可西南聯(lián)大的圖書館藏書甚少,沒有一本契訶夫的著作。楊振聲知道后,便托人到云南圖書館去借。最后,也只為學生借到契訶夫的《萬尼亞舅舅》和《三姊妹》。楊振聲是教授、作家,又兼聯(lián)大行政職務,自身熬油費火,忙碌中還替學生借書,讓人感佩。
沈從文在西南聯(lián)大教“習作課”。如果遇到好的學生作品,他會幫學生寄到報社尋求發(fā)表。作品被刊登,對學生是很大的鼓舞。日后同樣成了著名作家的汪曾祺在西南聯(lián)大讀書時,很多作品就是由沈從文寄出發(fā)表的。沈從文為學生寄稿數(shù)量之大、郵費之多,可想而知。汪曾祺說,沈從文寄信時會把原稿的紙邊裁去,只剩下紙芯。這當然不美觀,卻可以防止超重、節(jié)省郵費。抗戰(zhàn)時期,百物昂貴,沈從文的“小算盤”可謂用心良苦。
1938年2月,楊石先教授隨聯(lián)大到了昆明,并被推選為理學院化學系主任。一次,做化學實驗,他讓管理員給每個小組發(fā)了一個火柴盒與三根火柴,并叮囑學生,做完實驗后把火柴盒交還給管理員。實驗結(jié)束后,有一組的同學沒有把火柴盒還回去,而是丟進了垃圾箱。管理員向他們索要時,一名叫吳大觀的同學不以為然:“一個破火柴盒還要它干嗎?”不久,楊石先知道了這事,對吳大觀作了嚴肅的批評。吳大觀牢記教訓,從此愛惜公物、勤儉節(jié)約。多年后,吳大觀成了“中國航空發(fā)動機之父”。
生物系的李繼侗教授對學生要求嚴格,對考試更是近乎苛刻。一次,有個學生考了59.5分,很是不快,便求李繼侗網(wǎng)開一面。誰知,李繼侗不容商量地告訴學生:“59.5分就是59.5分,考59.5分就是不及格?!睂W生只好垂頭喪氣地走了。后來,這名學生還想去校長那里理論,聽說李繼侗連自己的兒子也不例外,才善罷甘休。
重溫西南聯(lián)大師生之間的細節(jié)、小事,不能不為之動容、為之喝彩。細節(jié)見人品,小事見真章。西南聯(lián)大教授對學生的嚴與愛,共同筑起了一個群體的高度。? ? ? ?(摘自《演講與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