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霞
摘 要:本文通過批注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的論述,不僅能夠使學生自發(fā)地學習文言知識,更能讓學生在閱讀中體驗文言文的行文造句中的美感和文學底蘊,同時也可以提升學生對文言文表達思想的把握,對價值取向的理解和判斷,為學生公正地看待文言文的社會文學價值打下基礎。
關鍵詞:批注法;文言文;教學
在實際的指導學生使用批注法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一些誤區(qū),這些誤區(qū)導致批注法不能有效地發(fā)揮最大的作用。所以在使用過程中,應該把學生的實際放在第一位,注意一些應該遵循的原則:主體性原則、發(fā)展性原則、開放性原則。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也總結出了一些實用性的實施策略,便于批注法在實際閱讀過程中的有效使用。
一、批注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常見的問題
1.對批注法的運用缺乏深度,教學總是流于形式
文言文的教學從古代就延續(xù)下來的就是以教師傳授為主的教學模式,課堂上教師對文言文的字、詞、句逐一串講,教師馬不停蹄地講,學生筆耕不輟地記錄。文意疏通結束,再接著對文章的主旨、寫法進行滿堂灌,往往一節(jié)課下來,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云里霧里,一節(jié)課就在這樣的講講記記中結束了。這種以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很大程度上約束了學生的思維,桎梏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對文言文的解讀,也往往局限于教師對教參的理解,不能使學生的文言文學習逐步走向深入。
2.過度關注細節(jié)的批注,缺乏總體的觀點和重點
在批注法教學實踐過程中,很多教師仍然追求“逐字落實,逐句翻譯”的教學目標。近幾年以來,中考文言文題型逐步增加主觀題的分值,就是旨在引導學生真正地去讀懂文言文的內(nèi)涵,而避免教師和學生過分關注字詞等細節(jié)的識記。但是教師的觀念仍亟待改進。這就導致很多時候,課堂上學生批注的點很多,寫得也很認真,但批注法的運用總是局限于對文言文字、詞、句的解釋和翻譯,而很少記錄自己對文言文總體性思考和把握,缺乏對文本總體的觀點和重點。
3.批注觀點雷同,缺乏思辨和獨創(chuàng)性
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中運用批注法,很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思辨能力。學生通過課前、課堂、課后的自主學習,不斷提升自己對文言文學習的思維的系統(tǒng)化。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往往無法跳出原有的教學條框,做出更具有獨創(chuàng)性和思辨性的批注。
二、批注法在初中文言文的文本解讀中的方法
周振甫在《怎樣學習古文》中提到古人學習文言文,講究“立體的懂”。他說:“這個‘立體的懂有三方面,一方面是詞的具體解釋;一方面是一個詞作為術語時,了解術語的理論意義;一方面是要讀懂文章的用意。”我們對文言文理解性的批注,也應當從這三個方面入手,既要對文言文具體字詞的解釋作批注,也要理解字詞在整個文言術語體系中的意義,然后結合文言文的行文思路,結合作者寫作的背景,對文言文的具體用意進行批注。系統(tǒng)地來說,批注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1.文言文理解層次的批注
文言文批注的的第一個層次應是批注文言文的“表皮”,即對文言文字詞的具體解釋,也就是理解性的批注。對于一些有疑問的字詞,或者工具書中查不到的字詞,就需要教師通過其他渠道查找解決。如七年級上冊的《狼》中有句“苫蔽成丘”,頁下注對它的解釋是“覆蓋成小山似的”,但對于“苫”字沒有解釋,學生查《古漢語字典》也查不到。這時候教師就要在充分備課的基礎上,告訴學生這個字的本義是“用草編成的覆蓋物或墊席”,這里作動詞用,譯為“蓋上”。在這樣的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和教師適時點撥有機結合的過程中,師生就能解決文章字面上的具體意思,為下一步文言文的深入解讀奠定基礎。
2.文言文語感美學層次的批注
文言文本身的語感美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部編版初中語文中所選取的文言文都是中華古文學寶庫中的精華,讀起來瑯瑯上口,余韻長久。這種語言文學上的美感,大體上來源于兩類,一類是文言文行文排句所形成的漢語言本身的韻律美感,另一類是來自于文言文中所使用的巧妙的修辭手法。在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指導學生從這兩個方面入手,對文言文的美學層面進行批注。如《與朱元思書》,文中“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崩L聲繪色、句式整齊、節(jié)奏感強、音韻和諧,充滿了語言的韻律美。同時文章中用了大量的修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用了比喻、夸張,“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用了擬人,形象鮮明、富于生機。
3.文言思辨層次的批注式閱讀
古人的認知或有局限性,思想或許陳舊,但他們的寫作的動機和心路歷程與現(xiàn)代人大致是相同的。比如陶淵明與官僚制度決裂而寫《桃花源記》,作者當時的心理狀況多半體現(xiàn)在他們的作品當中。如果將這些內(nèi)容的探索引入到對文言文的批注之中,便能讓學生窺見作者的深意,有所悟。在閱讀文言文時,也就不會再覺得先賢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只是裝著樣子微言大義,食古不化的東西。
文言文閱讀批注的重點應當是在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開啟一場體驗和思辨的旅程,讓學生主動地走進文言文中,探知文言知識和思想情感,讓學生領會到各個時代作者的思想上的閃光點,從而讓學生對自身如何運用文字來表達自我有更深刻的感悟。
參考文獻:
[1]王元華,百年文言文教學的反思和重建[J].課程·教材·教法,2015(6).
[2]簡翠蘭,淺談初中語文的批注式文言文教學[J].語文天地. 2014(17).
[3]王榮生,文言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