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成
摘 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的“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教人做人”。充分利用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發(fā)揮良好的育人作用,是中學歷史教育教學的重要職責。但是,由于升學壓力、應試化教育等習慣思維的影響,德育教育在當今教學中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成為可有可無的東西。本文就著重分析當今德育教育在歷史教學中的現(xiàn)狀、分析其產(chǎn)生原因以及提出相應對策,使德育教育在歷史教學中真正發(fā)揮出它獨特的作用。
關鍵詞:歷史教學;德育教育;應試教育;對策
一、中學歷史教學德育教育現(xiàn)狀
在中國,德育教育的由來源遠流長。春秋時期的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觀點,其實便是情感教育的雛形。在近代中國,也涌現(xiàn)出一批偉大的教育家如蔡元培、陶行知等。陶行知一直主張的“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書本所學真正融入到現(xiàn)實生活中,使情感教育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興起,我國的德育教育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開始再次萌醒。特別是到了90年代的時候,隨著外國情商理論的成熟和我國的教育開始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大背景下,德育教育有了一個質的飛躍。不再是作為達到應試目標的一個輔助手段,而是和知識能力、過程方法目標一起,成為了三維目標中一支重要的目標。德育教育已經(jīng)上升成為一種提高學生素質、傳播情感和提升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但是在許多地方德育教育僅限于從理論上來論述其重要性和可行性。中學歷史內(nèi)容豐富,包含了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和人文資源,但是由于應試教育思維的慣性,課堂上“滿堂灌”現(xiàn)象仍然很明顯,大多數(shù)教師重知識技能的訓練,輕視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比如,筆者在聽抗日戰(zhàn)爭這節(jié)課的時候,老師將書本的重難點逐條理出,條理清楚、詳略得當,但惟獨在涉及到侵華日軍的殘暴罪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時一筆帶過,并沒有進行深入探究。課下筆者曾與該教師談論這個細節(jié)地方的處理,除了由于該科容量較多不好進行深入展示這個客觀原因外,當前學生普遍認為德育教育無用論也是個重要原因。因此,德育教育真正和歷史教育相結合已經(jīng)刻不容緩。
二、德育教育缺失的成因
德育教育的缺失,的確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問題,究其原因,和過去我們所追求的應試教育目標有很大的關系。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的中小學校開始提倡“以教學為中心”,并取得顯著的成效,以此為基礎,各類學校緊抓升學率,老師和學生都普遍存在著上個好大學你以后就可以有一個好的人生,學生和老師天天關注的只有分數(shù),但是卻忘記了教育的終極目標一一人格的完善。筆者上學時所在學校曾經(jīng)發(fā)生過這樣一個故事,那時還是90年代,筆者所在學校有一位同學以全市第一的成績考上了清華大學計算機專業(yè),但是不久后卻發(fā)現(xiàn)此同學已經(jīng)悄悄離開清華大學,問起原因,老師無不惋惜的回答:“該生連最起碼的開機都不會”,這無疑是對應試教育的一個莫大的諷刺。在應試教育制度下,無論是學習的內(nèi)容,教學的設計,教學內(nèi)容考察的方式,還是教育評價方式,都是將知識傳授放在核心地位。在這個方式的指導下,學生分數(shù)高,教師教學成績好,那就是好學生和好老師,所以導致高考考什么,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高考之外的東西一律不涉及,教學實際上已經(jīng)被異化成一種分數(shù)教學,從而忽視學生的情感品質培養(yǎng),進而導致情感感情的弱化。
三、實施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當前,我國社會生活中還存在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現(xiàn)象,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在一些人中還有市場,少數(shù)人思想混亂,道德缺失,是非、善惡、美丑混淆。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和蔓延,對社會道德體系造成了沖擊,損害了社會風氣,也影響了經(jīng)濟社會的健康發(fā)展,人民群眾對此強烈不滿。一個社會要全面發(fā)展,應當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協(xié)調進行。社會風氣的好壞,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所以在廣大青少年中加強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要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歷史責任感等教育,最終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現(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能力和人格的完善。我們老師常說的一句話叫做“教書育人”正是此意。我們不但要教會學生知識,更要教會他們?nèi)绾潍@取新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我們在“教書”的同時還要“育人”,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品格道德的培養(yǎng)遠比知識的傳授來的重要的得多。
四、實施德育教育的對策
高中教材的教學內(nèi)容包括了政治文明歷程,經(jīng)濟文明歷程和文化文明歷程三本必修教材和四本選修教材,這些教學內(nèi)容滲透了很多愛國情感因素,作為教師應該挖掘這些德育因素,以知識為載體恰當?shù)卦跉v史教學中滲透愛國情感教育。
列寧說,“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形成的對自己祖國最深厚的感情”。愛國主義是一個民族長期形成的情感積淀,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國是有著五千年燦爛文明的泱泱大國,歷史悠久,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歷史學科更容易對學生進行愛國情感教育。中學歷史教材中提供的大量歷史人物的道德形象,是對學生進行愛國德育教育的生動材料。就中國歷史而言,不同時期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風姿展示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道德風貌和優(yōu)良的道德傳統(tǒng),構成了中華民族的魂魄和脊梁。如陶淵明的 “不為五斗米折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樣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戚繼光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秋瑾的“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等等。他們在創(chuàng)造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動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優(yōu)秀品質和高尚情操,成為炎黃子孫繼續(xù)奮進的巨大動力。要讓學生充分感受、領悟到偉大先人帶給我們的愛國情操,并聯(lián)系實際,結合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變化,使學生體會到如何才是真正的愛國。
綜上所述,我們應充分認識到德育教育對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人格、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增強承受挫折的能力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在歷史教學中,首先注意要有明確的德育教育指導思想,在教學中切實把德育教育的任務擺到一定的地位,實現(xiàn)知識教育與德育教育的有機結合。其次,要充分調動學生接受德育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接受歷史知識的同時,亦樂于接受德育教育。再次是歷史教學的德育教育要貼近社會現(xiàn)實,并主動適應不斷變化的新形勢,從新的角度和高度進行德育教育,從而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歷史課程標準編寫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2]彭耽齡主編《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
[3]朱煌:《走進高中新課改——歷史教師必讀》,[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