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曉紅
“咦,怎么X老師和C老師的期末工作總結幾乎一模一樣呀?”在收看老師們的期末總結時多次遇到過這樣尷尬的一幕。老師不允許學生有抄襲行為,可為什么為人師者自己卻抄襲呢?幾番溝通,有老師告訴我,不少同仁覺得總結交上去沒有什么用,認真與敷衍都是同樣的結果,于是從網(wǎng)絡上下載一篇,加些套話,交差了事。
學期結束進行工作總結,這是常規(guī)工作,其意義在于讓老師們在回顧梳理的過程中積累經(jīng)驗,使將來的工作能更好開展。總結絕不能流于形式,只走走過場。任何經(jīng)歷都是財富,就看你怎么審視與展現(xiàn)。怎么展現(xiàn)老師們一學期的職業(yè)旅程?怎么讓老師們的經(jīng)驗流動起來?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給工作總結“變臉”了,變?yōu)檫M行以“守望我們的原野”為主題的年度敘事和頒獎盛典活動。
一、年級海選:呈現(xiàn)閃光,發(fā)現(xiàn)典型
在學期結束的前一周,不僅布置每個老師撰寫學期工作敘事,而且告訴老師們敘事的意義與要求:忌泛泛而談或繁雜瑣碎,無須把一學期來的事情做甲乙丙丁的羅列;只要突出個人所經(jīng)歷的關鍵事件,并對事件的細節(jié)進行刻畫,對事件做深刻的認識與剖析就行。然后在年級組進行敘述,并配以PPT,做到敘事可視化。
要講述,要呈現(xiàn),老師們不得不思考該抓什么來講。很多老師都是實干型的,平時埋頭苦干,卻不善于梳理和表達,對自己“做了什么”和“怎么做的”完全無話可說。工作亮點明顯的老師不發(fā)愁,新老師卻會顯得慌亂,工作平平的老師也不知從何說起。敘事的目的就是要讓每個人把自己當作故事的主角,有省察地書寫自身的教育故事。
小程是剛走上教壇的新兵?;厥滓粚W期的工作,她不知從何說起。在與她聊天時,得知她的朗讀方法指導有特點,她的關于學習方法的“程氏語錄”對學生也管用。于是,就指導她抓住這兩個亮點來講。
江老師是快退休的老教師,她也覺得很為難,因為從來沒有這樣在公眾面前講述過自己的工作。我就耐心做她的思想工作,幫助她梳理工作中的亮點:工作態(tài)度非常認真,在崗位一天,奮斗一天,一周18節(jié)課,超課時運轉;教學特色明顯,以自己擅長的剪紙為載體,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審美能力;團隊意識、集體榮譽感非常強,幫助校辦公室撰寫報道稿,多渠道宣傳學校,傳播正能量。
就這樣,每一個老師都審視自己,反觀自己,找出自身可以言說的亮點:
在班級工作方面,有談如何與問題學生“斗智斗勇”的,有說如何建立班級文化系統(tǒng)的,有如何營造班級墻壁文化的,有陳述如何與家長成為“盟友”的,有敘說如何關愛弱勢孩子的,有暢談如何創(chuàng)新激勵機制的……
在學科教學方面,有說如何減少錯別字現(xiàn)象的,有說明如何穿插數(shù)學小游戲、如何運用情境教學的,有介紹如何進行課程開發(fā)、如何培優(yōu)輔差的……
每一個老師都是一座富礦,只要你善于挖掘。當敘事成為工作中的一部分,意味著老師們會保持一份敏感,隨時留心、充分關注工作中的故事及細節(jié),意味著對職業(yè)生活的不斷探問、反思和觀照成為一種新常態(tài),意味著敘事成了教師改變工作狀態(tài)的契機。
二、過稿把關:梳理框架,錘煉語言
在年級講述的基礎上,推選出全校層面分享的講述。要求校級領導層參與梳理,在所有的教師原型中,發(fā)掘、分辨哪些經(jīng)驗是更加值得傳播與發(fā)揚的。于是,對敘事內容、工作創(chuàng)新點進行分類,結合學校的現(xiàn)狀,選定了10名教師進入校級敘事。
對這10名教師,幫助他們二次過稿。未來學家丹尼爾·平克提出了“決勝未來的六大核心能力”,其中包括“故事力”“共情力”“娛樂感”等“三感三力”。希望借分享會的平臺,讓老師們在上述方面得到錘煉,讓總結的成果和經(jīng)驗分享有料有趣。
首先對內容把關,圍繞敘事的幾大關鍵詞提出要求:
故事——要有故事,不是干巴巴、抽象的描述,要有敘事應有的豐盈感和血肉溫情,這是敘事的靈魂。要重現(xiàn)當時的情形,回到歷史的情境中去,重視細節(jié)的呈現(xiàn),把事件當作一個有待解讀的文本,讓故事來說話。
