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錦雞圖》為北宋時期宋徽宗趙佶所作,縱81.5厘米,橫53.6厘米。絹本雙勾重彩工筆花鳥畫,現(xiàn)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面繪有芙蓉、錦雞、蝴蝶、菊花,畫中一枝芙蓉從左側伸出,花枝上棲一只錦雞,右上角兩只彩蝶追逐嬉戲,左下角一叢秋菊迎風而舞。整幅畫層次分明,疏密相間,充滿秋色中盎然的生機,表現(xiàn)出平和愉悅的境界。
對《芙蓉錦雞圖》的欣賞角度可以是多維的,可以從繪畫語言的角度分析,可從視覺心里去切入,還可以從情感要素方面進行把握,甚至可以從力學平衡的方面來開掘,但更多的方法是以綜合的方式展開,甚至要具體到一點一線。在這里我將針對矛盾對比的繪畫手法、置陳布勢、色彩構成、寓意四個方面來分析。
一、從體會矛盾對比的角度對《芙蓉錦雞圖》進行賞析:
中國繪畫崇尚“中和美”?!昂汀笔侵甘挛锏亩鄻咏y(tǒng)一,“中”則是處理事物矛盾的一種正確原則和方法。剛柔、虛實、動靜這些矛盾在畫面中無處不在,卻又完美統(tǒng)一。
第一,菊花與芙蓉兩種植物葉子大小的對比,使畫面豐富有韻律。第二,錦雞本身的對比:如腹部細毛的柔軟與羽翼的堅硬形成對比;背部輪廓線的規(guī)整與絨毛的起伏形成對比。這些對比使錦雞顯得生動不呆板。東方藝術的特點是平面處理靠結構線。錦雞后背花紋形成一條很美的鼓起來的圓形結構線,不但是顏色過渡轉換表現(xiàn),也是與鳥的輪廓線呼應,使錦雞形象顯得十分豐滿。第三,錦雞黑色的花紋使錦雞顯得分量感很重,與葉子的薄感形成對比,給欣賞者一次完美的視覺沖突。第四,作者選取了錦雞落跳上芙蓉枝頭,芙蓉枝因突如其來的壓力向下微微彎曲顫抖這一瞬間進行描繪。錦雞腹部的紅色與兩朵芙蓉花的紅色,三點紅色構成一個三角,形穩(wěn)定住錦雞和畫面,芙蓉花枝和菊花枝斜線構圖以示動感,最終形成動靜對比?;ê秃娘w舞使錦雞顯得更穩(wěn)重,其中蝴蝶和花都處在動勢下,蝴蝶的外形與花的外形相似,讓人感覺到蝴蝶是因為花的顫動而被驚擾一起顫動,這一細節(jié)使畫面在對比中顯現(xiàn)出了和諧統(tǒng)一。
二、《芙蓉錦雞》的置陳布勢:
《芙蓉錦雞圖》的構圖方面可窺見是線與面為主的空間構成。首先線性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從右上角的蝴蝶到錦雞再到小白菊形成一波三折的線性構圖,也就是蘇百鈞老師在《典雅》一書的圖例中標注出來的那條紅色的線。用當代人的構成理論來解析就是在二維空間上的“S”型骨架,提到二維就會想到三維,從三維空間的角度來分析這個線性結構的話,蝴蝶、芙蓉與錦雞和菊花這三種線形元素分別分布在不同的視域空間,形成了山水畫慣用的高遠、平遠和深遠散點透視的定勢手法。因此,蘇百鈞老師曾經(jīng)評價到線性構圖的折枝在布局上融合了山水畫的博大氣勢,使畫面呈現(xiàn)出深沉雄洪的氣魄。其次,構圖中的面結構主要體現(xiàn)在蝴蝶下方的落款,呈方形面狀結構靠近“S”型的右上部,穩(wěn)定了“S”形的律動,平衡了主體偏左分布的態(tài)勢,構成了畫面對比協(xié)調的形式美。
構形方面來解析,芙蓉與菊花這兩種花卉均是線形結構的折枝,兩者出枝在方向和組合上其實是屬于不完全相同性重復,大家可以看到這兩個折枝均是呈現(xiàn)向右側傾斜并且兩兩交叉的關系,通過花卉特性、生長態(tài)勢和大小比例的微妙變化,使得畫面在豐富多變的同時又具有秩序美。錦雞以線性結構呈反方向出現(xiàn),打破了向右傾斜的線性結構的單純性及重復性。從形式美學方面豐富了空間層次,從力學的角度平衡了畫面的不穩(wěn)定性,營造了動與靜的態(tài)勢。
三、色彩構成:
構色方面一方面受道家思想“五色具,則令人目盲”的影響,推崇素樸,和與適,天人合一的構色思想,以墨色為主。另一方面收到以黃筌為首的院體花鳥的影響,賦色濃麗,將錦雞腹部的紅色成為畫面的視覺焦點,芙蓉花葉上施以淡淡的紅色與之相呼應,起到的調和畫面營造統(tǒng)一和諧的色調關系。
四、畫面的寓意:
眾所周知,宋代院體畫有粉飾太平、歌頌統(tǒng)治穩(wěn)定的創(chuàng)作要求,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觀念中芙蓉花取其諧音為富貴榮華的意思 ,歷來芙蓉花的寓意都離不開富貴榮華的比喻。錦雞本身寓意著吉祥,錦雞五種自然天性寓意人的五種高尚品行:錦雞身上的花紋,表示著文化;雄雞的威武模樣,展示著英武;雄雞愛打架,表示著勇猛;母雞護小雞,表示著仁慈;雄雞報曉很守時,表示著守信。也許趙佶就是想通過這個站穩(wěn)的錦雞來體現(xiàn)自己的榮華與統(tǒng)治的穩(wěn)定。贊頌自己一生文武兼重、仁慈守信。
最后從欣賞角度看,聯(lián)想想象是藝術作品欣賞的高潮部分,錦雞落下朝向蝴蝶,給人聯(lián)想:是不是要捕蝴蝶?給畫面增添了趣味,也通過這一瞬間完成了藝術召喚。
作者簡介:
余曉慶,單位:華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學歷:碩士,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