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差異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差別,這些差別可能由于地理位置、環(huán)境其差異宗教、語言能力、社會階級等的不同而產(chǎn)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經(jīng)濟全球化的到來,中西文化差異研究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學習、掌握不同文化內(nèi)涵成為認識和了解中西文化差異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本文首先對中西文化差異進行了定義與分析,進而闡述了文化差異對語言交流和翻譯所帶來的影響并舉例分析。
關鍵詞:文化差異;交流;翻譯
1.前言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語言和文化。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異,這對中西方的語言交流產(chǎn)生著影響。只有了解中英兩種不同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學習英語和翻譯。另外,在交談中,人們不僅要了解語言本身和語言環(huán)境的因素,而且還要知道文化背景因素。因為語言又是文化的載體,所以許多文化現(xiàn)象都可以在語言交流中得到反映。
2.中英文化差異
每一個人,無論生長何地,都是各自特定文化與表達文化的語言的產(chǎn)物。從歷史原因來看,眾所周知,中國是個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她所孕育的文化底蘊和風俗習慣是豐富多彩而又使異族人難以理解的,在接觸到新觀念的時候大多數(shù)中國人都是很保守的,很難去理解和接受,留有許多中國傳統(tǒng)的觀念;但是許多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由于本國文化的多元性和開放性,很容易接受這個社會的新觀念,因此差異由此產(chǎn)生。
3.詞匯中的中英文化差異
研究詞匯和習語的文化背景,并將他們與本民族文化進行比較,如此長期進行,就會對本族文化和異國文化有一個比較詳盡的了解。在中國,“龍”是一種神圣的生物,通常象征著祥瑞、最貴、權利和智慧。在中國古代,歷代皇帝通常與“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認為自己就是“龍”。而且中國人經(jīng)常以“龍的傳人”來自居。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國文化當中,“龍”是一個蘊含有積極意味的詞。但是在英語中,“dragon”并不是一個很正面的詞語,它常常和邪惡、火焰、地獄聯(lián)系在一起。
4.中英文化差異對語言交流和翻譯的的影響
翻譯和文化息息相關,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翻譯不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文化的傳承。譯者應當有強烈的文化意識,不僅要熟悉兩種語言,更應該熟悉兩種文化,并在翻譯中充分考慮兩種文化的差異(劉曉梅,2004)。翻譯,是語際間的交換。一名合格的譯員在靈活掌握兩種語言的基礎上,應該了解這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筆者認為,翻譯并不是獨立于文化的,只有文化的支撐,翻譯才有意義或者說更有靈魂。在遇到文化差異的時候,譯者可以在翻譯的過程中采取直譯、意譯、增譯、省譯等翻譯方法和策略。這樣既可以充實與原文,又可以很好的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
4.1稱謂方面
在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會有各自對稱謂的表達方法。雖然這些稱謂都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但是由于環(huán)境、文化、歷史、社會發(fā)展的不盡相同,各個國家和各個民族的稱謂也各有特點。古老的中華民族文化悠久,文化燦爛,五千年的中華歷史締造了中華民族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guī)范以及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中國人看重名分,也講究人倫。這可以從中國人對他人的稱謂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中國對親屬的稱謂較為復雜,長幼有別,嫡庶有別,親疏有別。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在中國,父親的父母和母親的父母稱謂是完全不同的,分別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或者外公、外婆)。但是在英語國家中,爺爺和姥爺?shù)姆Q謂為“grandfather”,奶奶和姥姥的稱謂都可以叫做“grandmother”。
另外,西方人習慣于稱呼年輕的未婚女性為“Miss”,例如:Miss Zhang,即“張小姐”,但是在中國文化氛圍中,稱呼女性為“小姐”并不是一個很有禮貌的方式?,F(xiàn)在在中國,無論這位女性結婚與否,年輕與否通常會稱呼女性為“女士”,這種稱謂即顯示出了對對方的尊敬,也避免了一些誤解和尷尬。在中國還有一個有趣的稱謂,那就是“師傅”,這個詞本來是對有專門手藝的工匠的稱謂,但是現(xiàn)代中國人也會對陌生人稱以此謂。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中國人會把出租車司機叫做“師傅”而不是司機,對快遞員也會稱為“師傅”等等。這種稱謂演變到現(xiàn)在也是對陌生人的一種較為尊敬的稱呼。但是對于不了解中國文化和社會習俗的外國人而言,如果把中國人所說的“師傅”翻譯成“master”或者“worker”就會鬧出笑話甚至誤解。所以,在翻譯這類帶有明顯地方語言特色的內(nèi)容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到目的語國家的語言習慣和文化習俗。就上面所述“師傅”這一稱謂,可以根據(jù)對方具體情況進行翻譯,如果對方是男性,可以翻譯成“Mr.”或者“Sir”。這兩個稱謂在英語中表示“先生”,其即表現(xiàn)出了尊重也恰當?shù)谋磉_出了原語所要表達的情感和意義。
4.2交際語方面
我國古代很多時候戰(zhàn)亂不斷,自然災害頻繁,民不聊生,人們生活貧苦,溫飽經(jīng)常不能得到保障,于是人們見面時經(jīng)常會問對方“吃了嗎?”,至此以后這句話變成了中國人打招呼的一種用語?,F(xiàn)在,人們在見面的時候或者寒暄之前問對方“吃了嗎?”,其實并不代表說話者真的想問對方是否已經(jīng)吃飯,而是出于一種禮貌,與對方打招呼問好。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種問候語已經(jīng)漸漸不再為人們所用。在翻譯這句話的時候,如果直譯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 ”會讓目的語聽眾誤會,誤以為說話方想請對方吃法。在這個時候譯員要根據(jù)西方文化來進行恰當?shù)姆g,將其翻譯成“How are you”或者是“Hello”等。
5.結語
由此可見,中英文化差異對語言交流以及翻譯會帶來諸多的影響,譯者需要在平時多積累中西文化方面的知識,處處留心皆學問,在遇到和文化差異相關的中英文的時候應該多多琢磨如何正確而恰當?shù)姆g。要忠實、恰當?shù)刈龊梅g工作,尊重并正確對待源語和譯語的文化差異是至關重要的。學習一國語言就是學習一國文化,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風俗在該民族的語言中表現(xiàn)出來。
參考文獻:
[1] 孫曉梅.中英文化差異對口語的影響.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J],2000年05期.
作者簡介:
李碧婷(1990.08 —),女,漢族,甘肅蘭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口譯,單位: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