意義——不能為講故事而講故事,要對故事加以梳理、選擇、整合、貫通、反思,重新審視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細節(jié),發(fā)掘其背后的意蘊,在具體多變的事件中透析種種關系,在理性的參與下對過往工作進行有意義的梳理提煉,使故事煥發(fā)出理性的光輝和智慧的力量,探尋到工作的意義。
張力——獨木不成林,一棵樹的意義顯現(xiàn)有賴于周圍的樹的存在。單一事件的意義有賴于其他經(jīng)常性事件的存在;或者說,把單一的事件放在一個整體中,放在一個大的背景中,意義才會變得不一樣,敘事才會豐富起來。
真誠——敘事不僅要記錄正面的、有光輝的事件,也要記錄缺失、失敗、沮喪,通過梳理故事進入沉靜思考的層面,傾聽內心深處的聲音,站在他者的角度反思和挖掘自我。通過梳理和提煉,把偶然事件歷史化,平凡瑣事意義化,過去經(jīng)歷永恒化。
分享會上,每位老師的講述時長是8至10分鐘,要求內容經(jīng)過逐字逐句打磨,做到結構清晰,語言風趣,形式多樣。
還要注意內容整合。比如有3個班主任要講到班級幣、校園幣的使用,有5個班主任要講到與家長的溝通策略,我們就組織他們將內容整合為一個系列,以沙龍的方式在分享會上展示。
“過稿”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也頗為折磨人的過程。能力強的老師,兩三遍就能將分享內容整理得有框架、有案例、有趣味;能力稍弱的老師,需要更長的時間,耐心打磨。
三、大型分享:聚焦效能,放大收益
內容準備好了,接下來的“脫稿”又是一個難關。我們耐心地幫助老師們背稿。正是這樣的過程,才顯現(xiàn)出分享會最大的價值——當分享者站在臺前,落落大方、流暢清晰地講述著他們的故事,給大家?guī)淼氖嵌嗝疵篮玫南硎芎投嗝簇S富的世界。
一事多得。講述的老師也是學校里的優(yōu)秀榜樣。我們給分享會穿了件美麗的“外衣”——“教師年度頒獎盛典”,來提升講述教師的獲得感、榮譽感。
向往著這樣的情景,我們組建了專門的校級工作團隊,有頒獎詞撰寫員、頒獎嘉賓、主持人、攝影攝像師、計時員、音樂制作員,實行了全員總動員。確定概念,明確意圖,設定程序,做好準備。提出、組織、召開、結束,相當于一個項目的完整閉環(huán)。運用項目管理中的計劃安排、監(jiān)督實施和跟蹤執(zhí)行的思路進行管理,確保分享會的高效能、大收益。
盛典就在敘事與頒獎的交替中進行。2016年,安排了“余熱型”的老教師,“新秀型”的新教師,“進取型”的骨干教師,“奉獻型”的后勤教師,“開拓型”的干部教師;2017年,展現(xiàn)了“年度考核優(yōu)秀”教師、“班級管理”優(yōu)秀教師、“春雨”教師;2018年,突出了“智慧教師”“完美教師”“年度人物”。
在盛典現(xiàn)場,還特設了點評環(huán)節(jié)。讓老師們在聆聽的同時,將自己的感想和收獲,包括對分享人的點評即時在微信群中“彈幕”,編輯們挑選出有代表性的內容,交由主持人現(xiàn)場適時穿插反饋。
盛典結束后,“制片人”“剪輯員”會將分享實況錄制、剪輯成“教師微課程”上傳,并生成二維碼在微信公眾號推廣,讓老師們持續(xù)享受這成就感。在學校大廳里,這些二維碼做成一面“碼墻”,“想看哪里掃哪里”,成為一個可以隨時“倒帶”的“看不見的成果庫”,讓師生和家長們隨時掃碼分享。
可見,一次敘事,一次頒獎,就是一個具有高效能、高收益的好活動,老師們從中收獲到的種種,都將更快地促使他們成為一個更專業(yè)、更幸福的教育人。
在我們學校,不會再有因抄襲而一模一樣的期末總結了,但留給學校管理者的思考卻是無限的。在教師職業(yè)倦怠高發(fā)的情況下,拿什么去激發(fā)老師們的工作熱情?當我們越來越多地沉湎于瑣碎而平庸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職業(yè)生活狀態(tài)是低迷的、低質量的。如果不能從中找到生命的意義,那么,工作就會成為生命的不能承受之重。從庸?;纳钪姓业介e暇的心靈空間,以他者的姿態(tài)反思回味工作與生活經(jīng)歷,提升工作意義與生命質量,敘事就這樣成為通向日常生活意義的一扇大門。